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遼師大版小學《品德與社會》4年級下冊第4單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看到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生活不便的人,他們需要關心和幫助。
2.使學生看到我們社會為生活不便的人所做的事情。
3.使學生建立主動去幫助生活不便的人的思想意識。
4.學習殘疾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樂觀向上的精神。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關殘疾人的事跡材料、歌曲。
2.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殘疾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故事。
教學流程:
一、 游戲導入,激發情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生:喜歡。)那我們就進行一次系紅領巾比賽,看誰的動作最快。(學生進行比賽。)
師:大家動作真快,系得真好。剛才我們是用兩只手系紅領巾,現在我們再來比一比用一只手系紅領巾,想試一試嗎?(學生比賽:用一只手系紅領巾。)
師:看來一只手系紅領巾很不容易??!你們有沒有想過,只剩下一只手的殘疾人是怎么生活的呢?在我國,有6 000多萬殘疾人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片藍天下。(板書課題:同在藍天下。)
(評析:通過游戲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不便,激發學生了解殘疾人生活的愿望。)
二、模擬體驗,升華情感
師:在游戲中大家已經體會到了,正常人看來很容易做到的事,殘疾人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做到,讓我們再來體驗一下他們的艱辛,好不好?
(學生分角色進行體驗:第一組:學生表演腿有殘疾的人;第二組:學生表演盲人;第三組:學生表演聾啞人。)
(評析: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需要克服的困難,增強學生對殘疾人的敬佩之情。)
三、交流感受,增強愛心
師:通過剛才的體驗活動,大家心里一定有很深的感觸,把心里的感受說一說,好嗎?
(學生討論。)
師:我們都感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艱辛,他們和身體健康的人相比的確會遇到很多困難,那他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哪些困難和障礙呢?大家討論一下,好嗎?
(學生討論、匯報。)
(評析:使學生深入體會殘疾人生活的不便,增強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的意識。)
四、聯系實際,深化明理
師:想一想我們身邊有殘疾人嗎?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呢?
師:你們幫助過殘疾人嗎?你們是怎么做的?
師:你們做得真好,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黨和政府是怎么關心殘疾人的。
(播放課件:國際聾人節的圖片。)
(評析:使學生深入體會殘疾人生活中的困難,我們要主動去幫助殘疾人。)
五、學習榜樣,拼搏進取。
師:在我們周圍有許多殘疾人,面對身體的殘疾,他們沒有悲觀失望,而是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把你收集到的殘疾人事跡說一說,好嗎?
(學生匯報。教師相機補充張海迪、桑蘭、胡一周的事跡,并播放有關課件。)
師:同學們聽了這些感人的故事,打算向他們學習什么呢?
1.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勇敢面對。
2. 面對身體殘疾,自強不息、頑強拼搏。
3.學習他們意志堅強的精神。
4.學習他們拼搏向上的精神。
(評析:體會殘疾人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精神,向殘疾人學習,做生活的強者。)
六、總結反思,情感提升
(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師:歌詞寫得多好,在我們社會這個大家庭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希望同學們多關心身體有殘疾的人,給他們關懷與幫助,關心與愛護。同時,我們要學習殘疾人身殘志堅的精神,努力學習、頑強拼搏、做生活的強者,讓我們一起美好地生活在這片藍天下。
(評析:激勵學生理解、支持、關愛殘疾人,并落實到行動中去。)
總評:
這節課采用了實踐感悟、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學以學生模擬體驗過程為重點,通過模擬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增強學生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意識。教師以模擬體驗,升華情感,交流感受,增強愛心,聯系實際,深化明理3個層次的體驗活動,提升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能力,在交流中引發情感,在講述中體會精神,引導學生關愛他人,做生活的強者,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并向殘疾人學習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樂觀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