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屆“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獲得“德藝雙馨”稱號的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崔永元“實話實說”:
“在我的理解中,德藝雙馨就是要好好工作,好好做人。恕我直言,德藝雙馨應該是主持人的最基本要求,但今天,它卻成了這個行業更高的標準,我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難過?!?/p>
好好工作,好好做人。這8個字簡單實在,道出的卻是深刻的為人之道。
與一位癌癥患者的真情故事
8月30日晚上,敬一丹對記者講述了一段崔永元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段他與一位癌癥患者的真情故事。
一天,崔永元聽到一個消息說,曾做客“小崔說事”的一位叫范偉的嘉賓患了癌癥,沒錢治療。雖然這位范師傅在崔永元的節目中只“亮相”了8分鐘,兩個人的交流非常短暫,但得知這個消息后,崔永元的心揪得很緊。他清楚地記得,范師傅是遼寧省鞍山市的一位普通三輪車夫,有個絕活,就是背字典,無論拿什么生僻的字考他,他都能準確地說出這個字在字典的哪一頁、有哪幾種解釋,所以人們都叫他“活字典”。
一定得想辦法把“活字典”留住,崔永元當即決定把去年獲得“中央電視臺十佳主持人”的10萬元獎金,全部送給范師傅治病?;丶液?,他給10歲的女兒講了這件事,女兒聽后也很支持,她把自己的400元壓歲錢也全都拿了出來,讓爸爸送給范伯伯治病。
崔永元對女兒說:每個人能力有大小,你不用捐那么多。好說歹說,女兒才同意少捐100元??伤傆X得不夠,又特意給這位從沒見過面的伯伯畫了幅漫畫,畫上有只大錘子,朝前面的“病魔”身上砸去。
當10萬元獎金、300元壓歲錢和這幅漫畫交到范偉手中時,“活字典”哭了。
因為病痛,范偉一度想放棄治療,甚至不吃不喝。鞍山市癌癥康復協會的馮志國給崔永元打電話,說了范師傅的狀況。聽了這個消息后,小崔馬上趕了過去。
小崔剛走進醫院病房,范師傅就沖過來一把抱住他,繼而跪在地上痛哭起來。
崔永元扶起范師傅,略帶埋怨地說:“你啊,不吃不喝,這是撒嬌。”一句話,大伙都被逗樂了。勸起人來,崔永元更是有一套,“范師傅,這飯再沒味道,也比藥好吃吧。麗麗,快給你爸弄點東西吃?!狈稁煾档呐畠憾藖砹艘煌肱D獭!皝恚尫稁煾到o我們表演喝一個。”當著崔永元的面,范師傅把那一大碗牛奶都喝了。而那時,他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
范師傅和崔永元商量,在自己死后,把小崔給他的那些沒花完的錢再捐給其他癌癥患者。崔永元安慰他說:“這事你想得太早,我可不希望你死,我還希望你好了,掙錢還給我呢。”
范偉笑了,那是他最后一次綻放笑容。
四天后,崔永元得到噩耗:范師傅走了。
按照范偉的遺愿,他的家人將崔永元捐款的所剩部分,在鞍山市民政局注冊成立了一個基金,名字就叫“崔永元愛心基金”。
一場特殊的拍賣會
鞍山抗癌協會的馮志國,是一位普通警察。過節的時候,他會給貧困的癌癥患者送去兩斤肉、一斤油;救急的時候,他會送去一點錢、一點藥;在患者臨終的時候,馮志國會抱著病人,唱著《我的太陽》送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聽到這些故事后,崔永元開始思索該為癌癥患者做些什么。
2007年6月底的一天,敬一丹、柴靜、王志等中央電視臺的十幾位主持人,都收到了一封字跡工整的手寫信。
信中說,“慈善不是富人的責任,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能力幫助別人……現在,讓我們從救助遼寧省鞍山市的癌癥患者開始。我們也許沒有錢負擔他們的巨額治療費,但可以用捐來的錢買一些救助藥品,哪怕是臨終關懷使用的止痛劑。人可以病死,但不能疼死……好,我們也加入進來吧。讓我們一起感受扶危濟貧的快樂!”
落款是:“鞍山抗癌協會形象大使崔永元”。
崔永元在信中提議,每人選一件自己喜歡或收藏的東西,參加在鞍山舉辦的慈善拍賣,拍賣所得將全部捐給鞍山的癌癥患者。
8月15日,帶著18件“寶貝”,崔永元、敬一丹、鞠萍、和晶,代表其他十幾位提供拍品的主持人,來到了鞍山。歡笑伴著淚水,經過3個小時的特殊拍賣,18件拍品,為鞍山癌癥患者籌集了597600元。從那天起,“崔永元愛心基金”也有了新名字——“央視主持人抗癌基金”。
而從崔永元手里接過拍賣所得款現金時,鞍山抗癌協會會長楊會生說:“我現在真想大哭一場,但小崔不讓哭。小崔,我們喜歡你,不是因為你是名人,而是因為你是好人。”
據他的同事透露,這些年來,崔永元給慈善機構捐過不少錢,還先后資助了20多位學生。每次捐款,他都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宣傳。
一位曾受過崔永元資助的大學生畢業后經常來看他,一次,年輕人又提來了大馬哈魚子。崔永元看出來了,年輕人這樣做是在不斷地還債,他總覺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背負著感恩與還債的雙重心理負擔。
崔永元說:“掙錢了嗎?掙錢了就把錢還我吧?!蹦贻p人立即從兜里掏出了3000元,交給小崔?!皟汕辶?,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我們都放下包袱,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說完這些話,小崔沒再與他聯系過。
在崔永元看來,讓施者與受者更為坦然,讓眼淚少些,讓下跪少些,讓“一輩子感謝您的大恩大德”這樣的話少些,我們的慈善機制才會真正完善起來。
(洪加棟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