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
不熟的無花果也賺錢 無花果具有很高的營養和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無花果“味甘、平,無毒。治五痔、咽喉痛”。據研究報告,無花果果實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無花果的葉片能夠吸附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防止輻射。但無花果的鮮果特別容易氧化變質,不易儲藏和運輸。江蘇省常州市投入巨額的資金用于無花果深加工上。無花果的青果被加工成了茶片,半熟果被制成了果脯和蜜餞,鮮熟果被釀制成了果酒,無花果的葉片則被制成了袋泡茶。無花果種植過程中少有病蟲害,一般不需施農藥,加工成茶類食品的時候,也不需添加劑,所以無花果系列食品為綠色無公害食品。有了這不同程度的加工,種植無花果的農戶就不用為鮮果的銷售而發愁了。(聯系電話:0519-86321892)
10月23日
看行情賣葡萄 紅乳葡萄是近年來從日本引進的中晚熟葡萄新品種,它有著味甜、肉厚、皮薄、籽少等特點。紅乳葡萄的葉子不易發黃,可以保持很強的光合作用能力,果實合成的干物質含量高。紅乳葡萄最大的優勢就是掛果期長,能從8月份一直掛到10月份,使種植戶可以根據市場的行情來決定采收時機。一般葡萄的鮮食品種結實枝率在80%左右,而紅乳葡萄的結實枝率達到90%以上。紅乳葡萄屬于歐亞品種,它的抗病能力強,容易管理,這對于栽培者來講,無疑是一個比較大的優勢。(聯系電話:13803273420)
10月27日
在景區里賣的螃蟹 江蘇省興化市被稱為魚米之鄉,紅膏大閘蟹是興化市的特產。一般來說,大閘蟹分為紅膏、黃膏、白膏、灰膏幾種,其中以紅膏最為鮮美。興化的紅膏蟹過去曾是進京的貢品。特種蟹苗、當地優良的水質以及原生態的養殖方式,造就了紅膏大閘蟹膏紅、肉鮮的特點。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里品質上乘的紅膏蟹,商家想出妙招,將紅膏大閘蟹放在美麗的水上森林公園銷售,游客們可以體驗撈螃蟹、捆螃蟹、吃螃蟹的全過程。如今,紅膏大閘蟹已塑造出了品牌,成為興化市農業經濟的特色主導產業。(聯系電話:13814495798)
昂貴的美味——竹蓀 竹蓀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測定,干竹蓀中含有大約20%的蛋白質及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達1.7%,谷氨酸是味精的主要成分,這是竹蓀味道鮮美的原因之一。過去,竹蓀是皇家的貢品,如今,竹蓀常被用于國宴。竹蓀還是食療佳品,經常食用竹蓀對高血壓、神經衰弱、防癌等都有好處。竹蓀還具有奇特的防腐功能,在炎炎夏日,如果菜肴中加入了竹蓀,可以在幾天內都不會變質。
要培養竹蓀,首先要有菌種。把菌種種到特定的木塊上,再埋到土里。竹蓀喜歡陰涼潮濕的環境,所以人工種植竹蓀只能在大棚里進行。在合適的環境下,大概經過7個月的時間就能培養出成熟的竹蓀。新鮮的竹蓀比較脆嫩,容易折斷,不便于運輸。所以鮮竹蓀采摘下來后,要去掉菌托和菌蓋進行晾曬。干竹蓀根據長度和外觀品相不同,可以分成幾個等級,每公斤市場價格都在幾百元。貴州省織金縣是全國聞名的竹蓀之鄉,人工種植竹蓀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聯系電話:0857-7631771 8826198)
10月28日
暢銷的紅山梨 產自陜西華縣華山腳下的紅山梨,外表鮮艷美觀,口感甜中帶酸,核小、皮薄肉多,可食率達到90%以上。物以稀為貴,在當地剛剛推廣種植的紅山梨,因為其獨特的品性而搶手,一上市就被搶銷到了外地市場。
