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田羊 和田羊產于新疆于田、和田、墨玉、民豐、策勒、皮山等縣。
該品種體格小。頭部清秀,臉狹長。母羊鼻梁稍隆起,公羊隆起明顯,耳大下垂。公羊大多數有大角,母羊約半數有角,角中等長。體軀窄,背線與腹線近于平行,胸深不足,肋骨開張不良,十字部稍高于體高。四肢高而直。尾部是:一種短瘦尾,尾基部呈不大的三角形,基部寬大向下收縮,下端為一下垂稍長的瘦細尾尖;一種寬大肥厚,下端鈍圓呈圓盤狀,尾尖小或無尾尖。毛被由絨毛、兩型毛和有髓毛組成,干死毛含量很少。毛色較雜,全白的占21.86%,體軀白色,頭肢有色占55.54%,全黑或體軀有色占22.6%。毛較長,呈瘦狀彎曲,是織制地毯、長毛絨及提花毛毯的優良原料。
和田羊適應荒漠化和半荒漠草原的生態環境和低營養水平條件。其毛被兩型毛多,長而均勻,毛的彈性、光澤和潔白度好,是織制地毯和提花毛毯的優質原料。但體格較小,產毛量、產肉率和繁殖率低。今后可向地毯毛方向發展,以本品種選育為主,改進羊毛品質,提高毛、肉產量。
2.罕山白絨山羊 罕山白絨山羊主產于內蒙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含遼寧絨山羊血緣,具有體型大、抗病力和適應性強、抓膘能力強、羊絨品質好等特點。
罕山白絨山羊面部清秀,兩耳向兩側伸展或半垂。公母羊均有角,公羊為扁螺旋形大角,向后外上方扭曲伸展;母羊角細長。體質結實,結構勻稱,背腰平直,后軀稍高,四肢粗壯,尾上翹。被毛白色,成年公羊體重47.5公斤,母羊體重33.4公斤。
成年公羊產絨量708.4克,母羊487克;育成公羊440.4克,母羊381克,凈絨率74%左右。絨纖維自然長度,成年公羊5.5厘米,母羊4.7厘米;育成公羊4.64厘米,育成母羊4.46厘米。絨纖維細度14.7微米。絨纖維絕對強度,成年母羊平均為4.6克,絨纖維伸度43.9%。
該羊性成熟早,公母羔羊一般在5~6月齡有性行為,母羊在1齡左右開始配種。產羔率平均為114.23%。屠宰率46%。(中國畜牧業協會羊業分會 余曼莎 郵編:100028)
3.河西絨山羊 河西絨山羊產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北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分布在酒泉、武威、張掖三地區的各縣。
河西絨山羊體質結實、緊湊。公、母羊均有弓形的扁角,分黑色和白色兩種,公羊角較粗長,向上并略向外伸展。四肢粗壯,前肢端正,后肢多呈“X”形。毛被以白色為主,也有黑色、青色、棕色和雜色等。毛被由粗毛和絨毛組成。
河西絨山羊羔羊生長發育快,5月齡的羔羊體重可達20公斤。產區一般對不留種的公羔閹割肥育,待成年后屠宰,故老齡母羊淘汰后供肉食,每年10月初集中宰殺。成年母羊的屠宰率為43.6%~44.3%。
河西絨山羊羔羊6月齡左右性成熟,18~20月齡配種。通常公、母羊分群管理,秋季(9月份)開始合群,實行自然交配。(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 陳全功 郵編:7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