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現有各類已開發的景區(點)40處,國家A級旅游景區25家,其中經國家旅游局公示的AAAAA級旅游景區1家;AAAA級旅游景區4家,AAA級旅游景區6家,國家工農業旅游示范點3家。全市現有星級飯店25家,其中五星級飯店和四星級飯店各一家,三星級飯店8家。全市有旅行社49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家,旅游直接從業人員1.7萬人。2007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438萬人次,旅游收入38.9億元人民幣,創匯578萬美元,創稅1.9億元人民幣,全市旅游業步入又好又快的發展階段。
成吉思汗陵旅游區
成吉思汗陵旅游區位于鄂爾多斯市東南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爾草原上。成吉思汗陵作為一座民族的豐碑,記載著蒙古民族滄桑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傳說,成吉思汗在率軍征西夏時,路過鄂爾多斯,他目睹這里水草豐美,花鹿出沒,是一塊風水寶地,被這里美麗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失手將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馬鞭時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自語道:這里是“梅花鹿兒棲身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老翁享樂之邦”。并且對左右囑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處”。成吉思汗去世后,運送其靈柩的靈車行至鄂爾多斯時,車輪突然陷進沼澤地里,套上很多牛馬都拽不出來。護送靈車的將領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經說過的話,于是,將其“氈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襪子”安放在這里,并進行供奉。
成吉思汗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景區和“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成吉思汗陵旅游區以陵宮為核心,由“三區”、“兩道”、“八景”組成。
“三區”,即“文物保護觀光游覽區”,以陵宮為核心占地10平方公里;“生態恢復保護區”,在核心區的外層,圍繞巴音昌霍格草原周圍的梁地為界,占地20平方公里,在這個區域內真正實現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景象;外圍為“視覺景觀控制區”,占地50平方公里。
“兩道”,即從“氣壯山河”入口門景到成吉思汗陵宮的4公里長的“成吉思汗圣道”和環繞巴音昌霍格草原、連接各景點的16公里長的“風景道”。

“八景”,即游客活動中心、游客教育中心、祭祀觀光游覽區、蒙古民俗村、神泉風景區、休閑度假中心、那達慕馬術活動中心和熱氣球俱樂部。
成吉思汗陵旅游區,以舉世聞名的成吉思汗陵為依托,以豐厚的歷史文化為內涵,以濃郁的民族文化為特點,再現了成吉思汗波瀾壯闊的業績和蒙古族古老、豐厚的歷史文化。
響沙灣旅游區
您聽說過沙子會唱歌嗎?因沙子會唱歌而得名的響沙灣,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東段,罕臺川從它的前面流過,罕臺川東岸的孤子梁與它臨川相視,一道纜車臨空飛架其間,形成大漠旅游的獨特風景。
響沙的蒙古語為布日芒哈,意為“帶喇叭的沙丘”。因其位于背風向陽的滾滾沙坡,又處在沙灣里,故稱響沙灣。響沙灣是中國三大響沙之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響沙灣沙高110米,寬400米,地形呈月牙形狀,沙子干燥時,從沙丘頂往下滑,沙子會發出鳴響聲,輕則如青蛙“呱呱”的叫聲,重則像飛機轟鳴。故名“響沙灣”。
響沙灣1984年開辟為旅游點。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開發了豐富多彩的沙漠娛樂項目,如沙漠索道、滑沙板、沙漠卡丁車、沙漠摩托車、沙漠沖浪車、沙漠滑翔傘、騎馬、騎駱駝等。另外,在這里,您還可以欣賞到獨具鄂爾多斯蒙古族特色的《鄂爾多斯婚禮》表演等節目。