紅山梨是馴化不久的野生梨,用當地常用的杜梨樹做砧木,它自花授粉力強,不落花、不落果,有極強的抗病力。因為生長在華山腳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紅山梨原有的品種特性,使它可以掛果到冬季的11月底。(聯系電話:13572713812)
多元開發的平陰玫 平時花店賣的“玫瑰花”,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玫瑰,而是切花月季。月季一般是一個月開一次花,而大部分玫瑰花是一年開一次。從外部形態來看,玫瑰花的花瓣比較薄、柔軟,月季花的花瓣比較硬、蠟質較多。山東省平陰縣玫瑰鎮種植了大片玫瑰花,但這里的玫瑰花并不只是用來觀賞的。原來,玫瑰除了觀賞作用外,還可以做食品、提香料、制酒和飲料。玫瑰鎮開發出了玫瑰系列產品,包括食品、化妝品、日用品三大類,還同旅行社聯手,搞起了玫瑰特色鄉村游。游客能在欣賞玫瑰花的同時,還品嘗到玫瑰宴,買到玫瑰醬、玫瑰膏、玫瑰香油等等特產。(聯系電話:0531-87686158)
10月29日
脆梨無籽好賺錢 無籽梨是人們在對梨進行雜交培育的過程中偶爾發現,通過組培、扦插等方式定向培育而成的新品種。無籽梨外形美觀,味道酥脆可口,核小并且無籽。無籽梨剛一成熟,就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價格是普通梨的十幾倍。無籽梨適種范圍廣,在浙江、新疆、寧夏、北京地區種植都表現很好,在管理上沒有特殊的要求,但如果能生長在排水透氣性良好的沙地礫質土中,它的產量和品質就會更出色了。(聯系電話:13013263786)
10月30日
六年的園參最好賣 位于長白山腳下的撫松縣,是著名的“中國人參之鄉”,該縣從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開始種植人參,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人參的別名也叫棒槌、山參、園參。近兩年,撫松縣開始種植有機人參,采用原始森林土針闊混交林的環境,在栽培之前對大氣、土壤、水進行檢測,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才能種植,參長到第3年時需要更換一種土壤進行栽培,這樣生長時間達6年才能出售。判斷人參的年齡,可以數它生長的枝葉數,幾年的參就長出幾個枝葉,6年參自然就長6片枝葉。生長6年的人參,人參皂甙的含量達到3%以上,在市場上是最受歡迎的。挑選人參一般選擇主根比較長,根須比較發達,色微黃的為佳。(聯系電話:0439-6818001)
跳舞海參 《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遼東產之海參,體色黑褐,肉嫩多刺,稱之遼參或刺參,品質極佳。”大連地處遼東半島南部,是遼東刺參的主產區。那么跳舞海參名稱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檢驗海參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它摔在水泥地上,看它是否會彈起來。海參能像皮球一樣彈起來的才是好海參,這就是跳舞海參的來歷。
海參營養豐富,它含有一種叫粘多糖的特殊營養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和防癌等功效。遼東獐子島的海參苗長至四五個月大就要被播撒到大海中,就像農民播撒植物種子一樣,也叫“底播增殖”。海參在海底依靠自身的移動來尋覓藻類作為食物,整個生長過程與野生海參沒有任何差別。據測定,底播海參的營養成分比普通海參更高,特別是粘多糖的含量,要高50%左右。在大連很多高檔海鮮酒店中,底播海參都是必不可少的當家大菜。除了直接供應酒店,底播海參更多的是被用來加工成高檔的海參制品。有每公斤上萬元的淡干海參,還有鹽漬海參和即食海參等。干海參適合儲存,烹調時用水發起即可,鹽漬海參沒有經過干燥壓縮,適合于現賣現做,而即食海參就像小零食,開袋就可以吃。(聯系電話:0411-82659666)
