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經濟總量由1978年0.3645萬億元到2007年24.9530萬億元,年均增速9.7%(同期世界均增3%),占世界經濟份額由1.8%到6%,人均收入由190美元到2360美元。除此之外,還有民主深化推進、依法治國實施,文化體制完善、精神產品豐富,人民生活提高、民生問題改觀,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影響深廣等,還有香港澳門回歸、加入世貿組織、衛星火箭上天、成功舉辦奧運等重大事件和活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思想解放卻是功居首列的。正是有了思想解放,才有改革開放的啟動與推進;正是有了思想的不斷解放,才有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與發展。改革開放30年的生動實踐表明:思想解放,是改革開放的強大引擎,是改革開放的不竭動力。
第一輪思想解放
1978年底“十年內亂”結束。全國人民在歡天喜地之余,對向何處去又有些許迷茫。“兩個凡是”的出現,使渴望走新路的中國難以邁開扎實的步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本著“不能再發生‘十年內亂’了”、“不能再堅守‘兩個凡是’了”的愿望,醞釀著、積聚著一場觀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1978年5月“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啟動了第一輪思想解放,繼而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這一輪思想解放,解決的是中國向何處去、走一條什么樣新路的問題。正是“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直接催生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到1981年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對一系列重大歷史問題做出正確的結論。這一輪思想解放,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實現了黨和國家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由十一屆三中全會肇始,改革開放得以啟動,現代化建設向前推進。1979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經濟特區。1982年初,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步伐。1986年,以國務院作出《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為標志,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1987年,十三大系統闡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再一輪思想解放
改革開放推進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國內出現“政治風波”和國外發生“蘇東巨變”,形勢急轉直下,跌入徘徊停滯狀態。是繼續改革開放還是掉頭走老路,是堅定改革開放方向還是另尋其他路徑,成為黨和國家領導層及廣大民眾思考關注的焦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本著“不能再掉頭走過去的老路了”、“不能中斷、夭折甚至否定改革開放的基本方向”的愿望,期待著、盼望著新一輪觀念更新、思想解放的來臨和出現。
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吹響了又一輪思想解放的號角。
又一輪思想解放,解決的是改革開放的目標和方向、凡事要不要問姓“社”姓“資”的問題。鄧小平的南巡談話,針對國內外重大事變帶來的思想混亂,就一系列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重大問題,澄清是非,明辨真偽;強調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排除姓“社”姓“資”的干擾,指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方向。南巡談話以及1997年中共十五大對于公有制主體地位及實現形式等問題的新思維、2001年江澤民“七一”講話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等問題的新論斷,推動了這一輪思想解放的不斷深化發展。
以南巡談話為發端的這一輪思想解放,使一度擱淺了的改革開放巨輪重新揚帆起航,確保了改革開放沿著正確方向繼續前進。同年秋天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并規劃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戰略。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要求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1995年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兩個“根本性轉變”目標。2001年11月,中國經過15年艱苦努力,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這期間,國務院分別作出了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金融體制、對外貿易體制、城鎮住房制度、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啟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決定,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工業基地戰略。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經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等內容寫入憲法,決定從2006年起廢止農業稅。2002年中共“十六大”及2006年六中全會,分別作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這一切表明,改革開放正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展開并深化。
新一輪思想解放
改革開放一路高歌猛進,成就巨大。但由于觸及利益愈深,難度亦在加大。進入新世紀之后,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開放面對新的挑戰,加上某些領域、某些方面的改革開放存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和缺點,使得改革開放開始受到一些非議。中共總結歷史經驗,愈來愈認識到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幾乎就在中共提出科學發展觀新理念的同時,一場關于改革開放是非得失的討論從2004年下半年出現、在2085年展開。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人們在思考:下一步改革開放應當怎樣推進,如何奪取改革開放攻堅階段的全面勝利?從“不能再竭澤而漁、違背科學發展要求了”、“不能漠視社會公平、造成貧富過于懸殊了”的現實要求出發,以中共十七大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為契機,客觀上需要、事實上也已經啟動了新一輪的思想解放。
于2007年底開始的新一輪思想解放,著力解決的是轉交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必須繼續解放思想。繼續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解決好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新一輪思想解放的動力、任務和目標,說到底,就是確保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凡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思想觀念,必須轉變;凡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體制機制,必須改革;凡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工作方武,必須拋棄。
正在進行中的新一輪思想解放,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服務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大張旗鼓,營造聲勢,觸動思想要害,根除觀念積習。如果不這樣,中國的改革難有突破、難有躍遷。而當前的改革恰恰需要有一個大的突破、有一個大的躍遷。新一輪思想解放,就是要在全黨全社會建立起這樣一種基本共識:改革開放必須堅定不移,不容懷疑否定;必須大力推進,不容淺嘗輒止;必須真抓實干,不容虛情假意;必須顧全大局,不容損害整體;必須惠及民眾,不客謀取私利。要通過思想解放,確保改革開放步子邁得更大、更扎實、更有力。
作為改革開放的強大引擎,思想解放是持續的、不間斷的、貫穿于改革開放全過程始終的。把30年思想解放歷程以幾“輪”來標注和劃分,僅僅是為了方便說明問題和更清晰地把握整體面貌。事實一再表明: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辨證統一,互動共進;改革開放不止,思想解放不息;只有思想解放持久,改革開放才能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