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2.0 第一定律
太空2.0 的實現,必須以打破太空壟斷,多方協作探索太空的共識為基礎。
從發射器打出一束激光,它穿過石英棱鏡,目標是月球。此刻,湯姆#8226;墨菲正凝視著那顆淡黃色的星球,他將記錄下激光返回美國加州的實驗室所花的時間。而從月球上把這束激光送回地球的是一面反射鏡,它凝視著我們這顆蔚藍色星球已經超過39 年。
這兩年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湯姆#8226;墨菲和他的同事每隔幾天都會做同樣的測試。這本來是一項重力物理學研究,卻已經是自1969 年美國“阿波羅11 號”登月之后存留下來的人類與月球間的唯一直接交流途徑。同時,這也是阿波羅號遺留在月球的物品中唯一一件被確定至今仍保存完好的。
月球上的人類遺存
丹尼斯#8226;拉卡魯巴在1969 年7月21 日的心情激動程度,或許能在全世界排第三。尼爾#8226;阿姆斯特朗這天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個來自地球的鞋印,巴茲#8226;奧爾德林與阿姆斯特朗一起把美國國旗插上了月球,而拉卡魯巴則是這面國旗的生產者。
在那之前, 他絕對無法想象這面由他位于新澤西的Annin 公司制造、售價5.5 美元的尼龍旗將會以怎樣的姿態飄揚在地球之外的土地上。到了今天, 他同樣無法想象出旗子在月球呆了39 年后的模樣。“我不相信會留下什么。和你說老實話,國旗應該已經化為灰燼了。” 拉卡魯巴猜得也許沒錯,當39 年前告別月球時,奧爾德林在飛船中親眼看見火箭噴射的氣流把這面旗掀翻。躺在月球土中的旗,正在被剝去鮮艷的藍色和紅色,太陽紫外線能很快把它漂成白色。至于旗子的尼龍材料究竟有沒有破碎,我們依然無法知曉。
時隔39 年再來回顧“阿波羅11 號”登月,仿佛是一次對人類活動遺跡的考古:靜海基地就是一座遺址,這個月球登陸器基地也許也開始老化,當年閃閃發光的金箔已經黯淡,甚至可能早已在太陽風的作用下脫落;阿姆斯特朗的鞋印雖然是一個值得重探的遺跡,但它也許也已經在月球表面小顆粒移動的運動下被埋進了塵土;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隨意丟下的生命保障背包應該難逃與旗子同樣的命運。其他的電視攝像機、測震儀、被丟棄的錘子等等一切設備和工具則依然同樣等待著人類對月球的重訪。
如果把“阿波羅11 號”登月比作一次勝利的特洛伊遠征,當年人類留下的遺物則無疑遭遇了與古希臘英雄們同樣的命運。它們要么被自然的力量摧毀,要么被人類漸漸遺忘。唯有每隔幾天向地球反射激光的反射鏡,仍然向人類發出表示自己存在的信號。這使得加州大學的墨菲教授有時候會覺得自己有點像那唯一在等待著奧德賽音訊的人。
即使是這個表示阿波羅號存在過的反射鏡信號也變得越來越微弱了。墨菲仔細地檢查過,實驗室儀器的靈敏度極高,但月球反射的信號卻只有正常情況下的十分之一。墨菲假設反射鏡可能受到月球表面跳躍的塵粒侵蝕,從而造成表面局部損壞。如果墨菲猜得不錯,那么自1969 年來一直守望地球的反射鏡正在失去光澤,并漸漸融入月球的塵土。人類遠征月球的最后一個物證正在離我們遠去,或許這是在暗示我們,自1972年“ 阿波羅17 號”離開月球至今36 年的等待太漫長,人類本應更早開始第二次遠征月球。
重返月球的競賽
邁克爾#8226; 格里芬天生一副老好人的面孔,盡管他的同事私下公認他是自“阿波羅計劃”以來最“激進”的NASA 局長,正是他在努力實現布什總統2004 年信口開河的“美國人應該重返月球,并轉攻火星”的承諾。在格里芬的藍圖里,這個計劃能夠調和局內“載人航天派”和“非載人航天派”的矛盾,重現當年盡耗國力走出的登月關鍵一步。
今年7 月29 日剛剛迎來50 歲大壽的NASA 只有區區170 億美元來慶祝自己的節日。這筆巨款足以令其他所有國家的宇航局垂涎,但仍不到“阿波羅計劃”時期年預算幣值250 億的70%,而這筆錢的三分之二都將花在載人航空上面。
