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的夢想是白馬王子,男孩子幼年時候的夢想卻不是公主,而往往和戰爭有關,例如在一個防御工事內抵御敵人的入侵。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英雄愛美人卻為江山折睡。關于防御工事,中國和日本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防御工事的一大特點是圍城,而且所轄范圍極其廣闊,它可以裝下個城市,甚至個國家(如長城),而日本的防御工事中,城堡圍墻所轄范圍很小,市民完全居住在城堡圍墻之外。日本的護城河和城墻都是用來保護堡壘的,而不是用來保護城市的,有時候他們也會修建稱作“丸”的圍墻,作為更大范圍的防御工事,但那些也不能和中國用來保護整座城市的圍墻相提并論。中國人偏愛圍墻和野蠻的外族侵擾有關,從2000多年前的長城到今日樓下小區的圍墻,我們從古至今無論是興建城市還是自家蓋房子,圍墻總是一個重點,也往往是整個工程中最消耗建筑材料的部分不知道國人喜歡麻將和圍墻有沒有關系。然而,日本卻少有外族侵擾的問題,他們在漫長的歷史中幾乎沒有受到什么外來的侵擾,元朝曾經兩次派大兵遠征東贏,卻都恰好遇到臺風的阻撓。這兩次的臺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后來“二戰”中專搞自殺式襲擊的“神風敢死隊”就是借用那個臺風的名字。所以日本人的建筑重點不在圍墻,那么日本人的防御工事是怎樣的呢?

在日本,威脅統治者的力量往往來自組織內部,即便在相對和平的時期,各種勢力博弈的暗流也洶涌澎湃。因此如何防止人民造反、避免領主叛亂就成為統治者平日考慮最多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城堡就成為最受歡迎的選擇。為了維持統治,幕府將軍和各地的大名紛紛建設自己的城堡,有的還不止一座。在日本旅行,常有機會看到一些非常雄偉漂亮的城堡。他們往往矗立于老城區的中央,或者在湖中央,或者在一座小山之上,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城堡內的幕府將軍、各地的大名,高高在上地俯視著自己城內的萬千子民。
日本城堡之外的城市就算有城墻,也不是中國那種厚重的大城墻,并不能阻擋敵軍。城堡防御的第一道屏障是天險,日本是個多山多湖多河流且四面環海的地方,城堡常常和這些天險聯系在一起,最常見的格局是城堡建在湖心島上的小山上,日本現存的城堡大都如此。除此以外,也有背靠河流、峭壁和大海而建的城堡。跨過天險后,第二道屏障是城堡的圍墻,圍墻上有許多瞭望孔,從這里可以發射火搶或潑灑熱油。這種圍墻和中國的城墻不是一個等級的東西,范圍很小。
如果這道屏障被攻破,那么就來到了城堡的內部,城堡內部則好像一個迷宮,繞來繞去最后才能接近主塔。在繞來繞去的過程中,阻擋敵人的是一道道的巨門。內部通道兩側的墻上都有瞭望孔,當敵人攻打進來的時候,弓箭會從那里如雨點一般地射出。在抵達主塔前,敵人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甚至會不幸走入沒有出口的“死亡庭院”。主塔是監控整座城市的瞭望塔,又稱作天守閣,位置往往很高,從底層到高層依次縮小,每層都有飛檐。大阪城的主塔竟然高達80多米,在那個時代,這個高度足可以洞察全城正在發生的狀況。
最早的城堡相當簡單,用泥土、磚塊、竹子和木頭搭建而成,需要經常維護。后來日本從西方引進了修建城堡的技術,建設出一拙永久性的大城堡。日本有名的城堡往往和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名鼎鼎的人物有關系,特別是豐臣秀吉,他主持修建了日本最精細最龐大的城堡——大阪城以及日本保存最完好的姬路城堡,這些城堡標志著日本城堡修建技術的個高峰。其中大阪城的城墻就有十幾公里長,所需石料、資金都是各個大名捐贈的。這么做的目的之一是讓大名沒有足夠的資金叛亂。豐臣秀吉不僅建設城堡,還拆除城堡,他規定每個大名在領地內只允許有一座城堡,以此削弱大名的勢力,后采的德川幕府也延續了這個政策。
豐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統治了日本。德川幕府的第二位統治者德川秀忠不僅是一位能征慣戰的將軍,也是一個狡猾的政治家。他吸取了以前統治者的教訓,對國家的體制進行了修改,引入了參覲交代制度,各地的大名每隔 段時間都要到江戶住段時間,這樣全國所有的大名大約一半會住在江戶,定期輪換,而所有大名的家眷則永久性地被幕府將軍軟禁在江戶。這種方式類似于元朝皇帝所實行的政策,都說日本語和蒙古語同屬個語系,從這里看來。日本人還真有游牧民族的特性。這個制度實行后,日本進入空前穩定的時代,德川幕府維持了250年的統治。因為沒有戰事,商人和手工藝者慢慢聚集在雄偉城堡的周圍,使之漸漸演變為城市。
