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發現一只蝴蝶在繭中蠕動,“苦苦”地掙扎了好一陣子,還不能完全沖破那牢牢的繭兒盡早來到大自然中自由地飛舞。那個人站在旁邊急不可耐,便找來剪刀,小心翼翼地替蝴蝶剪開了繭。那只蝴蝶輕而易舉地出來了,然而不幸的是,這只蝴蝶出殼后身軀臃腫,翅膀干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就死去了。而那個人出于愛心卻成了間接的“兇手”。
現實中,很多教師如同這位好心人一樣,出于對學生的愛,為了高效率地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利用“灌輸”這把剪刀替學生剪開了“學習”這層繭。為了及早地看到學生的成績,利用大量的重復性的練習去鞏固預設的課程目標。他們認為這樣就能很快讓學生完成由“蟲”到“蝶”的蛻變。而實際上卻用自己的“愛心”扼殺了無數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
下面這個故事記敘了一件發生在日本某小學佐騰老師課上的事。教材內容是“冬青樹”: 深夜里,突然響起了熊叫一般的聲音,“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人名)頓時被驚醒了。盡管他是個夜晚連撒尿都不敢去的膽小的人,卻一下子沖出小屋給大叔請醫生去了……教科書上畫了一幅豆太閉著眼睛跑下山的插圖,教師就此提問以展開教學:“豆太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在跑啊?”坐在教室邊上的一個男孩大聲地發言了:“豆太他在叫頭疼啊!”這個突如其來沒頭沒腦的回答引起了周圍學生的反駁:“叫疼的不是豆太,是大叔!”“而且大叔也不是叫頭疼,是叫肚子疼!” 可這男孩卻堅持不讓步:“豆太就是在叫頭疼!”
在我們的眼里,如此牛頭不對馬嘴的答案,是擾亂了課堂,這是一個不認真聽課的孩子,肯定是“一棒打死”———讓他坐下,請其他同學“沖鋒上陣”、“以正視聽”。更有甚者,怒目苦臉,大聲呵斥———注意聽講!
然而,佐騰學先生描摹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他問:“你這個想法從哪兒來的呢?”
那個男孩回答說:“因為書上寫著豆太整個身體蹦起來跑出去了。”那一瞬間全教室安靜了一下,接著就爆發出“真不簡單啊”的叫好聲和一片歡笑聲。其他學生把那個男孩描繪的情景再“真實”地擴展:夜漆黑漆黑的,豆太和大叔很窮,住的屋子很小很小。一聽到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一下子從床上跳起來,要不快點去叫醫生的話就不行了,所以,他肯定是迷迷糊糊地朝門邊猛跑。豆太是“整個身體蹦起來跑出去”的,所以頭就碰到門上了。
在這個課堂里,教師的傾聽就有所不同,他是“傾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從而讓教學極有魅力地進行下去。
我很贊同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課堂師生交流與互動,好比師生在玩棒球投球練習。如果學生投偏了球,老師依然能準確漂亮地接住,那么學生就會力求投得更好。“教師與學生在同一視線上相互交換目光的關系,是教育的基本。”是的,我們課堂其實就是與孩子一起共度美好時光,教師的身心要融于課堂和課程,融入與一切孩子的交往之中,就連簡單的“傾聽”也應體現在與孩子平等交往的取向上。
反思我們的課堂,很多老師更愿意把“教案進行到底”,不允許學生“一枝紅杏出墻來”, 擔心教學時間不夠,只按自己預設的軌道。課堂上不敢真正發動學生進行探究和討論,唯恐學生討論的問題和結論偏離了自己的“預設程序”,一切都在遵循固定線路,一直在進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樣無視學生的感受、無視學生的生命體驗的教育,就缺少了詩情與畫意,就如同花瓶里的塑料花一樣沒有生命的活力。
古語云:欲速則不達。“過度”的教育只能使教育結果與教育者的初衷相違,致使學生難以健康發展,從而使他們失去信心、勇氣和力量。
教育需要等待,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我們要放慢步伐,讓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充分體現,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真正從心靈上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尋求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關注學生自我發展的學習歷程。用心傾聽,用心等待,就會擁有意料之中的美麗,收獲意料之外的驚喜。唯有如此,學生才會在我們的等待與期待中化“蟲”為“蝶”,擁有幸福、健康和快樂,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插上翅膀自由地飛舞。
(作者單位:云南省祿豐縣金山鎮官洼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