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度。用孵禽薄水溫箱孵禽,不必升室溫。當環境自然溫度在15℃以上時,最佳施溫(指蛋溫)范圍在38~38.6℃之間;當環境自然溫度低于15℃時,最佳施溫范圍在38.3~39℃之間。孵鴿施溫比用電孵機孵雞要高出0.2~1.4℃,而比用孵禽薄水溫箱孵雞的最高溫度39.5℃要低0.5℃。用以上施溫范圍孵出的乳鴿毛色光亮,健雛率高,人工哺乳成活率也高。
2.濕度。人工用孵禽薄水溫箱孵鴿蛋,其適宜濕度比電孵雞要低10%左右,比孵禽薄水溫箱孵雞的濕度要低15%左右,也就是說,孵化過程中在箱內不必放水盤,出殼前也不必噴水增加濕度。
3.翻蛋。為使鴿蛋受熱均勻,必須通過人工或自然翻蛋。從入孵的第2天起,一般間隔8小時翻蛋一次,翻蛋的角度為180°,第14天后可以停止翻蛋。
4.晾蛋。種鴿蛋孵至12天后,胚胎發育逐步完善,生理熱能高,應將鴿蛋端出箱外晾蛋,對箱內新入孵的蛋照樣孵化(不必晾蛋)。孵至15天后的鴿蛋除結合調整邊心蛋晾蛋外,應在兩次調整蛋溫之間再晾蛋一次,晾蛋的時間靈活掌握,以蛋溫降至35℃時端入箱內繼續孵化為佳。此法可突破恒溫孵化必須恒溫育雛的難題,所孵出的乳鴿用籮筐、紙箱自溫育雛,成活率也很高。
5.照蛋。照蛋一般進行三次。第一次在入孵5~6天時進行,第二次在11天左右時進行,第三次一般在移蛋時進行。通過照蛋即時剔除無精蛋、死胚蛋、破殼蛋,即時撿出不正常胚蛋,能保持胚胎的良好發育狀況。
6.撿雛。胚蛋破殼成批出雛時,室內光線要暗,在保持出雛盤空氣新鮮的前提下,每隔3~4小時撿一次雛鴿,盡可能避免驚擾和強光引起發育未完善的胚鴿提前出殼,增加大肚比例,特別是出雛60%~70%后,要防止低溫,以免未出殼的雛鴿悶死在殼內。此時注意通過往孵化箱內減加水,保持蛋溫低于38.5℃,出雛率和健雛率就會大大提高。(四川省青神縣四川翠微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家禽研究室 張雪松 郵編:62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