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阿爾山,源于一個埋藏已久的渴望。一次聚會中,與會者議論起國內一些風景名勝,一位曾經在阿爾山工作多年、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阿爾山建設的長者深情地說:“我有一個建議,如果你們想看優美的風景,就去阿爾山吧;想看美麗的草原,就去阿爾山吧;想泡最優質的溫泉,就去阿爾山吧;想體驗真正的冰雪世界,就去阿爾山吧……你們剛才所說的那些景色,阿爾山全部都有。另外,阿爾山還有熱情好客的市民,有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相信我,去看看吧,絕對值得?!?/p>
阿爾山?曾經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而在網絡化信息化的今天,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阿爾山被一點點地撩開了她神秘的面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阿爾山、喜歡上了阿爾山。阿爾山已經成為國內自駕游愛好者的一個重要目的地,中央電視臺等國內外權威媒體都專題報道過阿爾山。這座曾經不為人知的邊陲小鎮,一下子吸引了國內外眾多人士的目光。
一位著名詩人說,阿爾山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與阿爾山的美麗相比,連美好的詩歌都失去了表現自己的能力。因為,阿爾山的美,很像我們想象里的天堂,而天堂的美,是無法表達的。
阿爾山到底有多少個中國乃至世界之最,恐怕很少有人說得清楚:阿爾山是中國人口最少的一個城市;阿爾山是全國人均森林覆蓋面積最高的個城市;阿爾山是國內城市市區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一個城市;阿爾山是最新版的《中國旅游年鑒》中推薦的最值得一去的城市之一;阿爾山是唯一一座集火山、冰川、草原、溫泉、森林、探險、人文古跡于一體的城市。別看這里偏僻、幽靜,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就是在阿爾山附近爆發的,至今,這里還保留著大量二戰時期侵華日軍的飛機堡和工事,向今人訴說著那段屈辱的歷史。
七月,被稱為阿爾山最好的季節,我們終于成行。從烏蘭浩特乘車一路向西,映入眼簾的都是大團大團的綠色。終于進入阿爾山境內的時候,我拉開了窗子。遠處,是一望無垠的草原和森林,我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感覺甜甜的。是不是天堂的味道?
火山的故鄉
在阿爾山開車、坐車都是種享受,尤其是在七月,藍天、白云、綠樹以及遍地五顏六色地怒放的野花格外養眼。不過,當地人也向我們介紹說,七月阿爾山的天氣雖然好,但有時候也像小孩兒的臉,說變就變,陰晴可是沒準兒的。
果然,當我們乘坐的汽車進入阿爾山國愛森林公園之后,越往深處開感覺霧氣越濃,猶如鉆到了云里一般,不時還有雨滴飄落在車窗的玻璃上。本來林區早晨的濕度就大,無處不在的朝露與潮氣使穿著夏季單衣的我感到了絲絲寒意。其實陽光還是挺充足的,只是像在眼我們捉迷藏,忽隱忽現,有時候突然就晴空萬里,有時候突然間又陰云密布。但濃霧也給密實的樹林增添了特有的魅力,使得本來就神秘兮兮的原始森林更增添了亦虛亦幻的觀感。
我們此行主要是來這里看火山遺跡,而阿爾山的火山遺跡最有特點的地方就是石塘林。一片在山谷密林中裸露的黑褐色玄武巖,長約20公里,寬10公里,巨石連綿,千姿百態,組成一條巨大的石河。
