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色上一個個神采飛揚、飄然而立的人物,騰云駕霧似的,引人入勝,像一首絕妙的詩,一幅立體的畫、一個動人的故事、一臺凌空的戲劇,不僅帶來了鄉間的娛樂文化,還給人無窮的遐想和美的享受。當站在用青石板條鋪設的古老長街旁,目送著土味十足的飄色擦肩而過又逐漸遠去,不由如癡如醉,涌起懷舊的幽情。
人潮擁擠處,鑼鼓響起來,一支隊伍迤邐而至。只見一輛輛打扮得繽紛喜慶的彩車上,在伸出的細弱的“枝條”中竟凌空站著一個或多個孩子!這些孩子古裝扮相,或藍采和、或白素貞、或穆桂英……他們神態怡然自得,“站”在枝條上迎風微動,如夢似幻、飄然若仙!這就是廣東的民間傳統藝術——飄色。很多第一次見飄色的人,都驚為天人,以為上面飄的都是泥塑,走進觸摸,才信以為真。正因為它如魔術般的不可思議和神秘,讓這個古樸的民間藝術經久不衰,深受群眾的歡迎,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名。
飄動的歷史
飄色一詞,是廣東白話的稱謂,意指在元宵以裝扮艷麗的彩旗隊、彩車隊和嗩吶、歌舞、舞獅隊、舞龍隊等不同的民間藝術形式組成的游街活動的統稱。它是一種融魔術、雜技、音樂、舞蹈于一體的古老民間藝術,在不同地區有飄色、抬閣、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種稱謂。表演者站在被稱為“色柜”的小舞臺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現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處就在于,演員們通過經過精心偽裝的鋼枝凌空而立,利用巧妙的力學原理,營造出“飄”的效果。

關于飄色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清代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失敗后,朝廷嚴禁上演粵劇,群眾想看戲而不得,于是以小孩扮成戲曲人物抬著游行,看上去像是演戲卻不唱戲,這在當時叫做“賽色”,通過這種形式,一方面祈求神靈保佑,同時亦可娛樂百姓。后來“賽色”流行民間,被人加以發展,有的在馬上裝扮,稱為“馬色”,有的在水上裝扮,稱為“水色”;有的在板臺上裝扮,這就成了現在說的“飄色”。另一種說法是早在明朝,沙灣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北帝誕,例必抬著北帝塑像出游,又均以出會及舞龍、飄色等民間藝術助興,因此,可以說自明代沙灣已有飄色活動。
飄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飄”,有不少人都好奇,那些孩子怎么樣才能凌空而立的。其實,這全靠一條經過精心鍛造的鋼枝,也就是“色梗”,這個神妙的裝置,猶如主心骨一樣,支撐著屏面和飄色上小孩的重量,使他們能堅固而又巧妙地豎立在飄色板上,色梗又能裝飾成刀槍或者龍蛇。所以,飄色的主心骨一定要安全,纖巧而又生動、逼真。在歷時兩三小時的表演游行中,即使那些表演的小孩睡著了,也安然無恙。
制作飄色,是一門綜合美術、力學、冶金為一體的民間工藝,過程非常考究。一般每臺飄色有兩層以上,立在臺面上的人或物,叫做“屏”,定在屏上的人或物,叫作“飄”。屏和飄都靠一根色梗支撐著定型。首先,人物造型要按照其歷史、傳說、戲劇或生活背景進行布局、化妝,服飾與人物要配置得當,通常還要把大致結構畫出來。其次是受力問題,整個造型結構交叉錯落,要在色板和支架上做好平衡受力。最后,造型人物靠“色梗”支撐,依靠在這些起承受與支撐作用的鋼鐵框架上,因此支架的設計必須與造型的動作和組合相符。再用必要物飾裝裹這些鐵枝,看上去像是一枝梅花或刀槍或龍蛇等與表演內容相關的物體,修飾得含蓄漂亮,不露痕跡。這個神妙的裝置,就是飄色的主心骨,造型人物穿上服裝時,其結構框架就隱入其中。這樣,整臺飄色看起來就生動逼真,行進間給人一種神秘感。
飄色中的人物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身材太高、太矮、太胖、太瘦和年齡大的都不適宜。大多是挑些身段適妙的年幼藝人(多為四至八歲小孩)充當。上架的小孩都是提前幾天選出,一般情況下,在游展那天,上架的小孩要在早上5點鐘起床、化妝、上架,約10點鐘開始游展,直到下午5點多才能下架。上架小孩當天不能吃飯,只能含花旗參提神。據說被選上的小孩都是“旺相”,因而不少家長為自己的小孩能成為飄色人選而自豪。
