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禮物,起源于古時的“納貢”。古人早有“寶劍贈英雄,美女化干戈”之說。生活中更是處處有禮:彬彬有禮、以禮相待、頂禮膜拜、恭而有禮、禮賢下士、禮尚往來、先禮后兵,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可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什么人送什么禮。這送禮的學問可大了。
說到禮,中國講求:油多菜不壞,禮多人不怪。日本,把禮物寫作“土產”,即將當地特產送與親人和朋友;韓國則將禮物寫作“膳物”,多指食品。送禮時,韓國人、日本人均喜歡單數,而中國人恰恰相反,圖個吉利,討個好事成雙。大千世界,好禮無數。可是一旦選定,如何出手呢?這里頭也有學問。
王小峰,河南省駐馬店郭樓鄉王莊人,現年28歲,普普通通的農民。10年前,18歲的王小峰經人介紹到北京炒起了瓜子。炒著炒著,遇上了心上人侯海珊。為了討人家開心,王小峰亮出了自己送禮的本事:一堆豆子,不僅有紅豆,還有綠豆、黃豆、黑豆。就是這一堆玩意兒,竟然比西方神話中丘比特的神箭還鋒利,深深地嵌入了侯海珊那顆少女的心中。
小小禮物定終身。王小峰送禮還真有一套!接下來,他又親手做了很多小禮物,送得侯海珊是:八里莊的蘿卜,心里美。可傳統觀念講究門當戶對。侯海珊,北京人,父母均是知識分子;王小峰,窮鄉僻壤的農家小伙。貧富差距如此之大,這段感情自然遭到侯海珊父母的強烈反對。
經過九曲十八彎的艱苦努力,侯海珊的父母終于同意了她倆成親。一年后,王小鋒、侯海珊有了個大胖兒子。面對上有老、小有小的家庭,王小鋒賣冰棍、上工地、開超市,打過無數份工,但卻嘗盡了失敗的滋味兒。為了讓妻子快樂一點,他總想多掙點錢。
有道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關鍵時刻,王小峰靈光一閃,竟想出了一招:為老婆開一個“愛”的禮品店。克服了重重困難,2006年3月,王小峰、候海珊的禮品店在北京懷柔終于開業了。夫妻倆其樂融融地經營著禮品店,不僅小家庭充滿了溫馨,而且現在是有車有房有兒子了。
王小峰是幸福的,因為送人玫瑰之手,歷久猶有余香。那些傳遞禮物的人是幸福的,在贈與和接納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心存感恩而感受到自己身邊充盈著的真情實意。(中央電視臺七套《鄉約》欄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