恩格貝旅游區
恩格貝是蒙古語,意為“平安、吉祥”。恩格貝旅游區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烏蘭鄉境內,地處庫布其沙漠的東端,距東勝120公里,距包頭50公里,總面積30萬畝,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和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
景區開發了植樹旅游、沙漠生態園、沙漠珍稀野生動物園、水上活動及沙漠休閑娛樂等項目,是一集沙漠珍禽動物觀賞、沙漠風光、生態農業、沙生植物、沙漠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沙漠生態旅游區。主要景點有:沙漠生態園、鴕鳥觀賞園、孔雀珍禽園、沙漠綠洲、沙漠峽谷、抗日將士紀念塔、恩格貝展覽館、遠山正瑛紀念銅像、神石、葡萄觀賞園、功勛墻、花卉園等。主要活動項目有:沙漠滑翔、滑沙、騎駝游沙漠、沙漠越野車賽、沙地摩托車賽、沙漠卡丁車、沙療浴、沙漠探險等。
這里是您擺脫大都市環境污染和嘈雜,回歸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體驗人類治理沙漠、保護環境的豐碩成果和偉大力量,并能親自參與環保、參與治沙的旅游目的地。
鄂爾多斯文化旅游村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鄂爾多斯文化旅游村始建于1998年,總占地面積2.8萬畝,是鄂托克前旗最早開發的旅游景區。該旅游區位于蒙寧交界處的西鄂爾多斯草原,西靠美麗富饒的字夏平原,東依古老的鄂爾多斯高原。距銀川68公里,距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鎮60公里。
鄂爾多斯文化旅游村匯集了鄂爾多斯市81種風格各異的蘇勒德祭臺。建有具蒙漢建筑風格的鄂爾多斯門,主門高12.06米,大門的建筑尺寸全部按照“九”或“九”的倍數建造,以示“吉祥”之意。還有鄂爾多斯西部最大的蒙古包,是蒙古包文化建筑的代表,它直徑36米,建于2002年,取名“巴音塔拉宮”,意為富饒遼闊的草原。在這里可以欣賞鄂爾多斯蒙古族歌舞和鄂爾多斯婚禮表演。
景區內分為蘇勒德文化觀光區、鄂爾多斯民俗村和民族體育文化娛樂區。
在蘇勒德文化觀光區中,有保留最為完整、傳統的鄂爾多斯祭祀文化現象一蘇勒德,這里匯集了鄂爾多斯市七旗一區蒙古族農牧民家門前的形制各異的蘇勒德,共九九八十一座,呈圓形布局,直徑108米,占地13畝,每年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動幾十次。這種獨有的蘇勒德祭祀現象在內蒙古其他各盟市在逐步消失,唯有鄂爾多斯蒙古族在繼續完整地保留著這種傳統的祭祀活動。
在鄂爾多斯民俗村中,一個極具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地方就是“敖包”祭祀區。“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它是古代游牧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大多數是用石頭堆成的。敖包有盟、旗、蘇木敖包,也有部落、氏族和家族敖包,都有固定的祭祀日期和特定的祭品,一般敖包的祭祀時間在陰歷某月十五。敖包最初是一種標志,用來辨別方向和道路,后來逐步演變成了祭祀山神、祈求降福、降雨、保佑人畜俱旺的地方。祭祀敖包是蒙古族民間盛行的古老傳統習俗。
在民族體育文化娛樂區中,有騎馬、騎駱駝、游泳、垂釣等民族傳統旅游項目,還有蹦極等娛樂活動項目。
七星湖沙漠生態旅游區
七星湖沙漠生態旅游區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庫布其沙漠腹地,是由億利集團投資興建的一個以沙漠生態建設為主題、以沙漠資源和天然湖水為依托的沙漠生態旅游區。
七星湖沙漠生態旅游區總占地面積約8.89萬平方公里,其中,七星湖水域面積1.15萬平方公里,蘆葦濕地面積0.1萬平方公里,草原面積3.8萬平方公里,沙漠面積3.84萬平方公里。七星湖是黃河故道殘留的;中擊湖。由于七個湖泊呈北斗七星狀排列,故得名“七星湖”,也便有了“天上北斗星,人間七星湖”一說。