飄色內容有歷史故事或神話傳說或現代題材,大都是家喻戶曉、群眾喜歡的傳統戲劇、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以及現當代一些影響較大的知名人物,多表現人們揚善懲惡、安居樂業、傳頌英雄、鞭撻惡人的樸素、善良心理。近年來,現代文明健康的內容也融于其中,如科技、教育、奧運和環保等。色板上一個個神采飛揚、飄然而立的人物,騰云駕霧似的,引人入勝,像一首絕妙的詩、一幅立體的畫、一個動人的故事、一臺凌空的戲劇,不僅帶來了鄉間的娛樂文化,還給人無窮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沙灣飄色:在改革中創新

一眼望不到邊的街巷上,是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三層、外三層,左三層、右三層……每個人的臉上都笑成一朵花。這是番禺沙灣獨特的盛大節日——飄色巡游。沙灣飄色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沙灣的飄色巡游,依照舊例在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北帝誕表演。清末民初是沙灣飄色最興盛的時期。
沙灣飄色色彩艷麗、造型大方、裝置奇妙、講究力學、內容含蓄。在飄色游行時,每兩板飄色之間配有一臺八音鑼鼓柜,形成聲、色、藝組合表演的流動立體舞臺。看過“飄色”表演之后,讓人不由聯想浮翩,其樂無窮。
傳統的沙灣飄色內容十分豐富,計有一百多板色,大多取材民間神話傳說,如《嫦娥奔月》、《蘇武牧羊》、《哪吒鬧海》等,內容多是歌頌國泰民安、鋤強扶弱的。近年來又先后創作了《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獨占鰲頭》等新色板。還將現實生活中的英雄故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經過藝術構思,見諸飄色,使飄色更具有時代精神和現實意義。如《錦上添花》、《青云直上》、《五連冠》、《銀球傳友誼》、《襄括七雄》等新創作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新板色。
舊時的沙灣飄色巡游一般是由“一竹三坊十三里”輪流“當甲”(與北帝坐鎮地有關)。當甲即為作東,同時也是這次飄色活動的組織者。飄色活動的經費,也是由有錢人家贊助和到各家備戶募捐。捐得的錢雖然也夠支出,據說有時余額還夠眾鄉親團聚晚飯,但畢竟十分有限,所以沙灣有舊諺“沙灣飄色,雨水滴滴,關起門來避親戚”一說。現在的沙灣飄色則由鎮政府牽頭組織,除負責全部活動經費外,還給各村下撥經費,參與飄色活動的村民也有誤工補助,因而整個活動更加規范、有序,加上沙灣人的生活早已步入小康水平,每逢出色家家戶戶都是賓客盈門,盡歡而散。飄色巡游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活動,并引來無數商機,成為聯結海內外鄉親的紐帶。沙灣鎮逢年過節、大型招商、海外交流聯誼等大型群眾活動,都離不開飄色。
隨著“沙灣飄色”的影響不斷擴大,它的知名度越來越大。沙灣飄色還兩次被搬上銀幕,在廣州表演的錄像被選送聯合國。沙灣鎮政府和文化站還專門組織編印《沙灣飄色簡介》,錄制專題錄像帶和VCD等音像資料。所有這些文字圖片音像的記載和傳揚,將使沙灣飄色流存后世,遠播海內外。
吳川飄色:東方的漂浮藝術
湛江吳川的飄色,當地方言也叫“妖色”,據說跟扮演的人物造型濃妝妖艷有關。據《梅菉志》記載,吳川的飄色起源于清代,是從番禺沙灣飄色“移花接木”過來的。相傳沙崗居民陳亞海到番禺沙灣經商,看到沙灣的飄色,造型優美,很有韻味,受到啟發,回來親手制作,經過多次琢磨、探索、實踐,最后獲得成功。他把此技藝傳給兒子陳壽全。陳壽全一番磨練,青出于藍勝于藍,并招徒授藝,飄色這種藝術因此得以在吳川境內傳播。
吳川飄色同為飄色的類型,但它又與番禺飄色、云南“高臺”、江南“抬哥”、天津“重閣”等大有不同。番禺沙灣飄色雖然歷史悠久,但是直到今天仍停留在一屏一飄上,在造型上都擺脫不了傳統飄色的模式,但吳川飄色卻以其“飄逸”及“神奇”獨樹一幟。這表現在一般每臺飄色有兩層以上,出現了“三飄”、“四飄”等。其節節高的飄逸狀,如變魔術一般,把各種難以做到的事,呈現在觀眾眼前。被譽為“中國第一飄”的“六國大封相”就是“四飄”的一個典型代表。在小小的平臺上,層疊而上的飄著13個小演員,稱為13飄。這板飄色高度達48米、寬至5米,宛如一臺活生的舞臺藝術,讓人拍案叫絕。

