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索欲望。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和熟練的過程,應該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探究性學習中不僅要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同時也要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
一、課前要精心選擇探究內容和制訂計劃
就數學內容而言,并非所有知識都應該或都適合采用探究教學。因此,哪些內容讓學生探究,開展哪些探究活動,教師要心中有數,不能盲目或隨意而為。探究內容和活動的確定主要是靠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了解他們的認識潛能、行為動機以及他們是怎樣學習的。制訂計劃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關鍵環節,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為目的的探究教學,更需要課前進行精心計劃。
例如,《“加減法(一)”的整理與復習》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對1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歸納梳理。我先讓學生自主地整理加法表,然后讓他們對10以內加法表進行觀察、分析,從中發現規律,使孩子們經歷一個探索性的活動或研究性的學習過程,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探究教學離不開大量的教學素材,而且這些素材不是隨意選擇的,它們之間還必須存在某種關系或聯系。所選素材要能引起學生興趣,素材間能發生多種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聯系方式,以便學生能運用多種途徑進行探究活動。
二、用心擬定探究教學的組織形式
探究教學常常是協作性的活動,教師必須學會確定在什么時候,為了什么目的才運用全班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和個人單獨探究這樣一些教學組織形式。當學習對象或任務較為簡單,個人經過努力后能獨立完成,最好由個人單獨進行;當學習任務較為復雜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時,宜采用小組合作。這時小組活動可能有助于相互啟發和材料共享。全班性討論可用來總結經驗,得出結論。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需要選擇恰當的探究形式并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選擇合理的探究方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逐漸把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
例如在《“加減法(一)”的整理與復習》這課中,我提出這樣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按什么樣的順序排列這些口算卡片(10以內加法卡片)?”學生獨立探究整理算式,初步完成加法表。學生可能出現不同的排列方式,也可能不完整,可以在下面的討論中逐步完善。這時讓學生小組討論:“你們是怎樣想的?這樣整理有什么好處?” 最后全班交流:“在小組活動中遇到了哪些問題?你們是怎樣解決的?觀察加法表你能發現什么?”
這樣,編好加法表后,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引導學生尋求規律,只有12道題必須記住,使加法口算達到熟練。這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而且教給了學生學習方法,達到負擔輕、質量高的教學目的。
三、細心引導探究學習的過程
探究教學中,教師對探究過程的掌控與指導至關重要。例如,應該在什么時候改變討論方向,如何集中個別學生的注意力,什么時候允許學生探究他們個人感興趣的東西,以及如何抓住機會發展技能、培養情趣。教師要肯花時間讓學生對某些有趣的難題做更深一層的探討,還要及時地把教學活動轉移到有待學習的新內容上,并針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個別指導。
例如,在“整理書包”一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生書包里的物品堆放在每一小組的桌上,提了要求:“桌上這些物品很亂,有可能影響到我們的學習,請大家動手把它們整理一下,并擺放好。”
師:說一說,你們整理的結果是什么?
生A:我們組整理成1堆。
生B:我們組整理成3堆。
師:請你們說一說為什么這樣整理?
生A:我們組把它們統統摞起來,是因為它們都是書。
生B:我們組整理成了3堆。第一堆是書,第二堆是本,第三堆是各種各樣的文具。
引導學生說明理由,找到多種分類的方法,并會根據自己實際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分類。
師:我們整理好書桌上的物品發現了什么?
生:桌子上的物品整齊了。
生:我們想找學習用品容易了。
引導學生切身感受到分類整理不但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和好處。
總之,在低年級探究性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增強探究意識,鼓勵學生探究欲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作者單位:大慶市讓北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