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鐳的母親”——居里夫人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俄羅斯一位著名心理學家也說過類似的話:“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發現原先在視野之外的東西.”在科學界,這方面的例子俯拾皆是.
申拜對“污染”纖維的好奇,導致“無煙火藥”的發明
瑞士化學家申拜對纖維特別感興趣,一心思索著對天然纖維的改進.為求得安靜,他偷偷地進行實驗,豈料有一天他的愛妻驀然闖入,申拜一時手足無措,碰翻了桌上的兩瓶強酸——硫酸和硝酸,高濃度的酸流滲入纖維中,“污染”了纖維.后來他又好奇地進行清洗、干燥,不料這些纖維竟又自動爆炸.“污染”纖維的爆炸,更引發他的好奇,經苦苦求索,細細分析,他終于在1846年意外地發明了無煙火藥.
貝爾泰洛對“狗”的好奇,導致肝臟特殊功能的發現
1828年,德國化學家武勒將氰酸銨加熱,轉變為尿素,破天荒地填平了無機界與有機界的鴻溝,推翻了“生命力論”.1845年,德國化學家柯爾合成了醋酸,“生命力論”更是江河日下.1854年,法國生物化學家貝爾泰洛合成了脂肪.1861年,俄國化學家合成了糖類.“生命力論”已毫無生命力了.
18世紀下半葉,科學家誤認為動物體中的有機物只能從植物中獲取.好奇心很強的貝爾泰洛對“狗”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用高糖類食物喂一組狗,用低糖和無糖食物喂另一組狗.他從這些狗的肝臟中取出血液化驗,發現含糖量均很高.頭腦機敏的貝爾泰洛經分析后認為:動物的肝臟極有可能將非糖類轉化為糖類.緊接著他又進行了一系列嚴密的實驗,確證動物的肝臟具有“造糖”的特殊功能,打破了動物只能攝取植物中的糖類再進而分解的傳統觀念.
羅蒙諾索夫對“空氣”的好奇,導致“燃燒學說”的建立
1772年,瑞典科學家舍勒發現和制取了氧氣.翌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里也獨立制得了氧氣.由于他們頭腦中“燃素說”牢固地占據著地盤,因而不可能提出“燃燒學說”.還有英國的波義爾雖然進行了金屬燃燒的實驗,發現金屬燃燒后,其重量明顯增加了,但他出于對“燃素說”的信仰,誤認為“燃素”透過玻璃容器與之化合所致,因此也不可能推翻“燃素說”,建立“氧化說”.
俄羅斯學者羅蒙諾索夫,也做了跟波義爾相類似的實驗.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發現實驗反應前后重量不變,從而推翻了“燃素學說”,建立了“氧化學說”,提出“質量不滅定律”.羅蒙諾索夫敲響了舊傳統的喪鐘,摒棄了當時極為流行的“燃素學說”.這主要是因為他能精細地進行化學實驗,不讓空氣進入燃燒后的密閉容器中.稍后,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同樣通過精密實驗,得出跟羅蒙諾索夫一致的結論.在鐵的事實面前,“燃素學說”的謬誤暴露無遺,遂為科學家唾棄.
(摘自《科學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