吳川飄色最初與游神賽會有關,以巡游為主要方式,由三五人推車而行(古時是杠抬的)。車上架起鑼鼓,進行間敲鑼打鼓。飄色巡游一直帶有濃厚的競賽色彩,一鎮與鎮賽,一街和街賽,一村與村賽,比飄數的多少、造工的奇異和板數的多寡。大家都以自己的飄色更加奇妙和多板為榮,這使得整個演出期間氣氛熱烈,技藝也因此得以提升。現代吳川飄色經過多年的演變,早已和封建迷信脫離了關系,逐漸演變成一種健康的文化藝術,并受到越來越多的游客青睞,元宵民間藝術節期間游客不減,應邀外出匯演逐漸增加。當地政府也十分重視發掘民族民間藝術,把飄色列為重點管理和研究的藝術項目,成立了飄色研究會。每年梅菉鎮、黃坡鎮等鄉鎮都舉辦多次展演活動,每逢元宵節、五一和十一等重大節日都組織飄色表演,以元宵節的表演尤為盛大。他們除保留傳統節目外,還積極創作現代節目,宣傳教育娛樂群眾。黃坡鎮創作的《參軍光榮》《奧運奪魁》等飄色,很受群眾歡迎。
20世紀90年代以來,吳川飄色的造型藝術已由過去的單一的木工鐵工技巧發展到現代已集電影、戲劇、魔術、雜技等技藝之大成的綜合性的空飄造型。它曾先后多次應邀到江門、中山、新會及湛江等地表演。由于其造型十分優美和驚險,表演技巧的高超和精彩,吳川飄色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歡迎,還被外國朋友稱贊為“東方隱蔽的藝術”。
但多數年輕人對傳統民間藝術不很感興趣,他們雖然驚嘆于飄色的神奇和飄逸,但對于它的設計和制作,卻不甚了解,興趣也不大,真正從事飄色設計制作的都是一些老年師傅。手藝方面,改革創新的固然不少,可也有一些技藝早已失傳了。并且,吳川飄色雖然極為神奇,但對外宣傳還是比較少。怎么樣讓這一臺臺活生的故事飄得更遠,是吳川飄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山黃圃:飄色藝術之鄉
中山黃圃飄色是由明末清初的木偶演變而成。據黃圃何氏族譜載,明末清初時期,黃圃鄉間興起廟會活動而扛抬神像巡游,祈求保佑安康太平。其問,何氏后人與番禺沙灣同宗人交往,得知飄色一事,覺得更勝木偶一籌,適于配合廟會巡游,遂把木偶逐漸改變為飄色。以細小鋼塑人像遮蔽后支撐頂上一小童,由大人扛抬上街游行。后來逐漸以坊間廟社為集聚點,形成三社、靈會、古樓舊稱之“三坊飄色”。到了清末民初,黃圃逐漸形成了地方喜慶特色,“陸上睇飄色,水上扒龍船,山邊執花炮,廟前唱大戲。”吸引中順一帶富紳大戶不時出錢邀請“三坊飄色”慶賀或作地方消災旺地之行。
黃圃飄色,其藝術精華在于“小巧、玲瓏、飄逸”。題材既有黃圃傳統飄色的結構和形式,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的文化元素,創新題材,其中包括神舟六號、北京奧運、食品飄香等內容。輔以群獅、游龍、花車、鑼鼓、秧歌、腰鼓、高蹺、彩牌以及由學生組成的鮮花、彩旗、鼓樂方陣隊,人數達1800多人,巡游隊伍長達3公里。
黃圃飄色具有強烈的本鄉特色,它的歷史之長或許比不上番禺沙灣飄色、吳川飄色,但在造型結構面顯得更原始,因此也更古老。長期以來,黃圃飄色堅持以人力抬著前行,因而在工藝設計方面就必須適應因重量限制而導致的種種要求。經過百余年的發展,黃圃飄色形成了自有的特色。色彩艷麗,色心嬌俏:講究力學,色梗幼細;造型大方,裝置奇妙:內容含蓄,玲瓏飄逸。由于黃圃飄色的出色表現,以及近年在搶救、保護、弘揚飄色民間藝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黃圃鎮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中國(黃圃)飄色之鄉”。
現存較有影響力的還有臺山飄色、信宜鎮隆飄色和香港長洲飄色,這些五花八門的飄色就像一座座流動的小舞臺表現著一出出精彩的特寫鏡頭,給人們一種無法形容的藝術享受。當站在用青石板條鋪設的古老長街旁,目送著土味十足的飄色擦肩而過又逐漸遠去,不由如癡如醉,涌起懷舊的幽情。目睹一樣古老的事物穿越時空,生機勃勃地在你眼前展現它的美麗,這樣的感覺,的確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