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缺乏執行力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中層沒有勇氣做壞人
如果公司上層領導宣布要削減成本,或者加快工作進程,甚至是扣除員工獎金,中層領導該如何向下面員工傳達意見呢?在這種狀況之下,很多中層干部選擇在下屬員工面前當“好人”,大多數情況會分別如下回答。
“兄弟們,公司要削減成本,部門活動經費取消了,其實這個活動經費額也不大,即使削減也不見得能替公司省多少,我爭取了好幾次,上面不同意,同志們,那只有干活吧。”
或是,“兄弟們,我們的K項目必須6個月內完成,我知道大家有意見。其實,我對公司上面一直堅持說6個月完成不了,上面非說市場壓力大、要抓緊,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又或是,“說實話,我給你申請了好幾次,上面不肯加。”
中層干部是夾心餅干,既要扛著上面領導施加的壓力,又要直接面對下面員工的抱怨,所以,有人戲稱中層的這些中堅干部為“中艱”干部。然而,在這種“上下為難”的情況下,當“好人”的中層干部并不能勝任其職位,因為他沒有承擔起自己的管理責任。
替上層當“壞人”
自己當好人,讓上司或公司當壞人,這樣做有兩大弊病:第一,基層聽到了組織中有兩種不同的聲音,所以執行力與向心力一定會打折扣;第二,中層干部并沒有有效地處理員工的牢騷與抱怨,而是將他們的牢騷與抱怨轉移到自己的上司或導向公司,上層領導不高興不說,還會直接導致員工熱情減退、人心分散。
所以說,中層領導當“好人”,實際上顯示了一個組織的中層管理缺位,因為中層將自己變成了基層。實際上,中層領導這個角色首先要承擔的就是政策與目標解釋責任。
比如,高層領導認為要6個月完成目標,中層領導覺得要7個月才可以,這時候中層能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當然可以,但是只能在上層領導那里提意見,而不能在基層那里抱怨。在上層領導面前中層領導可以解釋為什么要7個月而不是6個月,以說服上司更改決策;當中層領導完全表達了不同意見,但上層領導的決策仍是6個月的時候,中層領導必須要執行,那第一條就是向下面員工解釋為什么要6個月完成,然后與之一起商討如何在6個月內才能完成任務。
甚至,當下面員工抵制執行、犯錯誤的時候,中層領導還要替上層領導當“壞人”對其做出批評。因為世界上沒有不得罪人的管理者,完全不得罪人只能做一個專家、一個技術人才,正如易中天在《品人錄》中所說:“專家不為‘貴族’(如項羽)就為‘流氓’(如劉邦)打工,因為只有‘貴族’與‘流氓’敢于直面沖突。”
如果中層領導的某個下屬被上司罵了,說明上層領導替中層領導當了壞人,中層領導就要小心,為什么你要逼著你的上司當壞人呢?他是迫不得已才當壞人的。當他當了壞人之后,心中一定有些忿忿,“怎么請了這么個不中用的、不能讓我省心的中層呢?”
替下屬當“壞人”
也許有人疑問,當“壞”人會不會導致中層領導與基層員工關系緊張?
實際上,中層不僅要替上層在下層面前當“壞人”,而且必要的時候,也要愿意為基層在上層面前當“壞人”。
例如,上層批評一個基層員工工作做得不好,中層領導明知是某個手下的責任,卻并不能向上層推脫責任,“我給他講得很清楚,他還犯這種錯,他這個人就是粗心。”相反,中層領導要承擔起責任,“這是我的錯,我沒有帶好他們,馬上改。”
這種“責任到此為止”的主動當“壞人”的態度想必是令上司高興、令公司滿意的。
另一方面,向下溝通的精髓是:“向下溝通要有情,并且助他成功”,所以,“嚴格要求”之處一定要“有情待人”。怎么才是對手下“有情”?是培養和磨練他,而不是讓他閑著沒事干。
所以,中層做“壞”人的含義是完成上層交來的責任,不能在執行中將責任反推給上層,讓上層唱白臉;中層只能嚴格要求手下,但必須妥善解釋溝通,而不是拿著“大棒”完全不顧員工感受,要將負面牢騷減低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