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雖然出身貧寒,但剛滿10歲就已經用賣水的微薄收入資助伙伴上學;他剛及不惑之年,便已經向慈善事業累計捐款捐物價值5.13億元;在獲得我國慈善領域最高政府獎——中華慈善獎之后,他又獲得2008中國慈善排行榜“中國首善”稱號;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他幾乎與軍隊同時抵達災區,成為自發抗災抵達地震災區的首支民間隊伍,其速度令軍事專家都贊嘆不已。
“中國首善”
陳光標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很陌生,因為他既不是“中國首富”,也不是“江蘇首富”。連“南京首富”都算不上。但在過去的年里,他以18億的慈善捐款在2008中國慈善排行榜上名列榜首,被評為“中國首善”,并被授予“中國紅十字勛章”。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當日,陳光標就帶著20萬元現金、200萬元支票、120名人手和60臺工程機械,從江蘇、安徽日夜兼程,幾乎與軍隊同時抵達了災區。災難面前,他用行動為“中國首善”四個字做了最好的注釋。
“我唯一遺憾的一件事情,就是沒有第二生命。如果有,我將會全部投入慈善事業。慈善,對我來說才剛剛開始。”這是陳光標在獲得“中國首善”稱號后的感言。40歲的陳光標至今記得,由于家境貧困,從1968年出生到1978年,他幾乎沒吃過肉,甚至沒有吃過一片完整的饃、一塊完整的餅,饑餓奪走了他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的年輕生命。輪到他上小學的時候,12元的書本費還是父母從鄰居家三角五角湊起來的。父母親借了錢之后就常念叨,等母雞下蛋后賣掉還債。那時農村戶只能養兩三只雞,雞蛋也就十分金貴。在只有過春節才能嘗點肉味的年代里,他忍不住偷吃了第一只生雞蛋。父親看出了問題,母雞光啼叫不見蛋,以為是黃鼠狼偷吃了,在雞窩邊支起兩只鼠夾捉拿“兇手”,這使他的“偷吃”暫停了幾天。然而,誘惑是擋不住的。當他又一次在墻角邊磕破剛下的雞蛋準備生吸的時候,小他兩歲的妹妹驚叫了起來。父親大怒,和母親一人操著木棍一人舞著竹竿圍追過來……

這一段人生的插曲對于陳光標來說是刻骨銘心的。多少年來,掉在桌上的飯粒他一定要撿起來吃掉,見到自來水龍頭滴水他就要擰緊,“生于憂患”的古訓在這個典型的蘇北漢子身上再次得到驗證。他深信只能“靠自己改變命運”。
“未成年萬元戶”
1978年,懵懵懂懂的陳光標看到了當時集市上的商機,開始了人生的第一筆生意。當時年僅10歲的他利用中午放學時間,用兩個5公斤重的桶從三四十米深的井中提出水,用小扁擔挑到離家好幾里的小集鎮上。“1分錢隨便喝”,那個小小少年出手不凡,盡管只是一分錢的生意,因為理念和口號得當,并且注重商業推廣,10歲的陳光標一個中午掙的錢,就抵得上當時一個壯勞力的半天工錢。
開學的時候要交書本費,也就18元,當他聽說鄰居家的孩子還沒有錢交書本費,家里人正在到處借,他就去學校幫他把書本費交了,把書給鄰居的孩子領了回來。其實,當時他賣水賺的錢除去貼補家用,還有還別人的錢,已經沒有多少了,但這是他第一次拿自己賺的錢去幫助別人,心里的那種快樂真是比吃了蜜還甜。這件小事讓陳光標感悟深刻,也可以看作是他慈善行為的肇始。
三四年過后,陳光標的一分錢生意有了升級,他把賣水變成了賣冰棒和販糧食。他將附近農戶的多余糧食收購下,再賣給糧管所,賺取一些服務費,那時候,身單力薄的陳光標就憑一輛自行車,居然每趟能馱100斤糧食,一次可以賺上五六塊錢。嘗到甜頭的他慢慢更換了自己的生意工具,從自行車到板車再到拖拉機,陳光標生意越做越大,1985年,17歲的他就成了當時家鄉的第一個“未成年萬元戶”。
“敗走麥城”
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輕的陳光標充滿了信心,但成功并不是每次都青睞于他。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光標認識了在當地做生意的外鄉人,兩人決定一起做棉鞋生意。這是他第一次與人合伙做生意,但就這樣一筆“大買賣”把陳光標辛辛苦苦攢了幾年的錢全賠了進去。“整整損失了三萬元,這是我第一次走‘麥城’”。原來,那個外鄉人與陳光標先簽了合同,并讓陳光標預付了貨款。但等外鄉人按合同把貨發過來之后,陳光標發現棉鞋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鞋底全是用紙板糊的,看起來質地不錯,晴天可以穿上段時間,但經雨水就“軟”了。

傷心幾天后,陳光標決定振作精神重新開始,他選擇了老本行——販糧。沒本錢,鄉親們就沖著他這幾年做生意的誠實穩重,把糧食先欠給他。痛定思痛的陳光標,沒多久就把虧了的錢重新賺了回來。有了這段失敗經歷的陳光標,決定離鄉做點“大生意”,他用卡車把家鄉的花生運到南京江寧,再轉手賣給當地的一些招待所、飯店、旅社。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光標認識了南京湯山療養院車隊的周姓隊長。周隊長向陳透露,療養院里有兩輛舊車要處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陳光標隨即有了“買輛舊車回家跑客運”的念頭,并最終以8000元買回了由客車改裝成的一輛救護車。因為那時跑客運特賺錢,一天就能掙上300多塊錢。可是興奮了沒幾天,陳光標就又次嘗到“走麥城”的滋味。這一次是因為他遭到了客運管理處的查處。結果因一沒有駕駛證、二沒有曹運證、三客運超載,他被扣了車,罰了款。
