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以勤勞著稱,但誰都知道如果招惹到它們,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近日,俄國科學家研究認為,蜜蜂在“復仇”時會作出選擇——對于那些“魯莽”襲擾它們的人類,蜜蜂會斷然反擊;而對那些只是不小心“打擾”它們的人,它們的“復仇”要輕得多。
俄羅斯喀山市的一名40歲男子就因為自己的“魯莽”而死于非命。
這名司機在高速行駛過程中沒留神撞到了一座蜂房上,小房子被撞得粉碎,蜂蜜濺向四面八方。被驚擾的蜜蜂立即向肇事者發起猛烈攻擊——沒等司機明白過來,群蜂立即布滿了駕駛室并瘋狂地蜇他。這名可憐男子在幾分鐘內就被活活蜇死了。
伏爾加格勒的一個姑娘遇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情況,那位姑娘走路時不經意碰倒了一只蜂箱,蜜蜂們也飛了出來,但基本上沒有攻擊這位姑娘。
甲骨文曾深刻影響美洲文明
對甲骨文的研究不僅是中國科學家一直致力的工作,也引起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的關注。美國華裔學者許輝近期在紐約展出了他在美國多年來所搜集到的古印第安文字符號資料。這些古老的文字符號是許輝用了近10年時間,從遍布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早期文物,諸如玉器、石雕、陶器及巖石上面收集到的。人們發現,這些古老的印第安人字符與中國3000年前的甲骨文雕刻筆劃、刀法非常相似。這些相似的表現方法不僅表現在農業方面,例如雨、水、天、禾、田、木、樹苗、太陽及方位,而且還表現在祭祖和巫術神法上,古印第安人的祭祖符號很多類似中國的天干地支、數字和卦象等符號。
專家認為,歷史文獻記載,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在自己的國家滅亡之后曾經帶領族人向北遷徙。這些人很可能遠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就渡過了阻隔亞洲和北美洲的白令海峽,到達了北美洲。而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學者艾克·荷姆早在幾年前就曾提出,亞裔移民和探險家早在哥倫布之前就到達了美洲,使新大陸的宗教、藝術、天文、建筑蓬勃發展,形成美洲歷史上的第一個文明社會,阿茲特克和瑪雅文明都應該得益于這些亞洲(比如說中國)文化的影響。美洲文明可能起源于中國青銅時代的商朝,因為太平洋兩岸同時期擁有如此類似的藝術風格和宗教意識,絕不是巧合。
驚人的老鼠智商
雖然年復一年地努力著,但人類消滅老鼠的愿望一直沒能實現。人們曾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老鼠對毒鼠藥的抗藥性不斷增強,但是最近,科學家們經研究認為,真正的原因是老鼠的智商特別高。
雖然老鼠的大腦形狀是平滑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老鼠就是一種愚笨的動物。盡管老鼠沒有靈長類動物的螺旋狀大腦,但老鼠卻出乎意料地擁有著驚人的智慧。科學家們指出,老鼠的適應能力表明它們有極精巧的神經系統。每次施放一種新的毒鼠藥時,不出幾個小時,“消息”就會傳遍整座城市的各個鼠群。而且聰明的老鼠甚至知道尋找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來吃,因為這種物質有助于提高自身解毒能力。
聰明的老鼠還可以把對某些事物的厭惡情緒傳給下一代。它們生來就很謹慎,第一次吃新鮮的東西時,絕不會吃到足以致命的分量,一旦發現有什么不對勁兒的地方,它還能主動不讓其他老鼠接近,以保護整個鼠群。
燕子傳奇
日前,在廣東懷集縣甘酒鎮的上村出現了一件奇事。村里一戶梁姓居民家客廳外的屋檐下有一個燕子窩,一只母燕子繁殖了5只小燕子。
一天傍晚,一只小燕子從外面覓食飛回時不慎撞在了梁家客廳正在轉動的吊扇上,墜地死亡。其余小燕子全都飛到死燕子身旁不斷地哀叫。屋主將死燕子扔到屋外后,那幾只燕子全跟著飛到死燕子的尸身旁。后來,那只母燕子突然飛走了,很快銜泥而來,然后將泥土放置在死燕子身上,反反復復最后竟形成了一個小墳塋。然后,母燕子帶領幾只小燕子飛到了一根電線上,它們面對墳塋哀叫了一夜,翌日才依依不舍地離夫。
海龜如何返回“故里”
多年來,人們一直搞不清楚,笨拙的海龜是如何“認路”的,因為海龜往往在經過“長途跋涉”后竟然還能夠返回到它們的出生地。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遷移中的海龜也許是利用從海島上沖刷下來的化學物質來確定其穿越大洋的路線的。最近,意大利比薩大學的保羅·盧斯奇和他的同事利用衛星無線電發射技術,跟蹤從大西洋中的阿森松島遷移到巴西的綠海龜。這種海龜沿著一條非常平直的路線遷移,距離超過1000公里。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海龜可能對洋流中從阿森松島上;中刷下來的溶解化學物質存在著某種感知。該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英國斯旺西城威爾大學的格雷姆·海斯說:“它們可能利用從島上沖刷下來的火山熔巖物質來判斷返回‘故里’的路徑。這種物質在洋流中存留的氣味也就是這種海龜的‘回歸’路線。”
“數字臭蟲”模擬生物進化進程
為了給生物進化論理論研究提供試驗平臺,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利用計算機建造了一個虛擬世界,并向這個虛擬世界投放了許多“數字臭蟲”。這些“數字臭蟲”不僅形象上逼真,而且也能繁殖、變異并且能像現實世界中為奪取食物而相互競爭一樣爭取計算機處理時間。
這個虛擬世界可以讓科學家在極短的時間內觀察到在現實世界數百萬年才可能觀察到的生物進化現象。研究者還能夠揭開某些繁殖過程極快的生物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過程。
雖然應用效果令人可喜,但一些科學家對這種虛擬試驗環境的作用仍然持懷疑態度,他們不相信“數字臭蟲”真的能夠具有與現實世界中的生物一樣的復雜機能,能夠準確地模擬出現實世界的生物進化過程。
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物質被吸入黑洞的直接證據表明,物質是以每小時1000多萬公里的速度被吸入黑洞的——一個密度極高、引力極強、可以將包括光纖在內的所有物質吞噬的區域。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位于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的戈達德航天中心的研究小組正在觀測一個位于距地球一億光年左右的星系中的黑洞。
這個黑洞內部有非常強大的引力,可以吞噬任何物體甚至包括光線。科學家們認為,一些黑洞是由塌縮的恒星形成的,而另一些黑洞卻擁有“特大質量”,其中所包含的物質相當于將100萬到10億個太陽壓縮到一個非常小的區域中。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能“看見”這些黑洞的唯一方法是觀測其吸積盤——環繞在黑洞周圍的物質在被吸入黑洞內部時所形成的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