我翻越過甘肅的烏鞘嶺,行走過青海的日月山,可是,高原缺氧反應都沒有在可可西里來得強烈。在可可西里,首先要經受的,就是高寒缺氧的考驗。幸虧車上早就預備了氧氣瓶,可以在難受的時候把吸氧面罩掛上。掬捧不凍泉水,先痛痛快快地喝上口,然后淋在頭上,頓時感覺被嚴重的缺氧反應折磨得昏昏沉沉的腦袋清醒了許多。這是可以驅除病魔的神泉,這是可以洗滌心靈的圣水。
海拔4000米以上,空氣里的氧氣就很稀薄了;海拔48D0米以上,不吸氧就難以入睡。如果沒有十天半月的適應期,頭痛欲裂等比重感冒還要難受的感覺,天天都會如影隨形。與回到低海拔區的醉氧昏睡狀態不同,缺氧就意味著要經常失眠、體力迅速消耗。據說專家們做過試驗,在這里空身行走的體力消耗,相當于在平原低海拔地區肩扛50公斤大米。在缺氧的狀態下,睡覺都有生與死的考驗。
這時候,如果真的感冒、發燒,就必須趕快往低海拔地區轉移。在可可西里,一旦患病,最好的急救藥就是氧氣,所以,去可可西里,一定別忘了在格爾木找家醫院備足氧氣瓶。這里的醫院,都有高原病防治經驗,供氧站會幫你在汽車里安裝好氧氣瓶固定支架,按照座席人數分配好氧氣吸管插頭。也有20元一瓶的手持快速吸氧筒,緊急時可以供氧5~10分鐘。但實踐證明這種吸氧筒效果不大,加之價格昂貴,不太適合可可西里探險之旅。
進入21世紀,我國對高原凍土的研究水平和經濟發展能力都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高原病防治以及冰湖、凍漲、熱融、橋梁垮塌、路基塌陷等技術難題被一一攻克。施工單位都配備了高壓氧艙、制氧站和醫療救護站。青藏鐵路通車后,專門為這條線路建造的客運列車,都備有吸氧設備,集中供氧?,F在,觀賞西部風光,坐在列車上就可以看到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看到可愛的藏羚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輕松的人生經歷了。

而我那會兒剛上高原,青藏鐵路還在緊張的修建過程中。只知道寒冷讓人無處躲藏。卻不知道缺氧更厲害。連著幾天都鼻孔流血,腸胃難受,晚上根本睡不著覺。帳篷外寒風呼呼地吼叫著,伴隨著不時的狼嘬,還有不知是什么的動物,在夜里用爪子撓你的窗戶。帳篷外馬群的嘶鳴以及藏獒與狼的搏斗,總是失眠時的插曲。后來才慢慢習慣了——沒有這些插曲,反而覺得不可思議了。
缺氧嚴重時,如果能夠回到低海拔地區,會很快得到緩解。但是,在可可西里,病程短,惡化快,后遺癥嚴重。這個生存時限,往往只有三四個小時,而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往往是難以走出可可西里的,所以,常常會聽到因為高原病而致命的噩耗。初次到高原的人,之所以不幸倒下,往往就是因為不知道缺氧的兇險。在這里,勞累了。一定要休息。不能像在內地那樣,卯一卯勁兒,就能頂過去,或者搶一搶,這個活就完成了。這一卯、一搶,很可能就繃斷了生命的極限。
記得7月的一天下午,我去藏民家串門回來,路上突然下起了雨,夾著棗子大的冰雹,砸在頭上,疼痛難忍。高原上,一天八變臉,這也是特色。只跑了幾步,就心慌得不行,只得把衣服脫下來,護住腦袋,任憑雨淋著慢慢走。把口袋里的丹參片掏出來吃了幾片,才緩解了心慌,這是對付高原病最簡便、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有位醫生給我講高原病的危害,他指著車上的幾袋餅干、方便面和汽水讓我看。在高原上,不知不覺間,那些食品袋、易拉罐都會胖胖地鼓脹起來,像要脹破了似的。如果做體檢,就是人的肝脾腫大、心臟肥大、肺擴張等。在內地,人患急病一旦有七竅流血的現象便難以救治,而高原病的特征,則是七竅流水。肝腫大、肺水腫之后,是很難恢復的,所以,高寒地區人可長壽,而缺氧地帶的人則往往短命。藏北高原上,難見長壽之人。一般人才剛50多歲,就已步履蹣跚,老態龍鐘,原因即在于此。所以,古往今來,在西部,就流傳著這樣的諺語:“過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走過唐古拉,再也難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