10月31日
牛氣沖天的延邊黃牛 延邊黃牛是我國四大黃牛品種之一。延邊黃牛的養殖歷史至少有150年,早在清朝道光年間朝鮮人就帶入朝鮮耕牛與當地蒙古牛混血,通過民間的自發選育,逐步形成了延邊黃牛。2000年農業部將延邊黃牛列入《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實施重點保護。
延邊產的黃牛品種純正、顏色好、身體壯、體形大、適應性強、生長快,日增重可達850克以上,一般18個月即可出欄,再加上130天的育肥,體重可以達到800公斤,凈肉率46%。它的肉質細嫩、汁多味美、柔軟適口。
延邊黃牛肉不僅品質上乘,烹飪方法也很多。用來煎、燜、烤燒、制醬等等,可以做出上百種菜肴。近幾年隨著黃牛節的舉辦和全牛宴,牛排火鍋等等特色美食的推廣,而被世人所熟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在黃牛的精細分割上也做足了文章,比如商品牛如果不分割,每頭最多能賣到4000元,通過加工后,經濟效益至少能增加兩倍以上。現在,延邊黃牛肉不僅俏銷國內市場,而且還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聯系電話:0431-87891888)
11月3日
沒紅就采摘銷售的永定柿子 福建省永定縣,除了土樓聞名于世外,還有一個著名特產——永定紅柿。每天都會有不少經銷商遠道而來,專門收購永定還沒完全成熟的柿子。因為柿子完全成熟后不便儲運,所以一般會在它七八成熟時進行采摘出售。未成熟的柿子放在家里儲存一個星期就會變紅。如果在果蒂周圍用牙簽扎幾個孔,給柿子造成機械創傷,促進其呼吸作用,柿子就會快速老化成熟,三四天基本就可以吃了。
永定柿子是在永定縣特定氣候條件下經過柿農500多年馴化栽培選育而成的特色果樹品種。經過科研工作者改良后的矮化柿樹,高度幾乎都控制在4米以內,這樣方便采摘與管理。永定柿子無核、果肉多、汁水少,而且口感好,也是加工柿餅的理想原料。如今,永定縣已是華東地區最大的柿子基地,年產值近1億元。(聯系電話:0597-5832773)
天山雪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遠離海洋、氣候干燥、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型氣候。在這種自然條件下,怎么能養螃蟹呢?
早在1970年初,幾個上海知青支邊來到烏魯木齊,看到地處天山腳下的柴窩堡湖里竟沒有一只魚蝦,感到非常奇怪。幾個小伙子偏不信邪,從上海崇明島購進了80萬只中華絨鰲蟹的蟹苗投入柴窩堡湖。兩年過去了,湖面依然平靜,投下去的螃蟹毫無蹤影。誰也沒料到,第三年成群的螃蟹爬上岸來。當地牧民們從來沒有見過螃蟹,當他們見到螃蟹兩只鰲豎起來后,都害很怕,以為是蜘蛛爬到氈房里去了。不過從此以后,新疆便有了養殖活蟹的歷史。而這種由天山雪水養成的螃蟹,就被叫做“天山雪蟹”。
雪蟹的養殖環境與江浙一帶的螃蟹相比差異很大,天山上的積雪融化后流入湖泊,使得冬季水溫很低,螃蟹需要2~3年才可能長成商品蟹。雪水補給的湖泊中還含有5‰的鹽堿,低溫高鹽環境下養出的螃蟹身體十分結實,肉質十分細嫩。柴窩堡湖是典型的沙質湖底,螃蟹雪白的肚皮和潔凈的外殼足以證明這里的養殖環境有多么的干凈。
天山雪蟹不外銷,僅供應當地農家樂。以前,少數民族風情的觀光園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而現在,農家樂的經營者在新疆搞起了江南水鄉才有的漁家樂,每年的營業收入達到3000多萬元。(聯系電話:0991-5915018)
(查詢以上節目信息可撥打本刊電話:0791-6615241或中央電視臺七套《每日農經》欄目電話:010-6214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