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一些媒體和網絡對《百家講壇》上的幾位主講人再次進行口誅筆伐,語言之尖刻讓人震驚!諸如“學術通俗”、“學術娛樂”、“亞文化”、“次學術”、“媚俗文化”、“扭曲歷史”、“不堪入耳”等字眼鋪天蓋地,大有不將其“摧毀”誓不罷休之勢。聯想起半年前“文化超男”、“超女”之說,不覺感慨連連。
《百家講壇》面世之初,波瀾不驚,幾乎無人品評,可自從易中天、于丹等知名教授“炒火”這一欄目使其收視率直線上升之后,便有一撥又一撥“有識之士”站出來,進行“炮轟”。這是個有趣的現象,為何一火就有人出面“滅火”,不火反倒無人“過問”,這難道不是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部分人的某種心理嗎?至少說明,許多人“愛湊熱鬧”,而非客觀誠懇地品評。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當今這個追求高度物質文明的浮華世界,人確實需要一些精神食糧來補充“營養”。于是乎,《百家講壇》從某個角度彌補了這一空缺,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平民百姓的歡迎,要不然誰又會在大年初一的中午靜心聆聽于丹再講《論語》呢?單從這一點來說,《百家講壇》和它的主講者們就不應受到指責,更不該受到炮轟。
可話又得說回來,難道不該有文化批評嗎?難道文化批評反倒成了罪過?當然不是。不但允許,而且大可暢所欲言。問題在于:能否批評到點子上,能否有助于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如果只是一味地攻擊或是單從形式上大肆抨擊,那只能令人反感。相信,聽眾對那些善意和建設性的指點一定會接受,易中天和于丹們對這些批評和研討同樣會接受,而且會盡力改觀以求完美。
看過不少對《百家講壇》主講們的批評類文章或言語,平心而論,能夠從本質上客觀分析、從歷史角度準確評價的文字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仍是從形式上去批評。無外乎“通俗”、“娛樂”、“亞文化”、“媚俗”之類的字眼,說來說去還是覺得主講者們為了迎合大眾,將嚴肅的歷史文化通過電視徹底“娛樂化”,甚至與娛樂節目劃上了等號。
在此,筆者只能為易中天、于丹們喊冤。試想,一個嚴肅的大學教授用嚴肅的態度站在大學講堂上講授,都很難受到天之驕子們的歡迎,面對電視機前的普通觀眾、聽眾,結果又會如何呢?我們的文化傳播者們只是換了一種活潑生動的形式,又“何罪”之有呢?易中天的幽默、于丹的睿智,有目共睹,于是乎,才有更多的人樂于去看《三國》、讀《論語》。
將深奧難懂的歷史文化“通俗化”,有什么不好呢?再說,面對的傳播對象是歷史文化知識并不豐富的普通百姓。其實,孔子的許多言論在春秋年代也是最普通易懂的大眾口語,為什么幾千年后于丹用通俗的小故事加以理解和詮釋,就變成了“娛樂化”呢?
在筆者看來:學術通俗絕不等同于學術娛樂,學術通俗絕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