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漫畫,畫的是一個跋涉在群山之間的旅人,正傾倒出他鞋子中的砂石,旁白是:“使你疲倦的往往并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砂石。”
這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邏輯,它揭示了一種真實:將人擊垮的,往往并非是巨大的挑戰(zhàn),而是瑣碎事件構成的倦怠。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一個人面對巨大的災難挑戰(zhàn)時,他會恐懼、會緊張、會涌起抗爭的沖動或掙脫的力量;至少,這是一種生的激情,即使他因此而失敗,但這種失敗依然會有一種悲劇性的力量。
但是,如果困擾人的只是一些非?,嵓毜氖录?,比如牙疼、噪聲、夫妻吵架、同事矛盾,諸如此類,你沒辦法把它們當對手,因為它們實在太微不足道;但你也沒辦法擺脫它,也因為它們實在太微不足道,在這種過程中,你只會不斷地無休無止地被耗費,變得疲倦懈怠。
最后,人常常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疲倦而放棄。但大多數(shù)人日常生活都是由許多瑣事構成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疲憊感往往會愈來愈濃。最后,少年的旺沛生氣被中老年的疲憊暮氣所代替。
相對于這種倦怠的過程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激情,就成為一種重要的自救方式。
被稱為工作狂的日本人,在處理如何滿懷熱情地投入日復一日的平凡工作這個問題時,有一種相當不錯的手段:每天上班前,對著鏡子很自信地挺胸對自己微笑,然后大喊五聲:“我是最好的”,并且全身為之一振。據(jù)說,這樣的動作讓每天開始的感覺的確大不相同。
好游樂的美國人,在把自己的心境推向一種瘋狂的激情狀態(tài)方面,更是花樣疊出,如從百丈高崖上縱身跳下的崩極運動的流行,每每讓人體驗一下死亡已近的恐懼極點和又重返生間的極度快感,并讓人從中體會到生的美好燦爛。
生活,事業(yè),人的一切都需要一種激情,就像一陣風,吹落倦怠的塵,才能露出它們內部的光。
(周楊晶摘自《經(jīng)營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