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2007年的5月18日,正是昆曲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首批名錄6周年的紀念日,當天。普羅藝術公司出品的廳堂版昆曲《牡丹亭》在位于北京東四十條南新倉的皇家糧倉里正式亮相,并宣布將從此長期駐演北京。

在600年歷史的皇家糧倉上演同樣有600年歷史的中國昆曲,這似乎注定要成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最富傳奇色彩的篇章。我和朋友有幸在演出的第二個晚上前去觀賞,并體驗了演出的全部流程。
先用餐后看戲。隨票贈送的折扇、紀念郵票和演出紀念冊都相當精美。
這個廳堂版的《牡丹亭》請到的是林兆華、汪世瑜壓陣的超豪華班底,令人充滿期待。林兆華是國內著名的戲劇導演,話劇界的翹楚人物,而浙江省昆劇院的老院長汪世瑜,則以“巾生魁首”蜚聲海內外。
之所以花費無數人的心力打造這樣一個廳堂版的《牡丹亭》,一方面是昆曲界的老前輩汪世瑜等呼吁《牡丹亭》應該在京找到個長期駐演的場地,才能保持這門古老藝術的青春活力;另外一方面,普羅藝術公司的老總王翔自從2006年拿下皇家糧倉這個文物單位十年的使用權之后,經過在保護原貌基礎上的重新裝修后,四處尋找一個項目進住壓倉。于是,頗有藝術眼光和造詣的王翔敏銳地發現了昆曲《牡丹亭》。
普羅藝術公司直言宣稱,昆曲在明代最早就是以“家班”的形式出現的,這本來就是在富人家里存活的藝術形式,并且觀眾多是有錢有閑的風雅之士,所以他們就是要恢復這個傳統,在皇家糧倉的古拙空司,復生明代傳奇劇目的悲歡離合。

宣稱演出就是給有錢人看的,也是這一版《牡丹亭》的 個叫賣熱點。
筆者在演出現場見到,廳堂版的《牡丹亭》演出現場只有60個座位,最貴的票價是1980元,最便宜的票價也要580元。演出當晚,有些老外興致盎然地前采觀賞,還有一個外國人到現場臨時買票,當時在門口售票的兩個女士一時還聽不懂老外的意思,我趕緊請和我同去的位朋友客串翻譯,才知道他是從互聯網上知道了這個消息,特意前來捧場,在詢問了票價后。他買了一張最便宜的。
碰巧,觀看演出的時候,這個老外又和我們坐在一排。他說,他是一個作家,從美國來的,已經到中國5次了,他喜歡中國所有的地方戲曲,尤其是昆曲。老外的到來倒是讓我更加堅信:其實,這些有文化修養又對中國傳統文化著迷或者感興趣的老外,也許將來是廳堂版《牡丹亭》的一批最有保障的觀眾源,就如同到意大利要去聽場歌劇樣,來北京聽場《牡丹亭》也許是將來最有品位的旅游項目之。
演出當晚,劇場里的人除了社會各界的名流和些年長的學者,多是媒體的人士,其余就是老外,而花錢自行前來購票的富人還不多。而這只是演出最開始的幾場,至于將采的情形如何。似乎還難以定論。
但事實上,根據我的經驗,很多地道的嚴肅音樂和戲曲的發燒友或票友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收入并不高,但對精神世界卻有著很高的追求。《牡丹亭》的票房不該忽略這些普通人。如果能夠隔三差五搞一場公益性的演出,對于這些人來說可能是福音。
廳堂版《牡丹亭》不像白先勇導演的青春版《牡丹亭》那么精細,后者演出三場,每場時長三個小時。而廳堂版的《牡丹亭》用兩個小時十二章就把故事講完了。而且廳堂版的《牡丹亭》在演出的時候完全是小劇場的觀演效果,演員沒有用麥克風,一舉一動都在你的眼皮底下,水袖一甩,恨不得甩到你身上,而開場吹笛子的樂師更是款款走出,美妙的笛聲令人回味無窮。同時,男女主角青年俊美,唱腔細膩,演出效果美輪美奐,尤其是最后一場婚走時飛出的真蝴蝶,讓人如同置身于仙境一般。
如果有時間,我真想再來皇家糧倉看場這人間勝景《牡丹亭》,但是,我在想,這么高的票價是否會把許多和我一樣的普通人拒之門外呢?《牡丹亭》未必能夠指望得上富人,而那些打心眼兒里喜愛昆曲的戲曲發燒友又難以企及,莫非廳堂版《牡丹亭》真的要成為只有少數人才能涉足的“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