到石塘林已是中午時分,一片黑色的云彩幾乎是在瞬間就替代了原本的艷陽高照,漫天彩霞變成了烏云密布,其變化速度之快如同四川的變臉藝術,連平時自吹觀察能力強并精通風云變幻的我都沒來得及發現這一變化的過程。石塘林看上去有些蒼涼,火山爆發留下的痕跡使許多地方如同剛剛經過場戰役的戰場。走著走著,大雨突如瓢潑而至,我們被迫棲身在一座木橋下,雖身體窩得難受而且根本就無法完全躲過外面的大暴雨,但還是有了意外發現,一塊火山石成了我“研究”火山變遷的工具。
大約半個小時后,雨小了,我們重新上路。遠近沒有其他游客,見到一個當地人,他說,不會下了,過一會兒就該雨過天晴了。
果不其然,太陽又突然跳了出來,天上的濃云正以羊群遇狼般的速度四散奔逃,云在流動中把太陽分成射向四方的道道光束,使得大地上的陰陽變幻層出不窮。說實話,我被這突然的變化搞得有些措手不及。
石塘林有各式各樣的熔巖。外表與鋼絲繩、麻繩、草繩等極為相似的叫做繩狀熔巖。它一般呈弧形彎曲,而弧頂指向熔巖的流動方向。巖漿基浪堆積剖面,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火山堆積類型,特征為水平的級理。成因主要是火山巖漿上涌與地下水、地表水作用,產生強烈的蒸汽,到火山口后減壓形成近于平行地面的剪切氣流。它的存在意味著本地曾經發生過多次火山活動。
阿爾山著名的火山構造中的龜背狀熔巖流構造,位于興安林場東北約2DO米左右的平坦熔巖臺地上,是新的熔巖在縱橫兩個方向呈網格狀切割原有的結殼巖而形成的,形似龜背。乍看上去有一種蒼原感,有些像月球的表面,這跟它周圍茂密的綠色植被形成明顯對比。
火山彈是火山剛噴發時的產物,一般都被后續的火山噴出物埋于地下。石塘林的火山彈就像真正的荷包蛋樣,“核”中含有地幔包體——說明這里噴發出的巖漿來源很深,至少在距地表5000米以下,含有地幔物質——因此對人們研究和認識地球深處的狀態非常有益。
雖然被雨水澆成了落湯雞,但對火山遺跡的考察還是使我們大開了眼界,也體味到了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
五里泉與玫瑰峰
五里泉,顧名思義,位于阿爾山市東北方向大約25公里的地方,從阿爾山市區到阿爾山的主要景區行車都要路過五里泉。這里泉水清澈甘甜,被譽為“天下奇泉”。在此稍作停留飲水、打水的游客和車輛很多,我們自然也不例外。仔細打量兩側的山就會發現網上驢友說起的很有趣的現象——“陽面的山坡光禿禿的只有青草,而陰面的山上卻是綠樹成萌”。據當地人說,這里的樹排列成行的是人工種植的,散亂不一的是飛機撒種自由生長的。原先茂密的原始森林,在二戰期間早就被日軍砍伐光了。
因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礦泉群,所以五里泉的泉水包含了多種礦物成分。阿爾山的礦泉從化學性質上可分為偏硅酸泉、重碳酸鈉泉、放射性氡泉;從溫度上可分為冷泉、溫泉、熱泉、高熱泉,從功能上可分為治療泉和飲用泉。五里泉礦泉群因各泉眼含氡量不同而適合治療多種病癥。而作為飲用泉的五里泉含有13種微量元素,且日涌出量達1054噸。著名的阿爾山礦泉水就取于該泉,水質甘甜,泉水來自于3000米的地下。
我們的汽車在五里泉旁停下,路邊已經字排開停滿了各種車輛,尤以北京牌照的車居多。許多北京人都是自駕車過來的。他們有的甚至帶來了大號塑料桶,說是帶回北京可以喝半個月。