阻擋大名家眷離開江戶地區的界門對女眷要求最為嚴格,日后成為日本文學和藝術創作中常見的元素,激發了無數受陽的愛情故事。貴族為覲見幕府將軍帶領幕僚、護衛、工匠、婢女浩浩蕩蕩地行進在東海道上,一路上高山河流、大海港灣、農田村鎮,景色變換多端,這個壯麗的畫面成為日本各類視覺藝術的常見主題。但最常見的主題還是日本的城堡,就好像北京的鼓樓。永遠矗立在那里,幾百年不變,日子久了,就好像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所有居民的一位老友。宮崎駿最近的 部作品《移動城堡》,不知道是不是就源于日本城堡激發的靈感。
在日本戰國時代,也許只有個人對城堡沒有什么興趣,那就是著名的武田信玄——唯一能擊敗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的領主。這個人相信決戰于境外的軍事策略,所以他善用騎兵和步兵,而不是修建城堡。他也許是戰國時代最善于攻破城堡的人,就在他即將打敗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奪取天下的時候,突然死于軍中。黑澤明的電影《影舞者》就是以他的死為背景展開故事的,在電影里武田信玄在黑夜中被城堡中的狙擊手一槍命中。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我在日本拍攝到的幾座城堡。首先給大家帶來的是大阪城堡,它是日本戰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城堡,也是全日本最大、最豪華的城堡,12公里的城墻,50多萬塊石頭,80米高的塔樓,沒有其他城堡可以與之相提并論。提起大阪城,很多游戲玩家是再熟悉不過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大決戰就在這里展開,這是日本武士們的最后一戰,也是最壯烈的一戰。當德川家康的軍隊帶著他的西洋大炮逼近大阪城,真田幸村從城中;中出殺入敵陣,大阪城頭硝煙彌漫,二十多萬武士在天王寺前殺得天昏地暗。豐臣秀吉為了讓自己的家族可以永世成為日本之主才修建了大阪城,沒想到命運卻恰恰讓他的子孫在此丟了性命。
日本其他城堡外表裝飾十分簡單,而大阪城不同,主塔以銅綠和深藍為主色調,和周圍綠色的樹林和深綠色的湖水相得益彰,塔身上面還有金色的圖畫,看起來莊重美觀典雅,強化了其主人高貴的王者氣質。城堡的四周綠水環繞,植被繁茂,青翠欲滴,僅看這座城堡的外觀,是萬萬想不到它背后的那些血腥故事的。如今大阪城已經不在,只剩下金光閃閃的主塔,這座塔也是后來重建的。最難以被攻破的東西。總是最先被攻破,這是多么荒謬卻又多么確實的道理啊。
在大阪城南部不遠的姬路,有一座白色灰泥墻的城堡,遠遠看去好像一只白鶴棲息于山頂之上。這就是姬路城堡,又名白鶴堡。在現存的城堡中,姬路城堡無疑是最大也是保存最好的。美國人的飛機把姬路城夷為平地,唯獨保留了這座城堡。想去拜訪的話并不困難,城堡就在新干線姬路站外公里的地方。如果時間緊張,在姬路下車遠觀一下就好,如果能騎自行車圍著城堡的護城河兜一圈就更好了。除了護城河,主塔外還有三層圍地、多個射擊孔和多層大門,代表著當時日本防御體系的最高水平。如果您看過黑澤明的《影舞者》就不會對白鶴堡陌生,那部戲開始便以武田家族圍攻信長家族的姬路城堡為引子。
四國的松山城堡也值得去,可以和道后溫泉安排在起,爬了城堡再去皇家浴室泡個溫泉,非常愜意。城堡雄踞于松山市內的一座小山上,站在主塔上可以遠眺內海和四國的山區,不僅景致優美,也容易觀察到敵人的動向。城堡內部展示了許多大名使用過的盔甲和刀、收藏的各類書畫等。記得有這樣一首詩,題寫于城堡的主塔內:“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這應該是來自中國的詩,放在這個微風習習的高閣中是再合適不過了。
1603年,德川家康修建了二條城。這也是日本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城堡。因為它位于京都的核心地帶,就在皇宮的附近。但二條城并不雄偉,德川幕府更信賴政治手腕,連大阪城都能被攻破,那么還有什么城堡不能被攻破呢?就像中國的康熙皇帝停建長城樣,德川幕府清楚地意識到個政權的垮掉和城堡是否雄偉關系不大。他們利用各種政治手腕,控制大名,分化宗教勢力,如果不是工業革命的到來,也許他們還會繼續統治下去。德川幕府的統治時間長達兩個半世紀,因此他們的祖先德川家康也被神化了,全國各地都有供奉家康的神社,最漂亮的一座在東京博物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