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歷史的浸潤與淘洗,出生于鄉村的大眾戲呂劇,在鄉間傳唱了百年之后,愈發顯露出年輕優美的身姿。
鄉眾的喜愛與藝人的執著,讓呂劇在鄉村間茁壯成長。自1900年化妝呂劇演出搬上舞臺后,呂劇發源地東營市東營區牛莊鎮就一直流傳著“要聽呂劇腔,請到時、譚、武、杜、張”的說法。時家、譚家、東武等就是牛莊鎮的幾個主要呂劇村。2004年7月,牛莊鎮被命名為“山東省民間呂劇藝術之鄉”,這更加激發了牛莊人民進一步弘揚呂劇文化藝術的熱情。中共牛莊鎮黨委、政府積極鼓勵民間藝人通過整合、開發、利用呂劇發源地的文化資源,努力引導文化專業戶相互聯合,大力扶持農民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我管理,興辦職業劇團和業余劇團,進行市場化運作,逐步向非公有制文化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已先后涌現出了以呂劇創始人時殿元的曾外孫、大杜村民間藝人杜瑞杰組建的“牛莊鎮農民業余呂劇團”,時家村民間藝人時玉良、東隋村民間藝人隋學德挑頭組建的“時家村莊戶呂劇團”和東隋村“農民業余呂劇團”等農民業余呂劇團。這些民間文藝表演團體在搞好自娛自樂的同時,還堅持將市場定位在精神文化需求迫切而又旺盛的農村、企業、學校和一些油田單位,創作、編排、演出了一些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既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又使這些文藝演唱團體增強了自我發展能力。
“鑼鼓一響,手腳發癢”,全鎮各村的莊戶文藝活動團體就像“磁石”一樣,引得鄉親們紛紛加入。呂劇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這一文化藝術已越來越放射出她璀璨的光彩。獨樹一幟的農村“戲文化”,在牛莊鎮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多少年來,在牛莊鎮的時家、譚家、大杜、東武、東張等村一帶,有些家庭平時閑談經常用戲腔、安排家庭活計經常用戲文,男女老少對呂劇藝術如醉如癡。“一家人亮開嗓子就開唱,一臺戲不用外人幫”,這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就是對呂劇發源地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呂劇藝術的生動寫照。
近幾年來,中共牛莊鎮黨委、政府順應廣大干部群眾的要求,在抓好扶持各村“業余莊戶呂劇團”發展的同時,還根據發生在本鎮群眾身邊的新人新事,已先后自己創作、編排演出了小呂劇《賣蟹記》、《讓房》,呂劇表演唱《鄉村吹來和諧風》、《黨的政策暖人心》、《呂劇故鄉新事多》、《生機盎然新牛莊》、快板《小王分家》、歌曲《紀檢監察贊歌》等十幾塊戲曲、曲藝和歌曲類文藝節目。其中,小呂劇《賣蟹記》獲全省民間文藝調演二等獎、歌曲《紀檢監察贊歌》被山東省群眾文化學會、山東省藝術館授予“優秀創作獎”和“優秀演出獎”。
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反映呂劇的起源與發展,更好地發揚光大傳統呂劇文化藝術,牛莊還組織專人以呂劇的起源與發展為主線,先后創作了22集電視連續劇《大戲棚》,編寫了電視劇腳本《蒲公英》、《我的小太陽》和《星火風暴》等多部影視劇腳本。與此同時,牛莊鎮還通過多方征集呂劇創始人等第一代呂劇傳人用過的墜琴、揚琴、服裝、道具等文物,分別在時家村和大杜村建立了“呂劇起源與發展陳列室”,并為呂劇創始人時殿元豎碑撰文,介紹其生平事跡,以示紀念和供后人瞻仰。中央電視臺先后多次派出記者,到呂劇的發源地牛莊鎮時家村和大杜村進行采訪報道。2006年4月底,在全省莊戶劇團調演中,牛莊鎮莊戶呂劇團又被省文化廳授予“山東省‘十佳莊戶劇團’”榮譽稱號。
最近,為弘揚呂劇文化,加快后備人才培養,牛莊鎮在各中小學開展了呂劇進課堂活動,通過開設呂劇課程培養呂劇新秀,牛莊鎮中心小學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教育傳承基地。呂劇這棵文化藝術常青樹在牛莊人民的悉心呵護下正在更加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