玫瑰峰是一座奇特的山峰。玫瑰峰花崗巖石林及花崗巖巖臼,是距今154億年前中侏羅紀巖漿侵入而形成的花崗巖,經地質構造的抬升和長期侵蝕風化等地質作用而形成的,對于研究內蒙古高原隆升、大興安嶺山脈形成及北方地貌有很重要的地質意義。玫瑰峰是由10余座石峰組成的山石景區,這里的石峰錯落有致,奇偉挺拔,巍峨壯觀;因石峰大部分呈紅褐色,因此得名“玫瑰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漠北鐵騎就興起于大興安嶺森林向草原過渡的阿爾山地區哈拉哈河上游一帶。玫瑰峰下有一條通道連接著成吉思汗決戰乃蠻聯軍的闕奕壇之戰的戰場。阿爾山背靠大興安嶺森林、面向遼闊草原的廣大地域曾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的根據地。
好在玫瑰峰雖然看上去怪石嶙峋,但爬上去還不算很費勁。站在玫瑰峰頂,眼中是一望無際的闕奕壇草原。想象當年成吉思汗的鐵騎從玫瑰峰下浩浩蕩蕩地經過,當是何等壯觀的景象。而如今,這里的藍天、白云和草原卻給人一種溫柔的美感,如同玫瑰峰這個充滿陰性的名字。
阿爾山天池
這里所說的天池,既不是長白山天池,也不是天山天池,而是阿爾山天池。阿爾山的天池海拔13323米,是中國的第三大天池。與長白山和天山的天池相比,阿爾山天池至今沒有找到其進水口和出水口,水深也不清楚,投進去的魚轉眼間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為這座天池增添了幾許奇幻色彩。
阿爾山的幾個天池都是被一個個火山錐高高地推舉在山巔上。它們是火山口湖,即噴發后的火山口中積水所形成的湖泊。阿爾山火山群又稱哈拉哈火山群,與蒙古國哈爾心格爾火山群相連,是我國著名的火山群之一?;鹕絿姲l后形成的熔巖地貌有截頭圓錐狀火山、馬蹄形熔渣火山堆、熔巖盆地、臺地、亞洲面積最大的火山熔巖地貌——石塘林景觀……景區具有多期火山活動的遺跡,特別是第四紀玄武巖多期活動,形成了規模壯觀、形態奇異、構造完整、分布廣泛的火山巖地貌。
阿爾山有好幾個著名的天池,除了渾圓的天池山天池外,還有像腳丫一般形狀的駝峰嶺天池和鴨蛋形的雙溝山天池,等等。
一位詩人曾這樣形容天池山天池:“高山上的一面湖水,像愛人心尖上的一滴眼淚?!睕]錯,七月的天池山天池,在綠色的陪襯下,愈發讓人心醉。它東西長450米,南北覓300米,有484級臺階。如果從天空俯視天池,橢圓形的天池像一塊晶瑩的碧玉,鑲嵌在雄偉瑰麗、林木蒼翠的高山之巔。
天池山天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水平如鏡”。蒼松翠柏,藍天白云,萬千景色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格外清晰動人。據當地人說,春夏之交時,這里水汽聚集,云霧繚繞,上下翻騰,別有一番景象。可惜此行是看不到了。
駝峰嶺天池比天池山天池還要高,聽當地人說,登上駝峰嶺,晴天的時候放眼望去,能看到松葉湖、杜鵑湖等9個湖泊。果然,蔚藍色的松葉湖像片長長的樹葉躺在東面的山腳下。晶瑩閃亮的哈拉哈河從東南發源地曲曲彎彎一路走來,首先進入安靜的松葉湖,又自松葉湖北端流出,經過八號溝流入杜鵑湖。從高山上看,杜鵑湖東南為進水口,西南為出水口。哈拉哈河從湖的東南流入,又從湖的西南端流出,哈拉哈河串起了各個湖泊,河連著湖,湖通著河,好像綠色大地上的水晶珠鏈,真是美不勝收。
哈拉哈河,五彩的河
三潭泉也是阿爾山的一處著名景觀,所謂的三潭泉就是哈拉哈河上游河段自然形成的三個水潭。
沿著哈拉哈河一路向北行走,茂密的原始森林、成百上千種叫不上名字來的野花,簡直如詩如畫。我們走走停停,大約50分鐘后,就在快要走出三潭泉景區的時候,卻誤打誤撞地看到了一座石碑,上書:哈拉哈河源頭。在石碑后面是一個幾乎看不見水的小水洼,原來,這里就是著名的哈拉哈河的源頭啊!也算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啦!