七星湖沙漠生態旅游區中的扎漢道圖、東大道圖、大道圖三個湖統稱為道圖海,以沙山相隔,空氣潔凈,湖水清澈。這三個海子以道圖取名,是神奇的傳說賦予它們的浪漫色彩。傳說,過去這里有一種水牛鳥,眼如飯碗,肢如木椽,體如牛身,在空中盤旋輕如羽毛,叫聲如牛吼。許多飛禽走獸視它為怪物,只要看到它的影子,便都躲藏起來。牧民為消災免難,取名“道圖”。道圖海內蘆葦叢生,每年春秋有大批白天鵝、遺鷗、青章、鶴等十幾種珍稀鳥類來此棲息。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里的生態環境,七星湖沙漠生態旅游區將伊克道圖湖作為重點進行開發,而其余六個湖保持了它們的自然狀態,作為天然游覽區供游人參觀。在伊克道圖湖周圍現已建成沙漠生態觀賞區、沙漠觀賞區、沙漠娛樂區、休閑度假區、濱湖濕地觀賞區、水上娛樂區、生態涵養區等七個區域,可以滿足您不同的需求。
七星湖沙漠生態旅游區,真誠地歡迎您前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和進行沙漠探險活動。
鄂爾多斯草原旅游區
“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飛翔……”優美的歌聲帶您走進遼闊美麗的鄂爾多斯草原。鄂爾多斯草原旅游區位于杭錦旗旗府悉尼鎮以西12公里處,東距世珍園旅游區70公里,北距夜鳴沙旅游區80公里,總面積600平方公里。在30平方公里的控制范圍內,由100多個蒙古包組成的設計獨特的蒙古包群點綴著美麗的草原,使草原煥發出勃勃生機。
鄂爾多斯草原旅游區是以杭錦草原風光為依托,以鄂爾多斯蒙古族民俗風情展示、表演、體驗為特色的旅游區。現已開發了摔跤、騎馬、射箭等蒙古族傳統活動項目。在餐飲娛樂區、騎馬射箭活動區、敖包祭祀區、蒙古民族風俗休閑區等地方,可以盡情享受蒙古族餐飲文化、歌舞文化、祭祀文化等為您帶來的快樂。
世珍園旅游區
世珍園旅游區位于東勝區泊江海鎮與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爾嘎蘇木交界處。世珍園旅游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重要保護濕地,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世珍園旅游區內除湖泊、島嶼外,分布著大片的濕地、沙地、草地、丘陵,是典型的高原荒漠、半荒漠濕地生態系統。水面面積約10.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米。這里生活著遺鷗、東方白鸛、東方白鸛、白天鵝等鳥類80余種。
世珍園旅游區的核心游覽區是鳥島。觀鳥臺上,在繁殖期間可以看到遺鷗繁殖的全過程。遺鷗是世界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據專家考證,全球75%以上的遺鷗在這里繁衍。每年的5月,遺鷗在這里筑巢、產卵、孵化;10月,羽翼漸豐的小遺鷗就要跟著成年遺鷗進行長途遷徒。遺鷗究竟在什么地方越冬?全世界的鳥類專家已多次進行探察,但至今仍是個謎。每年春秋兩季(3月初~5月初,10月初~12月初),白天鵝翩然而來,在水面上追逐嬉戲,最多時可達到上萬只。
現在的世珍園旅游區已經開發了許多旅游活動項目。陸地上有:越野車、卡丁車、騎馬、射箭、劃草等;控制區水上活動項目有:快艇、摩托艇、腳踏船等。“驢的”交通工具,它不僅避免了現代交通工具給鳥類的驚擾,同時也是極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項目之一。
準格爾召
準格爾召,又名西召,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鄂爾多斯市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黃衣喇嘛教寺院。始建于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原名葛丹石達班布大爾展林寺,清廷賜名“寶堂寺”。歷經明、清、民國續建擴建,有經堂、佛殿、四大天王廟、講經殿等宗教設施30余處,構成集蒙、藏、漢建筑藝術風格于一體的廟宇群。藏有大量文物和精美壁畫,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殿和經堂合稱“大獨瓜”,為召廟主體建筑,占地3000多平方米,殿宇全部用黃綠兩色琉璃瓦覆蓋,廟頂五脊四坡形,并堆砌各式圖案花紋。廟內的彩色壁畫精細、逼真、形象地層現了各個朝代的歷史人物、風俗、佛教故事,以及山水、花草。佛殿內,鍍銅的泥塑佛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準格爾召較完整地保留了黃衣喇嘛教的教事活動儀式。每年在準格爾召舉行傳統廟會(農歷四月定期舉辦瑪尼會,七月舉辦雅尼會)。廟會時,鄂爾多斯草原上大小召廟都派喇嘛到會誦經。喇嘛們身穿紫色紅袍,頭戴月牙高帽,吹起高亢的“布日也”長號。方圓數十里,號聲悠悠,更增添了這座古剎的神威。同時,還伴有有趣的查穆舞。這些宗教活動對研究北方蒙古族的文化、醫學、歷史都有極高的價值,對研究蒙古族政教史也有著特殊的意義。