“如果沒有人為的探測,純科學只能顧影自憐。”在格里芬局長眼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有著強大政治吸引力的空間探索行為,是保持美國作為太空時代殖民先驅地位的象征,而這個地位正因為通貨膨脹、次貸危機和“不夠大方的國會”而岌岌可危:“美國今日的成就靠著40多年的努力得來,但目前的投資無法保證美國繼續保持領頭羊地位。”
秉承NASA 善于哭窮的傳統,格里芬局長在一封給國會的長信中抨擊“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仍然滿足于付錢讓俄羅斯人代勞”。激動的局長甚至警告說,再不給錢的話,就連中國也會迅速成為美國的對手,這種事顯然是驕傲的美國太空領頭人不能忍受的。
美國在太空事務上從來是老子天下第一,不太樂意與他國分享。美國太空和國家安全專家弗里茲的報告指出:“僅僅因為對太空技術輸出可能轉為軍用的擔憂,我們就拒絕了全球化。”然而時隔39 年,重返月球已不再是NASA 一家的計劃,而是一場兼有合作與較量的競賽。弗里茲坦言,各國加強太空合作因此得以共同分擔成本和風險,“而我們正在放棄民用太空的制高點。”
2007 年到2008 年月球俱樂部一下子激增了三個成員:日本、中國和印度。更令NASA 中的“舊時代遺留者”不快的消息,正是有關被美國人無情地拋棄在月球表面的上百噸“阿波羅遺存”。
2007 年9 月,日本發射了“月亮女神”繞月飛船。5 個月后,它拍到月球表面有一個小小的白點。這個白點是由火箭發動機卷起的塵土造成的。這正是“阿波羅15 號”的“雨海”登陸點。“月亮女神”所載荷的性能最佳的照相機解析度高達10 米。這意味只要長度超過10 米的物體就能被它區分開來。盡管根據資料顯示,“阿波羅15”號著陸點位于白點中部僅有9.14 米寬,因此還不能被這臺照相機清晰呈現。但是,“月亮女神”所拍攝到的影像是自1972 年最后一批NASA 宇航員離開月球后,人類36 年來再一次見到阿波羅號留在月球的遺存。在這之前,美國和歐洲都希望再次發現阿波羅號遺存。但是美國的“克萊門汀號”和歐洲的“智能1 號”月球探測器都因為不具有足夠的解析度而無功而返。
對于阿波羅號遺存的拍攝足以體現出太空探測技術水平,而對于月球地形資料收集和調查以利于人類的第二次月球遠征,才是月球拍攝的真正目的。當“月亮女神”在尋覓阿波羅遺存的時候,中國的“嫦娥一號”則正在利用微波技術完成全月球的影像掃描。研究人員希望由此能在月球南、北極探測到水的存在,這一工作也與NASA 因為預算而推遲的“撞月”找水的計劃撞上了車。順帶一提,中國的這一計劃只花了不到14 億人民幣,僅僅是在北京修上2000 米長地鐵的價錢。
新太空時代的征兆
NASA 將不得不承受壓力。美國科技咨詢公司Futron 公司總裁富勒指出:“系統而競爭力強勁的航天力量正威脅著美國的太空霸主地位。”太空“全球化”比大多數美國人所認識到的范圍更廣、速度更快。在1998 年,有121 個美國制造的衛星進入了地球軌道,2007 年,只有53 個美國制造的衛星被發射,占發射總量一半。另一半的發射量來自俄羅斯、中國、印度、以色列、日本、韓國6 個國家和歐洲航天局。新的太空格局正在宣布美國太空壟斷時代的終結,新時代的曙光已經顯露。NASA 迫于這樣的壓力而必須選擇協作,這并不是它所擅長的,尤其是當這樣的挑戰同時來自競爭國家和開始萌芽的民間力量時。
一直和NASA 合作良好的Google 希望找到比泥土照片更多的東西。Google 贊助的 X 大獎民間登月大賽中,一個小組異想天開地想要發射自己DIY 的探月機器人到“阿波羅11 號”著陸點拍攝。這個太空2.0 版的天真想法讓一些美國航天人感到擔憂,他們認為“阿波羅11 號”著陸點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機器人的到來很可能在不經意間破壞那里的寶貴“文物”:“這要擱以前不過是個笑話,但現在,他們完全有能力來真的,而且不需要依賴NASA 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