哈拉哈河是一條著名的河流。在歷史上,哈拉哈河一直是蒙古及其他游牧民族部落之間的界河。日本侵略者為了配合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的進攻,曾經于上世紀30年代末在哈拉哈河沿岸的諾門罕向蘇聯紅軍發起猛烈進攻,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亞洲最大規模的一次步兵、空軍及坦克裝甲部隊的協同作戰,戰役的結果是,號稱最精銳的日本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死22萬余人、傷5萬余人,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指揮蘇聯紅軍作戰的就是朱可夫元帥。哈拉哈河從此成為世界軍事史上一條著名的河流。
哈拉哈河還是一條國際河流。全長399公里的哈拉哈河在阿爾山境內有134 5公里,于阿爾山市所轄的伊爾施鎮附近流入蒙古國。哈拉哈河上游風景如畫,而且河道較窄、水流湍急,適合漂流探險。最神奇的是它還有一段是地下河。哈拉哈河由仙鶴湖流出后深入地下,變成了地下河,在鹿鳴湖帶才浮出地面。這一段地下河上面覆蓋著火山巖,但流經的是地下山洞還是巖石間的空隙,迄今不得而知。人們能明顯看到的是,仙鶴湖的水位會因哈拉哈河水量大小和降雨的影響而相應漲落。湖畔的火山熔巖在一年里的大部分時間是看不到的——冬季被大雪覆蓋長達5個月,夏秋季又被湖水淹沒時隱時現,只有在春夏之交的數周時間內才會短暫露出。
哈拉哈河還是一條五彩的河。在阿爾山的幾天里,我們的行程中總能看到哈拉哈河的身影。其中從伊爾施鎮前往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路旁有一段河流風景最美——兩岸是金黃的油菜花田和墨綠色的原始次生林,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同時又更彰顯著北方的盛大。
有許多游客選擇在這里漂流哈拉哈河,以至于連漂流船都不夠用了,運送漂流船的卡車絡繹不絕。五顏六色的漂流船、色彩繽紛的野花和各種植物,把哈拉哈河漂染成了一條五彩的河。
哈拉哈河又被稱為“愛國河”或“母親河”,雖然它流向了蒙古國,最終卻還是通過貝爾湖又返回了中國境內。哈拉哈河源頭附近的公路很窄,錯車的時候要非常小心,下車后的步行倒是很愜意,空氣清香,空谷清幽,偶爾還會看見石兔或是松鼠從眼前一躍而過,煞是可愛。樹林里還可以發現許多碩大的樹木被砍伐的痕跡,那是日軍曾經來此肆虐的證據。
“北歐小城”阿爾山
到阿爾山市之前,就聽人說,阿爾山很像是一座北歐小城,本有些不以為然。當然,我沒有去過北歐,但對此說法還是存疑。到了才發現,這的確是一座很“歐洲”的小城市·小城不大,幾乎全部都是仿歐式風格的建筑。街上行人稀少、車輛零星,的確有些北歐小城的風韻。據阿爾山市委的同志介紹,阿爾山市區人口只有8000人不到,而且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嚴格措施,控制市區內人口增長,也不允許在市內建工廠,這一切,都是為了阿爾山的環保。
我們住的賓館是家庭式的,離火車站不遠。實際上阿爾山市區很小,住在哪里都離火車站不遠。恰趕上一列客車到站,下車的人數量雖不多,卻熙熙攘攘喚醒了沉睡中的小城。阿爾山火車站的建筑風格在全國應該絕無僅有:日式又參考了俄式的建筑風格,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仍保存完好,且還在正常使用。據說,幾年前這里還在使用蒸汽機車,現在已經和全國接軌,改用了內燃機車。原來的小軌道蒸汽機車頭還在,被轉移到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了。
作為中國最小的城市,阿爾山給人的感覺格外安靜,格外放松。市區只有一條干道,阿爾山的繁華都在這條路上了。傍晚的阿爾山涼爽宜人,偶爾有幾個行人,看起來也像是游客的模樣,讓這座到處是仿歐式建筑的小城顯得格外有情調。當地的建筑“房子帶尖,窗戶帶彎”,當地人說,尖頂的樓房便于冰雪融化,帶彎的窗子倒是源自歐式建筑風格。
阿爾山的未解之謎
阿爾山的眾多火山會不會再噴發?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時間可能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以后。為了避免火山爆發帶來的巨大災難,火山監測勢在必行。我國目前只有吉林長白山天池、云南騰;中和黑龍江五大連池3處活火山受到監測,因此專家們也在熱心地呼吁對阿爾山眾多的活火山進行必要的監測。
阿爾山迄今還有許多類似的未解之謎。按照科學工作者在巖石下面尋找到的碳化木測定,距今最近的火山噴發可能是2000年前。為何在史籍中卻沒有只言片語的記載呢?
