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2.0 第四定律:
民間的太空技術愛好者逐漸萌芽并形成組織化,成為重返太空的國家競爭之外的推動力量,是實現太空2.0 時代的前提。
阿瑪利婭#8226;厄科里- 芬齊不屬于國家航天局,也不是太空企業的專家,她只是意大利米蘭工學院一個普通的教授。她有一輛屬于自己的月球車:這是一只金黃色的機器爬蟲,它擁有對稱的六條腿,可以隨意地兩兩配對,于是它可以向任何方向爬行,輕松地越過石頭障礙,或者在平坦的地面上用腳尖的輪子滑行。而且,她是認真的,要將它送上月球。確切地說,這輛月球車模型屬于她領導的團隊:意大利隊(Team Italia),她的隊員們來自意大利許多大學。一個夢想把他們團結起來:親手造一輛月球車送上月球。他們所需的資金來自私人企業的贊助,而google 和X 大獎基金給了他們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
“google 月球X 大獎賽”鼓動民間力量參與登月,它于2007 年9 月啟動,懸賞2000 萬美金,給第一支靠自己力量將月球車發送到月面上,行走超過500 米并傳回圖像和數據的隊伍。第二名也有500 萬美元的獎金。如果還能完成一些特殊任務,例如找到月球上的水,拍攝到阿波羅號已留下的部件,也能拿到500萬美元。而且,他們特別規定,不允許國家實體報名參加。
3000 萬美元的“山寨任務”
一共3000 萬美元,雖然是一大筆錢,但是比起美國動輒數十億美元的太空計劃根本微不足道。真的有人相信這些民間的“山寨”登月團隊能夠完成需要舉國之力才能實現的登月任務么? google 想要做什么?這要從歷屆X 大獎賽說起。
2004 年9 月29 日, 伯特#8226; 魯坦設計的“太空船1 號”帶著3 名乘客達到了距離地面115 千米的高度。這是世界上第一艘進入太空高度的私人飛船,贏得了安薩里(ansari)X 大獎賽1000 萬美元的獎金。這次比賽的贊助方叫做“X 大獎基金會”,它的使命就是推動民間的科研力量。不是基于狂想的“民科”,而是通過真實的成果證明,在最尖端的科研上民間團隊也能有一席之地。
X 大賽的創造力讓作為官方航空機構的NASA 吃驚,他們馬上宣布支持舉辦2006 年的第二屆太空X大賽??上н@屆比賽有點慘淡,也許是因為獎金250 萬美元太少,更可能是因為任務看上去更像NASA的常規試驗:讓一個飛行器在地球上的沙漠里完成幾個定點降落任務。結果沒有人拿到這個獎金,民間航天愛好者其實不喜歡擺架式,真實的、有想象力的任務更討人喜歡。
2007 年X 大獎基金會轉而與google 合作,隱隱透露出民間資本對太空的野心:google 是否已經厭倦了NASA 提供的死板數據,要開發自己控制的資源?大賽目標直指太空探索的核心之一:探月。大賽時間也正好和NASA 推出重返月球的計劃一致。月球第一次對于一個普通人變得觸手可及。
事實上,和探月有關的各項技術都在商業化。月球車早就不神秘了:NASA 的火星車設計就承包給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通過商用運載火箭發射私人衛星,也已有了很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太空科技探索公司的獵鷹系列火箭就是目前最便宜的運載工具,把每千克貨物送到近地軌道只需要一兩萬美元,每次發射只需要幾千萬美元的費用,而他們為這次google 登月X 大賽提供一折優惠,因為這個公司的老板本身就是X 大獎基金會的董事。私人公司已經擁有足夠的資源進入太空,但是要更進一步,就要依靠自己動腦子了。
決戰月球之巔
這一次google 探月X 大賽可能是報名最踴躍的X 大賽。半年內遞交到委員會的參賽申請,就有來自53 個國家的600 多份。當然他們并不都靠譜。在經過幾道關卡,包括寫詳細的計劃書、發射方式、資金來源、實現進度之后,只剩下14 支隊伍,而后還有兩支因為運作困難而被迫退賽。
