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件件、一箱箱竹芒編織工藝制品經過精心包裝,走出農村,踏入大都市,挺進馬來西亞、越南、泰國、新加坡等東盟國家以及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市場。去年11月初就有5萬多只竹制的六角眼籃出口到泰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地。
這些銷售到東南亞和歐美等市場的竹芒編織制品均出自廣西梧州市最大的竹芒工藝品生產基地——岑溪市南渡鎮。
目前,南渡全鎮生產常銷的竹芒編織工藝制品有120多個品種,其中竹籃、各類花籃、竹椅、藤器等為主的工藝制品,全部銷往東南亞、日本、歐美等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的山西、天津、福建等地也占有一定的市場。全鎮從事竹芒編織行業人員近2萬人,竹芒編織制品80%出口到海外市場,年出口產值可達6000多萬元。編織工藝制品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小小的竹芒編織制品,緣何暢銷東盟和歐美市場呢?
“放眼望去皆竹子,漫野翠綠人歡歌”。這是遠近聞名的竹子之鄉岑溪市南渡鎮的真實寫照。
竹鄉南渡鎮有源遠流長的傳統民間工藝竹芒編織歷史。從古到今,這里的農民習慣在山嶺坡地、渠邊河岸、房前屋后等閑置地種植易生易長的簞竹(也稱篾竹),種植面積由小到大,從零星種植到規模化并形成生產基地。目前全鎮竹子種植面積達600多公頃,年產竹子原料60多萬噸,僅出售竹子原料年產值就可達2000萬元,不少農民都發了“竹子財”。
南渡鎮竹芒編織生產早在解放初期就有。當地農民喜歡以竹子為原料制作竹椅、籮筐、菜籃、火籠、雞罩、雨帽、篩子等各種生活生產用具。
難道漫山遍野的竹林芒草僅能用來做竹籃扎掃把么?能不能加工成別的工藝制品出口海外呢?
為使產品更加迎合東盟、歐美、日本等地客商的消費心理,南渡竹芒編織不但在原料上有新的突破,而且產品的造型設計也推陳出新:竹籃、竹盒、提包、工藝掃、藤草工藝制品等等,品種五花八門,有方形、圓形、蛋形、扇形等,款式日新月異。產品已由過去單一的生活用具發展到現在的用具與工藝欣賞并舉。品種由原來的幾十到幾百,發展到目前上千種,且暢銷品種達100多種。
現在,南渡竹芒編工藝品生產已不局限于以竹為原料,藤草、木條及鐵絲為原料,開發出竹藤、竹木、竹鐵混合編織,并附以噴漆及噴塑等,頗受外商的歡迎。小小竹芒編制品走向大天地,具有特色的南渡鎮農業產業化致富之路也越走越寬廣。(廣西 覃波 岑鵬 邱振宇)
點評: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規定,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限塑令”必將帶來新的商機。竹筐、塑料編織筐、藤制以及新型材料購物籃必將大行其道。這對當地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的農民朋友來說,無疑是個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