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成為科學家是很多中國人小時候的理想,他們有著崇高的形象。科學家是運用知識來創造新技術的人,同時也在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認知新的知識,創造新的技術手段,可以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和創造新的文化,為人民帶來新的福祉。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曾做過一項調查:在最受尊敬的職業排行中,科學家連續多年都排名第一。可以說,成為科學家是很多中國人小時候的理想,他們有著崇高的形象。科學家是運用知識來創造新技術的人,同時也在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們認知新的知識,創造新的技術手段,可以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和創造新的文化,為人民帶來新的福祉。如果把科學這個領域比喻成一張地圖的話,那科學家們無疑是這張版圖上一個個坐標,他們代表了科技的發展高度。
長期以來,山東省科學院重視人才培養,著力突出學科領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學術帶頭人、骨干力量和后備發展力量等各類研究人員合理配置的人才機構。30年來,山東省科學院培育了一支包括國家級,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和中青年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等高級專家在內的高層創新和管理人才隊伍,目前在職專業技術人員達1200多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420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省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0余人。近年來,圍繞著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調整優化專業布局,在新能源和節能技術、先進制造、生態環境等領域組建了20多個科研創新團隊,在重點研究方向建立了“泰山學者”崗位,聚集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努力營造培養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一線創新人才、高技術企業經營人才和眾多科研團隊的良好環境。
●孫立,許敏:生物質氣化專家
孫立、許敏是中國新能源領域的知名學者,生物質能源轉換與利用技術研究方面的領軍人物之一,長期致力于新能源技術的研究。
1985年,孫立在工作中發現,農村每年都產生大量的秸稈殘余物,一部分被用作炊事燃料燒掉,還有一部分在田間地頭白白地爛掉、燒掉,每到收獲季節,田間地頭“狼煙四起”,既浪費了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被稱為農村中的一大“公害”。他帶領許敏等課題組人員開始著手對全國的秸稈資源狀況進行調研,在國內第一次提出了生物質氣化集中供氣的技術路線,率先建立了秸稈氣化集中供氣試點,并將技術輻射到全國,先后在國內二十多個省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并對全國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以孫立為學術帶頭人,科技部和山東省政府建立了“國家秸稈氣化技術研究推廣中心”,“山東省生物質氣化技術重點實驗室”。在“十五”期間,孫立完成了新一代兩步法生物質氣化和發電技術的研究,使生物質氣化的技術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根據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戰略需求,孫立等又提出了分布式生物質氣化發電、生物質合成二甲醚、生物質制氫、生物柴油等新的技術路線,為中國生物質轉換及利用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作為山東省重大科技專項的首席專家,許敏帶領課題組進行了生物質氣化發電示范點的建設和試驗研究,經過多次反復的試驗改進,2005年在濟南市董家鎮柿子園建成了200千瓦的生物質氣化發電示范工程。示范點建成后需要不斷地調試運行,無論是數九寒冬還是炎炎夏日,課題組人員在示范點一待就是幾天。經過艱苦努力,示范點氣化機組和發電機組均已達到設計負荷并能穩定運轉。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為農村區域供電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和思路,為解決農村電力供應穩定,緩解偏遠地區缺電少電現象,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積極意義。
孫立、許敏等領導研發的“生物質熱解氣化集中供氣技術”先后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四等獎,“秸稈能源”獲2006年“全球能源獎”一等獎,孫立個人獲空氣組第二名:許敏負責承擔的“生物質熱化學轉換特性及過程研究”獲得山東省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劉統玉:泰山學者、光纖傳感專家