為什么這么渴望登月? 人類對于頭頂上那個未知世界的興趣,很難用語言說清楚。更重要的是,月球是通向未來太空時代的跳板。來自月球的更多盈利方式,包括旅游、采礦、甚至殖民,已經不再是科幻小說里的情節,而是看得見利益的地平線。私人公司的投資就是這樣被吸引過來的。在他們看來,誰先探索月球,誰就可能擁有制定規則的優先權。
“月球奧德賽隊”相信,自己完成任務只是時間問題。它的隊長羅伯特#8226;理查茲就是一個研制太空激光雷達的公司總裁,有的隊員則擁有衛星通訊的公司,而他們的合作伙伴加拿大機器人技術公司甚至參與過哈勃望遠鏡的維修。這次登月的挑戰,似乎只是他們太空業務的一個延伸。同樣來自美國的“太空機器人隊”(Astrobotic)也不能算是業余。隊長雷德#8226;惠特克博士已經設計過探測火山口和極地的機器人,甚至還設計過進入廢棄核設施的抗輻射機器人。克服月球上高溫與嚴寒交替同時充滿宇宙射線的環境也應該不在話下。而他們參賽背后的利益目的也很明白:如果大賽奪冠,對于他們公司的業務無疑是最大的廣告,甚至NASA 也許諾要從優勝者中挑選它的下一期承包商。
但主辦方并不希望看到資本主宰這個比賽。他們更希望有一些富有靈感的、與眾不同的設計,這才是來自民間的智慧?!耙獯罄牎钡纳衿嫒f向機器爬蟲就很有新意,而羅馬尼亞航天協會的設計甚至帶著幾分東方幽默:他們自己設計的運載火箭,看起來像是一個糖葫蘆。它中間的圓球是熱氣球,靠著浮力把火箭升到18 千米的高度,然后啟動多級火箭,把一個球形的月球“車”送到月面。遺憾的是,他們的計劃還處于模型試驗階段,距離真正的發射遙遙無期。
最具娛樂性的隊伍叫做“謎之隊”,他們故意不公布任何消息,連隊員合影都打上了馬賽克——一切等到月球車上天再說??上ё罱麄冏呗┝艘稽c風聲:他們是美國人。這讓很多盼望著他們是來自某個神秘國度的人稍微有些失望。
太空2.0 的夢想與現實
中國人也組成了自己的隊伍,但不在探月X 大賽的報名名單里。
2007 年9 月13 號, 探月X 大賽正式公布的第二天,熱烈的討論就出現在了“民間航空航天愛好者論壇”上。這個論壇里聚集了很多愛好者,他們自己手制航空器、航天儀表和飛行軟件。有人半開玩笑地發帖組隊參賽,沒想到第二天就有十來人報名。親手造一輛月球車送上太空,這是多么奇妙的夢想!即使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也足夠激動人心了。很快,隊伍的核心迅速集合起來,他們是Noah,cuipf,老牛和tristate 等人,他們的職業各不相同,從電子工程師到游戲設計員,都從小就夢想著探索太空。隊伍很快投入運行:開設板塊,召集人手,征集方案和計劃書,確定分工,最后隊伍定名為“星空探月隊”。
但是他們很快發現,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造一架飛機或者液體火箭并不復雜,但是要將它送入月球軌道,還差得很遠。論壇上航天器專業的朋友潑來了冷水:運載火箭技術雖然成熟,但仍然需要高度精密的產業鏈,不是用自家車床打造的過氧化氫火箭可以勝任的。而即使“ 跳樓價” 的獵鷹火箭,也需要上千萬人民幣的發射費用。這筆錢哪里來?國內的航天融資環境完全是一個空白。國內的商家也還沒有這樣的想象力,在他們看來探月行動遙不可及,近乎瘋狂。而更加困難的是專業技術。美國和歐洲的X 探月隊伍中,許多人本身就在經營著和太空有關的私人公司,中國甚至沒有過私人衛星發射,民間的太空探索還處在原始階段。
但是星空探月隊并沒有放棄。因為這在中國是第一次。空白的領域一旦有人嘗試,就不再是空白了,至少有了成功的希望。他們相信,太空2.0 時代終將到來,太空生活也許就會像今天的股市那樣,讓任何人都能參與其中。中國在這場為未來描繪輪廓的大賽中,不能停止自己探索的第一步。
至少,現在我們還擁有一種參與到太空2.0 時代的現實方式:任何人如果向google 月球X 大賽捐贈10美元,就可以把一張小于1M 的數碼照片放進藍光DVD,由一個小組的月球車帶上月面。也許再過不長的時間,帶上月球的就不只是你的形象,而是真實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