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數不清,但留下來的越來越少,更多的只是留在“老北京”的記憶中了。據考證,“胡同”為蒙古語,本是水井的意思,原記為“通”,元代時始有這個稱謂。胡同用來標記地理方位,和街道、巷道、弄堂是一個意思,但只有北京叫胡同。一座座的四合院就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胡同內,承載著北京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胡同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隨著北京城市建設的進行,一條又一條胡同被拆或改造,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再也不見昔日北京胡同的安詳或喧鬧,也讓許多人留下不盡的懷想和傷感……
看到由畫家況晗的鉛筆畫和作家陸元撰寫的胡同故事組成的《消失的胡同——鉛筆畫中的北京風貌》一書,甚為欣喜。這本書極為獨特和別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因而具有收藏價值。其價值在于:
第一,況晗的鉛筆畫開辟了一個新的畫種,他畫的北京胡同作品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藏品。
況晗的鉛筆畫為許多人關注和喜愛。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吳長遠在該書“序言”中這樣評價:
他用筆考究,使扁寬的速寫鉛筆產生出不同的線條排列,來反映不同的質感和意境;他對素描的結構造型、色彩光感和色階的把握非常準確,做到一筆到位成型,不涂不改;他吸收了中國水墨畫的優良傳統,濃淡相宜,又結合了西方寫實畫風,虛實交融。他在東方傳統和西方藝術匯融中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畫面上古老的胡同被賦予了清新之氣和勃勃生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舒乙說:“寬筆鉛筆畫可以說是況晗的發明,此前僅有個別外國人拿來做速寫,真正當一種正規的藝術創作手段的還沒有。……寬筆鉛筆畫看起來和常見的鉛筆畫一點都不一樣。猛一看,還以為是水墨的呢,感覺很好,很美。”云峰畫苑董事長、國際收藏交流協會會長郭浩滿說:“令人欣賞其作品時如在朗讀一首充滿韻律和節奏感的詩,并感受到那種痛快和淋漓盡致。”
況晗用鉛筆畫北京胡同,線條粗細有致,明暗對比分明,濃淡相間,疏密得宜,畫出了老北京的蒼涼和古樸,表現了北京居民的日常起居、市井生活,傳達了普通人的思想感情,用北京人的話說:“就是這個味兒!”況晗自己說:“我畫北京胡同,并非勝在如何逼真,勝在怎樣巧妙的表現手法,我想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這些作品背后透出的淡定、寬容的情懷才是最打動人的。”
那各式各樣的門樓、飛檐斗拱,說明其主人不同的身份;沿街的小攤、院落空間的充分利用,述說著老百姓的生活感受。好多幅作品中我們都看到墻壁上有大大的“拆”字,事實上沒過多久,這些胡同就不存在了!有的畫面是高樓大廈與斷壁殘垣并存,如《珠市口東大街的改造》,說明城市變遷的腳步,“除舊立新”在同時進行。況晗“用鉛筆和推土機賽跑”!1995年以前,他的創作大多在胡同里實地寫生,后來,他發現自己的鉛筆已經跑不過推土機了,只能到處去拍照片作為素材。從中選擇一些再畫出來。
他的鉛筆畫,很費時間,也很費力。完成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幾天甚至上十天,畫時手臂和手指都要很用勁。他從1990年夏天開始畫北京胡同,一畫就是十八年!這需要多么堅強的毅力和耐力!多年手握粗細不同的鉛筆著力作畫,他的右手中指已磨出黃豆大的硬繭。誰能料到,畫畫竟也是體力活!正如郭浩滿先生所說:“況晗的鉛筆畫需要有極高的造型能力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同時需要有深厚的功力和強勁的臂力。這些綜合修養和實力并非短期內可以形成,而是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練和探索,憑著悟性和執著才能漸漸形成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和高難度技法。”
況晗的鉛筆畫融合了素描、油畫、水墨畫的技巧和表現手法,又有浮雕一般的質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很深的意境,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第二,與鉛筆畫作品相應,陸元撰寫的胡同故事使這本書具有史料價值。
陸元生于北京東城區明清順天府舊址旁的交道口,長于西城區元大都海子畔的白米斜街,“含英咀華,夜讀元明清三代史;尋幽探秘,日訪老北京四九城”,為“食煙火齋”齋主。他撰寫過有關北京歷史地理方面的文稿數百篇。應畫家況晗之請,他為每幅畫畫中的地方寫下“解說詞”,使我們了解歷史的變遷。況晗穿行在胡同里,在寫生、拍照積累素材外,也和幾代生活在胡同里的老爺子老太太聊天,了解了不少胡同里的故事,積累了很多資料。經過作家陸元的文字加工和充實歷史材料的表達,使每幅靜止的畫面仿佛“活”起來了,讓人聯想胡同里的風云際會、世事變遷。住在胡同里的居民也不一定完全了解胡同的歷史,通過這本圖文并茂的書,看到熟悉的場景,知道了其中的掌故,怎不讓人浮想聯翩、心馳神往?
例如,頂銀胡同附近是舉行科舉考試的貢院。據《清代的官制》,“進士、舉人、貢生都戴金頂,生員、監生則戴銀頂”。光緒八年順天府鄉試時,有一萬六千名秀才趕考,想象一下:秀才們帽子上頂著明晃晃的銀頂子在通往貢院的胡同里溜達,難怪這條胡同被叫作“頂銀”胡同!
“南豆芽胡同”、“前拐棒胡同”、“東棉花胡同”、“南鑼鼓巷”、“煙袋斜街”、“西興隆街”、“大力胡同”、“抄手胡同”……這一條條胡同,經歷過多少春夏秋冬,記錄著多少人間滄桑!然而,能記錄下來的畢竟是少數,也有很多湮沒無聞。也許,就在那些不起眼的胡同里,曾經發生過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喜劇!近年來興起的口述實錄,對于搶救民間文化遺產功不可沒。
第三,鉛筆畫出的胡同“舊貌”和照片反映的所在地“新顏”對比,令人不只是感到景物的更替,更感到時代的變遷。
這本書讓人感到厚重的歷史感和強大的震撼力!胡同的消失,一方面,體現出經濟的發展,高樓大廈取代了低矮的平房,人們的工作、生活條件更好了;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歷史年輪的無情,懷舊、眷念故居是人之常情,一條條胡同的消失也叫人噓唏不已!其中蘊涵著人們復雜的感情。
北京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李耀林寫的序以《一支鉛筆留住胡同》為題,指出:“從城市文化原生態保護的角度看況晗的繪畫藝術,他的畫在藝術價值之外,還有文化搶救的意義,他把胡同保存在繪畫中,用鉛筆刻錄了城市的文脈和變遷。”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腳步加速,大部分胡同畢竟留不住,胡同的消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也有必要保留一些胡同,作為歷史文化遺產。而且,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在歷史照片中、在畫家的繪畫作品和作家的文字記錄中,這些胡同不僅是歷史的存在,也將是永恒的存在!
展讀全書,也有一些遺珠之憾。北京胡同里有很多名人故居,如宋慶齡故居(后海北沿)、魯迅故居(宮門口二條)、郭沫若故居(前海西街)、梅蘭芳故居(護國寺街)、茅盾故居(后圓恩寺)、鄧小平故居(寬街)、胡耀邦故居(史家胡同),等等,這些都值得畫、值得寫,更能引起人們的景仰和懷念。如果在描繪景物的同時,還能加上人物肖像素描,是否可以更讓人回味?
這本書很有創意,將在歷史的發展中顯示其長久和寶貴的價值。我們也期望讀到它的續篇和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