劉統玉,是山東省科學院的公派留學歸國人才。從1990年起,在留學英國14年期間一直從事光纖傳感技術研究,在光纖傳感技術的多個研究領域,包括光纖光柵、光纖干涉儀、光纖智能結構和光纖化學,生物醫學傳感等都達到了較高的造詣。2004年,他回國后擔任山東省科學院激光研究所首席專家,是光纖傳感技術學術帶頭人。
劉統玉實現了山東省光線傳感研究的從無到有。歸國后,他組建了山東省科學院激光研究所光纖傳感研究平臺和山東省光纖傳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凝聚了以3名博士、6名碩士為骨干的20多人的研發團隊,并擔任“泰山學者”崗位特聘專家,進入了國家863專家組。在實驗室建設方面,目前已擁有了20余臺/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光纖傳感技術研發設備,具備了良好的科研條件。
劉統玉帶領的科研隊伍致力于光纖技術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目前光纖平臺主持國家863課題1項,參與國家863課題1項、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項,主持省、院重點課題各1項。此外,劉統玉還注重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建立了中英合資山東微感光電子有限公司,目前已開拓了電力、煤礦、石油、醫療等領域的市場,致力于科學技術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王英龍:信息技術專家
王英龍是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現任山東省科學院院長助理、山東省計算中心、山東省計算機網絡重點實驗室以及山東省信息系統測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主任。2002年度被國務院授予“具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01年,當時的科研力量還比較分散,科研規劃缺少長期、持續發展的綜合目標,難以實現科技資源和成果的共享服務。面對這些困難,王英龍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山東省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的設想。他帶領廣大科技人員經過5年的努力開發,使這個平臺上擁有“山東省計算機網絡質量監督檢驗站”、“山東省軟件評測中心”、“山東計算機司法鑒定所”、“山東省涉密計算機網絡測評中心”等社會公益性服務機構,已經成為山東省信息化標準規范、質量保證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為了使科研成果更好地為地方服務,2005年王英龍提出與濟南高新區齊魯軟件園進行科技合作,為軟件園現有的研發平臺提供技術支撐,并協助其進行動漫渲染平臺、服務外包平臺的建設,協助軟件園對企業進行信息安全管理知識的培訓,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與軟件園聯合申報國家、省市各類項目達5項,爭取科研經費376萬元,成為齊魯軟件園“CIIIC軟件與數據服務中心”重要戰略合作伙伴。
●王知學:汽車電子專家
今天,社會進入了信息網絡時代,人們希望汽車不僅僅是一種代步工具,更希望汽車是生活及工作范圍的一種延伸,在汽車上就像呆在自己的辦公室和家里一樣,可以收聽廣播、打電話、上網、處理工作。汽車電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現代汽車水平的重要標志,是用來開發新車型,改進汽車性能最重要的技術措施。王知學作為山東省科學院嵌入式技術、汽車電子研究領域學術帶頭人,一直致力于汽車電子技術研究,先后主持承擔了多項國家、省級重大科研項目。其中國家“863”軟件重大專項“vASOS-基于OSEK/VDX和OSGI的嵌入式汽車軟件平臺系統和關鍵技術研究”是2004年國家啟動“汽車計算平臺工程”后首批汽車電子領域重點科研項目,主要研究汽車軟件平臺系統和關鍵技術以及相關平臺和傳感器產品;山東省2007年重大專項“汽車車身網絡及相關ECU系列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是山東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的首次運行項目,開發了多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車身總線系統產品并實施產業化。
汽車制造商們認為增加汽車電子設備的數量、促進汽車電子化是奪取未來汽車市場的重要的有效手段。因此,王知學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向現實應用轉化。2006年王知學及其團隊參加某合資汽車廠商引進車型汽車電子產品開發全球招標,成功承接并完成了中國第一款配套于引進車型的總線式汽車電子產品——基于CAN總線的汽車報警ECU及其生產工藝、過程的研發,合同數量80萬套、產值1.2億元,2007年又以技術、商務標兩項第一中標USB-BOX開發項目,合同數量50萬套、產值1.8億元,這一項目結合CAN總線、USB、藍牙等多項先進技術,是新一代車載娛樂和電話免提系統,與歐洲整車開發同步進行。通過承擔國際知名品牌汽車電子產品開發任務,王知學和他的團隊掌握了國外知名品牌汽車總線協議及JSO/TS16949汽車電子開發標準及流程,為中國在汽車電子領域進行自主創新并最終打破國外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壟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