油松王
油松王位于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它是北宋英宗三年(1089年)天然落種而生,至今已有900多年樹齡。經測定,此樹高25米,胸徑134厘米,是鄂爾多斯高原的一棵活化石。為研究、考察鄂爾多斯森林、植被、氣候、水文、地質的演變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歷經近千年,曾經森林茂密、水草豐美的地方已失去了原來的面貌,而油松王卻奇跡般地生存下來,屹立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崗上,依然蒼翠挺拔。為此,人們稱它為神樹并籌資興建了松王廟。后幾經修建,這里已建起三皇殿、龍王廟、藥王廟、經堂等建筑,并被列為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薩拉烏蘇旅游區
薩拉烏蘇遺址位于烏審旗無定河鎮,遺址由8大溝灣組成,東西走向,主谷全長34公里,屬典型的高原峽谷QP3地形和喀斯特地貌,是目前中國西部最大的沙漠大峽谷,屬罕見的旱地自然奇觀。薩拉烏蘇遺址發現的34種哺乳動物和11種鳥類的內的龐大動物群,被學術界命名為“薩拉烏蘇動物群”,被專家們譽為“天然地質公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于薩拉烏蘇遺址的古人類群體“河套人”,生活在距今3~7萬年前的晚更新世,體質特征屬人類進化史上的晚期智人階段,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晚期智人之一,在中國乃至亞洲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薩拉烏蘇是“河套人”的故鄉,鄂爾多斯是古老的“河套文化”的發源地。作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鄂爾多斯以其古老的“河套人”與輝煌的“河套文化”被永久地載入人類文明的史冊。薩拉烏蘇遺址,給鄂爾多斯的神圣和神秘加了濃重的一筆!
巴圖灣旅游區
巴圖灣旅游區位于烏審旗河南鄉,毗鄰薩拉烏蘇旅游區。薩拉烏蘇河從西北蜿蜒而來,在這里輕輕一拐,形成了兩個連接的港灣。據說,很早以前這里曾經住過一戶名叫巴圖的蒙古人家,因而得名巴圖灣。由于長年累月的河水切割下蝕,薩拉烏蘇河槽深邃、寬廣,薩拉烏蘇河流域人煙密集,阡陌相連,人們養魚、栽果樹、種稻,使這里成為鄂爾多斯的“魚米之鄉”、“花果之鄉”。巴圖灣旅游區是國家AAA級旅游區。
巴圖灣水庫庫容量達1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3421平方公里,是自治區西部最大的水庫,集發電、灌溉、防洪、水產養殖和旅游觀光于一體。巴圖灣水電站是這里一個重要的參觀點。高高的石巖上,綠樹搖曳,一抹飛瀑直瀉而下,噴珠濺玉,煞是壯觀;巖腳石縫,數股清泉汩汩而出。特別是沿岸有幾只石龜,依次排列,縮頭蹲伏,當地人稱“鎮沙鱉”。
巴圖灣水面泛舟可延伸20公里,水中有珍貴的野生中華鱉,有大銀魚、鯉魚、白條魚等多種魚類。乘坐“明珠號”畫舫可以觀賞庫區兩岸優美的自然風光。
巴圖灣一帶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從巴圖灣沿無定河上溯30公里,可到“河套人”發源地大溝灣;從巴圖灣東行4公里,有歷史遺跡統萬城,是大夏國都城,又名白城子。
巴圖灣是革命老區,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烏蘭夫、宋任窮、高崗等老一輩革命家就在這里流下了革命的火種,巴圖灣游擊隊的故事,至今還在廣為流傳。
九城宮生態園
九城宮生態園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坐落在東勝區罕臺鎮西南端九城宮村,距市區20公里,園區占地面積1800畝,是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和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區,是國家水利部鄂爾多斯市九城宮沙棘育種科研基地。庫野河流域阿布亥川從此經過。
