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見到和了解的王老卻始終是一位充滿熱情、飽含情感、堅持理想和信念的革命老人。他一輩子為百姓鼓與呼,為理想爭與斗,為事業奔與走。
王一香老書記離開我們已經近二年了,作為下級、晚輩,他的音容笑貌時時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對我來說,他既是一個嚴肅認真的領導,同時也是一個寬厚溫和的長者。
我認識王老很早,八十年代時我在縣、鄉工作,因為他擔任地委主要領導,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接觸他的講話批示和相關材料,對王一香書記的工作作風、工作思路、高尚情懷時有耳聞目睹。真正讓我了解王老的是我工作中和他的兩次接觸。
1988年七八月份,我剛到丹徒縣西麓鄉工作不久,就遇上了該地區百年未遇的旱情,當時已有幾個小水庫庫容降到極限,群眾的吃水用水都成了問題。一天上午,我們在鄉里召開會議研究全鄉的抗旱工作,會議剛結束,正準備分頭下到村里,鄉里秘書報告說是王一香老書記到西麓鄉來了。我趕緊迎出去,只見火辣辣的太陽下,王老戴著一頂草帽走進鄉政府辦公樓,陪他來的只有市委研究室的一個同志。坐下簡單的交談了幾句,我才知道,王老到西麓來是專門為了察看旱情,在此之前,他已經在上會、上黨、三山等幾個鄉鎮跑過一圈了。看得出來,王老對茅山老區幾個鄉鎮的抗旱工作非常關心,對旱災將造成的減產和影響農民群眾的正常生活也很焦慮,才喝了幾口茶水,就急著要我馬上帶他到旱情最重的幾個村去看看。
那天,我陪王老去了上旬、長山、姚莊等幾個處在長山灌區旱情最重的幾個村。沿途大小塘壩都已經干涸見底,而長山灌渠也由于多年未用,年久失修,渠道淤塞,雜草叢生,有些地段甚至被群眾種上了茭白,筑起壩頭,嚴重阻水。眼前這些讓王老顯得十分生氣,他提高了嗓音:“哎,怎么會變成這樣子?”接著他對我說:“長山灌區提水站和干渠,是1978年大旱后省地縣各級領導為改變上黨地區貧困面貌,下決心搞起來的,當時投資了700多萬,如果加上群眾的勞動積累和基層鄉鎮的投入,數量還要大得多。搞起來不容易啊!我們應該十分愛護和珍惜這個工程,一定要把它管好、用好。”我知道,作為地委書記的王老,當年曾經對長山提水站和灌渠的決策、興建付出了許多心思和精力,在鎮江水利史上,它是一件杰作和精品。現在,看到工程“帶病”運行,他怎么能不痛心呢!
回到鄉政府,我把全鄉受災和抗旱情況作了匯報。王老再一次提起了長山灌區管理和利用的話題。他說:“對長山灌區我們既要認真保護,又要積極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益。”對他的談話,我做了記錄。現在回頭看看、想想,真是語重心長、用意良深。王老提出,對長山灌區一是要管用結合、提高效益,促進農業生產。我們可以除在大旱年開機提水外,正常年景每年定期提幾次水,如在每年三、五、八、十一月份提四次水,使灌區的大小水庫、塘壩都儲足必須的用水,讓農民用上“放心水”。如果我們定期開機,渠道、設備就能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有利于養護,糧食增產,各種利用水資源發展的多種經營項目的收益也相當可觀。二是今后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這個地區需要開辟新水源、補給長江水。丹徒南面幾個鄉鎮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對水量、水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工業上到一定規模,用水量將大幅度增加。但用水不解決,工業和各行各業的發展就必然受到限制,我們應當及早對沿長山灌區的站、渠、庫、塘等一系列的重要設施,不斷加以維護、配套、提高,為區內各鄉鎮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利資源條件。對長山灌區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做到以水養水,綜合開發,其長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在他的呼吁下,1992年冬春水利建設中,水利部門對長山干渠進行了疏浚整治。在1994年大旱中,長山灌區充分發揮了抗旱功能,顯示了巨大的工程效益。現在,原丹徒南面和沿長山灌區的鄉鎮已經成為丹徒新區所在地,是丹徒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充分說明,王老對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的預見不久就得到了驗證。
那天中午,王老在鄉里的食堂吃了一頓便飯。當時西麓鄉政府的條件還很簡陋,再加上抗旱期間人員都在村里,食堂燒的飯菜很簡單,吃飯的地方也沒有空調。王老絲毫沒有挑剔,主動提出就在食堂和我們吃一樣的飯菜。看著王老長輩般的年紀,冒著高溫酷暑到茅山老區鄉鎮察看旱情,好多地方還是步行去的,生活上又如此簡樸,無任何特殊要求,這讓我感動不已,同時我也有些為他的身體擔心,他畢竟是位老人啊!
盡管歲月流淌,但王老對茅山老區情感越來越濃,越來越深。多年來,他十分關心老區的發展建設,從我市1993年成立老區開發促進會以來,他先擔任了首屆理事長,二屆、三屆老區開發促進會、扶貧開發協會的名譽理事長,為老區的經濟開發和社會建設奔走呼喊,幫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出主意、想辦法,為老區鄉鎮發展項目牽線搭橋,積極推動老區人才培養工作,為老區興學助教工作出錢出力。
他的身影也常常出現在茅山腳下的新四軍紀念館內。他對紀念館的建設也十分關心重視。每逢紀念館重要活動,他都不顧年高親自到場。記得2005年8月20日,茅山新四軍紀念館落成,市委市政府在紀念館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市委分工我負責紀念活動的籌劃工作。王老是我們邀請的年紀大的老領導。當時王老已是88歲高齡,加上病魔纏身顯得十分虛弱,但他仍然堅持要參加這個活動。我清楚地記得,在烈日下,王老堅持和大家一起參加了儀式,進紀念館時是被人攙扶著走上臺階的。沒有多久,王老因病住進了醫院,直至去世,永遠離開了我們。
十幾年前,王老到老區鄉鎮調查旱情時身體還很硬朗,步態穩健;十幾年后,歲月和病魔使他的身體變得孱弱,甚至不能行走。但是,我們所見到和了解的王老卻始終是一位充滿熱情、飽含情感、堅持理想和信念的革命老人。他一輩子為百姓鼓與呼,為理想爭與斗,為事業奔與走。在我心中,在老區人民心中,他仍然是那樣的健康,與我們同行在他傾注了生命中最后全部心血的鎮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