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尋找水源的辦法,但是那些方法只是野外缺水時的救急措施罷了,短時間內(nèi)可以維持生命,人數(shù)少。時可以生效,終非長久之計。所以專家就驢友,自發(fā)組織的探險活動而言,建議不要遠離水源超過一兩天的路程,不要單槍匹馬地獨闖危險地帶。根據(jù)專家的建議,這一期,我們將介紹一些減少體內(nèi)水分損失的好辦法。相對而言,減少損失、保持水分可能比無目的地尋找水源更有實際意義。

專業(yè)理論:
在20℃以上的溫暖氣候中,一個人每天至少要喝3升水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由于水分損失過多就會導(dǎo)致脫水,所以,野外生存者必須隨時注意采取一切措施避免身體內(nèi)的水分損失,尤其是在正常供水無法得到保證的時候。
專家寶典:
1 盡可能多休息少活動。
缺水時要多休息,盡量呆在帳篷里、大樹下、溶洞中等陰涼之處,必要時要學會挖筑貓耳洞、茅草屋等簡易的遮陽設(shè)施,不能躺在溫度較高或者被太陽曬過的地面上。
此時必須減少體力活動,即使必須完成某些任務(wù),也要盡量降低行動速度以便減少能量損耗,尤其是天氣炎熱時。如果可能,應(yīng)該在一早一晚氣溫比較涼爽的時候活動或工作。
2 保持服裝的適宜程度。
這是一年四季都要密切關(guān)注的問題。天冷時要注意保暖,又要減少出汗;天熱時要追求涼爽,但也要注意防曬。
氣候炎熱時,許多人會脫了衣服以求涼爽,專家卻明確提示,這種做法在野外是最要不得的。你是否第一次聽說?汗液被服裝吸收后,可以在衣服與皮膚之間形成一道防護層,這道防護層可以阻止汗腺繼續(xù)排出汗汗液,有效地減少身體內(nèi)的水分損失。

專家還建議,在強烈的日光曝曬下,淺色的服裝可以反射太陽射線,使體溫升高的幅度最小化。這也是減少水分損失的好辦法。
3 杜絕煙灑,少吃食物。
你可能想象不出,吸煙、喝酒怎么會與節(jié)水相關(guān),酒里不是還含有水分嗎?專家介紹,一般人吸煙以后常會有口渴的感覺,而飲酒以后又需要人體器官中的液體分解酒精,所以在野外探險活動中,有必要控制自己的煙酒需求,生命畢竟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少吃食物的道理相同,要消化食物必定要靠體內(nèi)唾液、胃液等各種液體的幫助,無形中會增加脫水的危險。
4 少講話,調(diào)與息,吞口水。
缺水時盡量不要講話,必須說話時要言簡意賅,簡潔明了。
游泳愛好者都知道,游泳時因為要用嘴呼吸,所以游泳后會感到口渴。缺水時不要用嘴呼吸也是這個道理。
人的口水在必要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水分來源,專家笑談,望梅止渴這招也不妨一試。
另外,專家特別補充,野外探險中,喝水也有小竅門兒:一次喝個夠,身體會將無法吸收的多余水分排泄出去,就白白浪費了水資源;每次只喝一兩口,慢慢含飲,然后感到口渴時再慢慢含飲一兩口,這就既可以將喝下去的水充分吸收,又能消滅口舌干燥的感覺。這個一舉兩得的喝水新方法,請多多練習,以便在下次探險時好好運用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