九城宮在東勝高原的脊梁地帶,從60年代以后,這里的環境逐年退化,沙塵暴頻繁,洪水泛濫,除了丘陵溝壑就是河川沙灘,十年九旱,植物稀疏。近年來,在東勝區“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重要思路引導下,民營企業紛紛下鄉,與九城宮人一道艱苦努力,建設家園,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使得今天的九城宮生態園成為水草豐美、林木茂密,可謂山不高而雅秀,水不深而清澈,再加上人類歷史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從九城宮西邊不遠處經過,所以人們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
九城宮生態園由6個區組成,分別是:別墅區、人工湖區、水上樂園區、種植區、養殖區、餐飲區。
如果您有興趣,請在這里多逗留些時間,感受大自然給你帶來的舒適與浪漫,特別是在盛夏的清晨和傍晚,在這高原的綠洲里漫步,莊戶人家的炊煙裊裊、雞鳴狗叫,清涼的空氣、撲鼻的草味花香,偶爾從頭頂飛過的林中小鳥,這時您會真正體會到什么叫悠然自得,其樂融融。
阿爾寨石窟旅游區

阿爾寨石窟又名百眼窯,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盤井鎮境內一座孤立凸起的平頂紅砂巖小山上,因山體周圍分布著眾多石窟而得名。阿爾寨石窟距旗政府所在地烏蘭鎮130公里,距烏海市50公里,距109國道100公里,距寧夏銀川市220公里。阿爾寨石窟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也是我國唯一的草原石窟,被譽為“草原敦煌”。到目前為止,在阿爾寨石窟所在的四周山壁上,共發現6座建筑遺址。許多石窟內繪有壁畫,在宗教內容中,保存有密宗早期的本教畫,以及薩迦派、寧瑪派、格魯派代表之作;世俗壁畫中,保存了大量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尤其“成吉思汗與夫人及嗣子受祭圖”、“各族僧眾禮佛圖”等最為珍貴。另外,還發現大量的早期回鶻蒙古文榜題,內容涉及佛經及世俗生活,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回鶻蒙古文榜題最多的一處遺址。據專家們研究考證,阿爾寨石窟始鑿于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時期最盛,具有很高的歷史、宗教文化和藝術價值。
目前,北京阿爾寨石旅游公司對阿爾寨石窟進行保護開發,將成為鄂爾多斯市又一處重要的草原旅游勝地。
察罕蘇力德游牧生態旅游區
察罕蘇力德游牧生態旅游區位于烏審旗蘇力德蘇木境內,距旗府所在地嘎魯圖鎮16公里。察罕蘇力德,象征著夢元帝國的國徽。幾百年的變遷,依然被蒙古族人民所供奉,祭祀,世代相傳,佑護著他的子民,接納著后人的祭拜,更多的是向人們昭示著和平。景區內以察罕蘇力德為中心,呈現分層環狀分布格局。旁邊美麗的查干寶力格河迂回蜿蜒,小河兩岸草木葳蕤,牧草滴翠。
景區內主要景觀由底層直徑為9米的蘇力德敖包,81級臺階組成的長90米的祭祀通道,5600平方米祭祀廣場,萬人那達慕大會競賽場,察罕蘇力德祭祀宮,祭殿,9尊九杰雕像和五白畜組成。還有56個蒙古包和56個茅草屋組成的休閑度假浩特。旅游區在查干寶力格河畔舉行大型傳統那達慕大會,開展賽馬,射箭,摔跤,套馬,篝火晚會等群眾參與文藝演出活動。秋季舉行的五日狂歡節,有大型民族文藝演出,彩車游行,美食品嘗和蒙古民族服飾表演等。
庫布其神光響沙旅游區
鄂爾多斯庫布其神光響沙旅游區,位于庫布其沙漠特大響沙帶腹地,穿沙公路27公里處,總面積35平方公里,距京藏高速公路110國道及京(北京)蘭(蘭州)鐵路25公里,距陽巴公路8公里,穿沙公路從景區穿過。距北京760公里,距包頭100公里,距東勝區200公里,距杭錦旗錫尼鎮80公里。
神光響沙旅游區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是由杭錦旗人民政府批準經營庫布齊沙漠探險、自駕車旅游、各種機動車越野比賽的唯一景區,是國家旅游局和中國探險旅游協會網上聯合向外推薦的內蒙古自治區兩級經營沙漠探險旅游的景區之一。
Tips
線路一:包頭—響沙灣—東勝—成吉思汗陵—秦直道—世珍園—恩格貝—包頭
線路二:包頭——響沙灣—東勝—成吉思汗陵—秦直道—世珍園—鄂爾多斯草原—神光響沙—七星湖—恩格貝—包頭
線路三:包頭—響沙灣—東勝—成吉思汗陵—神東煤海—紅堿淖—榆林
線路四:銀川—大汗行宮—鄂爾多斯文化旅游村—城川民族學院舊址—河套人文化遺址—巴圖灣水庫—成吉思汗陵—東勝
線路五:銀川—大汗行宮—鄂爾多斯文化旅游村—恐龍足跡化石保護區—包樂浩曉溫泉—百眼井—阿爾寨石窟—西鄂爾多斯保護區—蒙西工業旅游區—烏海
線路六:呼和浩特市—黃河峽谷—千年古松(油松王)—準格爾召—成吉思汗陵—東勝—響沙灣—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