幾起幾落,陳光標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與失敗中汲取著教訓,并企圖尋求自己生意上的突破,以期早日能獲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講政治的企業家不是好企業家”
“魚融于水,愛大于恨。王者之道,教化萬方。”這是孝莊太后教育康熙皇帝的一句話。對于陳光標而言,在中國做善事,并不容易。但既然你想做,就要用一種大愛的“包容”來看待周圍的世界。
為了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他的慈善行為質疑,陳光標特別為自己的捐贈訂了條規矩,那就是不在公司有投資業務的地方進行捐贈。但還是遭到了一些人的猜疑和妒忌,甚至詆毀他的慈善行為是沽名釣譽、收買人心。對此,陳光標擲地有聲地說“這些言辭攻擊我都不在乎,我的每一筆捐贈都可以放在陽光下考量,歡迎大家監督我,如果誰能擺出確鑿的證據,證明我有一萬元捐贈不到位的,我愿意在舉報人所在的地區捐建一所光彩小學。沒有慈善之心,不講政治的企業家不是好企業家。”
慈善義舉,為陳光標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公眾聲譽。一邊是慈善捐助,一邊是企業發展,陳光標把其當作是兩條并駕齊驅的事業主線,兩者在相輔相成中都獲得了十足的發展。“企業從事慈善事業,只會有利于自身的發展,而企業做大做強了,就會更有實力去從事慈善事業,這會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陳光標得意地說。
陳光標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彰顯一個企業家承擔社會責任的示范樣本,從而把愛的理念像陽光一樣播灑到每一個人的心中,尤其是企業家的心中,從而讓商業英雄真正成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脊梁。
“行善不虧論”
陳光標有一個著名的理論——行善不虧。
因為受一種情懷的驅使,陳光標這些年來不斷為公益事業捐贈。他因此也先后被授予“杰出青年企業家”、“誠信企業家”、“共和國經濟建設功勛人物”、“促進中國公益事業發展成就獎”、“熱心公益杰出人物”和“全球100位華商品牌人物”等榮譽稱號。稱號都是虛的,在陳光標看來,沒有哪個企業家是因為做善事把企業做垮了的。他在一次提到慈善事業時說,表面上,做善事花了錢,好像虧了,其實我認為不但不虧,反而賺了。為什么?一是因為做善事會產生動力。做了善事,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就感到自己活得更有價值。二是因為口碑,一個企業家做了善事,并且長期行善,合作伙伴和政府或者社會大眾都會提高對這個企業家的認可度,合作更加愉快。
“人們往往會這樣想,如果一個人能長期積德行善,那么他就不會太自私、道德感也差不到哪去”,陳光標說,“個人活著如果能影響史多的人,并能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這樣生命才有價值,有意義。”他很認同美國的戴爾卡耐基寫過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侮辱,慈善家比守財奴更光榮、更偉大。”他覺得自己現在做慈善真的是快樂,發自內心的快樂。因為他經常在半夜笑醒,夫人總是被他吵醒,而他之所以在睡夢中常常笑醒,僅僅是因為他從不要求回報的慈善事業給他帶來了無比的快樂。
“一個人活著如果能影響更多的人,并能使更多的人活得更好,這樣的生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生命,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生命。”這是陳光標的信念。他更動員所有的人——“慈善事業不分國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愛心不分多少,我是一個民營企業家,我有錢我捐一百萬,你是個普通公民,你捐一塊錢,這都是一種愛心的體現。慈善事業也并不都是富人來做的,這是全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慈善事業來,因為愛心不分大小、不分多少,慈善事業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慈善事業是大家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