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末重臣李鴻章出使歐洲時,第一次聽說有奏國歌的規矩。清政府哪里有什么“國歌”?他靈機一動,便以江南民歌《茉莉花》作為“國歌”演奏。從此,代表東方中國一個DNA般的文化符號飄香在地球村中。
1991年和2000年中國兩次申辦奧運會,《茉莉花》成為必不可少的主打音樂。當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茉莉花》旋律一次次婉轉流動時,運動剛性與藝術柔性之美,讓摘金奪銀的選手們感受到“人文奧運”之魅力。
這是《茉莉花》音樂之外的潛質。人們在夸獎一個好歌手的聲音時,常常會說,這個人的聲音特別有“磁力”,至于“磁力”從哪兒來,卻又一時難以說出個子丑寅卯。就像對菲爾普斯的猜想——他怎么把水立方當成了自家后院,嘁哩喀嚓刀切白菜似地破紀錄,一定“磁”在他的大象耳、魚肌肉、船槳巴掌和腳蹼上吧?可他的教練鮑勃·鮑曼一句話就說明白了“菲魚”的“力”之所在,這小子不是什么“水棲動物”,他11歲時就確立了今天的職業目標。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不“備考”何以赴“大考”?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王嬌奪得女子自由式摔跤72公斤級金牌后,知情人告訴記者,她在寢室的墻上貼滿世界跤王的圖片,說自己要把這些高手統統打敗,好家伙——于無聲處聽驚雷!
這“無聲處”正是目標管理的過程,是“聽驚雷”之前做功課、練內功的沉默。目標管理和“沉默是金”的詞一樣,古未有之。孔子言目標者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已逝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追求目標的所有管理行為都要對績效負責,這是管理的邏輯。
熒屏中的北京,我們不斷地被驚喜淹沒。奧運五環如同五只彩蛋,正是在目標管理的邏輯下孵化成鳥,沖天群飛。
古人云,世間事多為半逼、半激而成,張藝謀執導奧運開閉幕式的辦公室,滿滿一面墻上貼的都是赫然寫著“軍令狀”三個大字的計劃進程表,每個項目的責任人都要限期執行承諾的目標,細節管理一環叩著一環。震撼世界的視覺沖擊靠什么?2008位擊缶武士都戴著耳麥接受指令;熱舞的女孩跳到腿都沒知覺了,臉上仍鎖定著微笑的神情……
每個運動員的頭頂風光必是國旗升起,每個偉大成功的背后推手必是目標管理的步步為營。專注,就是一種心的力量。“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這絲絲縷縷的頒獎曲,專注著暗香浮動,讓人遙想“雪也白不過它”的成長之美。
花影婆娑間,戰地茉莉分外香。你品聞到了它無窮的回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