阿爾山上共有三種植物區:以興安落葉松為主的歐亞針葉林區系、以白樺樹為代表的東亞闊葉植物區系、以針茅科植物為代表的歐亞草原植物區系。
在阿爾山的森林與草原植物交錯帶上,生長著一種獨有的風滾植物,被稱為地滾草。秋季,它們的枝條向內卷曲,整株植物形成一個球形,根部也會變脆,大風吹斷主莖后便隨風在草原上滾動,沿途撒布種子,當地居民常常采集它們用來引火。《狼圖騰》一書中的地滾草應該指的就是它們。
另外,阿爾山還有一些謎一般的植物,比如偃松,它通常生長在我國東北和西伯利亞苦寒的高山地帶。在冬天,它的枝條甚至會被冰雪凍結倒貼在地面上,而大地回春,它又會挺拔成孔雀開屏一樣生機盎然的姿態,世界上僅有三個國家擁有這物種。令人驚奇的是,阿爾山石塘林因火山噴發誕生以后,偃松又找到了它新的生命機遇,代替了通常應該生長在這里的楊樹,在可以稱為不毛之地的熔巖渣、繁花石附近繁衍開采。石塘林是由火山噴發后巖漿流淌凝成。塘內寸土無積,但這里的落葉松卻長得高大挺拔,高山柏、偃松、金星梅、銀星梅等各種植物再現著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的演替過程。令人十分不解的是:這些植物為什么會在這樣一個土壤貧瘠之所生長得如此茂盛呢?
“夜宴”杜鵑湖
歷史記載,阿爾山是成吉思汗成長和陶冶性情的搖籃之地。而杜鵑花則是蒙古族的吉祥之花。
我們采到杜鵑湖的時候,天空中下著霏霏細雨。天空陰霾密布,遠處的湖水被霧靄籠罩,恍若夢境。
杜鵑湖的名氣在阿爾山的各個景區中雖不是最大的,卻是近來“人氣”最旺的。因為電影《夜宴》在此拍攝,提升了它的名氣。7月的湖面上波光粼粼,雖沒有春天滿眼的杜鵑花,可是岸邊茂密的白樺林卻煞是好看,令人不由得聯想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在大興安嶺,經常可以看到所謂的過火林。通向杜鵑湖的那片樹林還殘留著2003年那場森林大火的痕跡。杜鵑湖因為湖畔開滿杜鵑花而得名。湖面呈月牙形,它是火山噴發期由于熔巖壅塞河谷切斷河流而形成的堰塞湖,東南為進水口,西南為出水口,上游連松葉湖,下游通哈拉哈河,最深處超過5米。杜鵑湖四季風景美不勝收。當殘雪消融、春回大地之時,湖邊杜鵑花燦然怒放,花樹相間,映得湖面如霞似火;夏季來臨,湖面的荷葉迎風搖曳,勝似江南;秋季水清如鏡,金波蕩漾,層林盡染,似安謐的油畫;冬季湖水結成晶瑩剔透的冰面,又成了天然的滑冰場。于是有詩贊曰:“神女新浴幽谷香,金針巧為織女繡,素筆遙寄化春雪,杜鵑湖畔舞霓裳?!?。
杜鵑花又叫弘吉刺花,是蒙古民族最崇敬的花種之一。相傳成吉思汗的父親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是蒙古人最敬仰的草原英雄。一天,也速該打獵時,看見位美麗的姑娘。她的肌膚像牛奶一樣潔白,她的面容像杜鵑花一樣嬌艷,她的身段像白樺一樣婀娜挺拔。也速該縱馬把姑娘搶來,讓她做了自己的新娘。她就是成吉思汗的母親月倫夫人。因為她來自弘吉刺部——在阿爾山與呼倫貝爾草原交界處 個開滿杜鵑花的地方,于是人們又稱杜鵑花為弘吉刺花。
杜鵑湖的水很清、很靜。站在杜鵑湖岸邊,除了偶爾的鳥啼,就是沙沙的雨聲,恍如置身于另外個世界。
夜晚的杜鵑湖尤其美麗,月光灑在湖面上,像碎了的銀片一樣,波光粼粼,亦真亦幻。真佩服馮小剛,竟會找到這樣個美好的地方來舉行他的“夜宴”,只是,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地方能夠保留住它的原始、它的自然而不被我們人類像“夜宴”一樣消費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