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沂源,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遠處的峰巒疊障、水光山色,近處的蔥籠樹木、清澈得發亮的葉子,全都迷漫在青翠之中,野兔不時從車前跳過閃進路邊的樹叢里。
作為“山東十佳環保局長”的王慶泉,使人領略到了一個環保赤子的風范。
質樸的愛
沂源縣是沂河發源地。在沂源境內長達84.6公里,主要由螳螂河、馬莊河、大張莊河、白馬河等支流組成,沂源人深情地稱她為母親河。
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始,清清的沂河漸漸變黑了,河水變為劣五類水質。魚兒不見了,蝦兒沒有了,河鳥飛走了。
由于歷史原因,沂源的工業主要以造紙、制革、釀酒、化工等工業門類為主,在促進沂源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是嚴重的環境污染。
2003年3月,王慶泉上任沂源縣環保局局長。
王慶泉一上任便帶領局班子成員來到沂河出境關口——沂河東里段。那黑乎乎的河水讓王慶泉心里沉甸甸的,覺得身上的擔子愈發沉重。
環保局決定立即對全縣的排污企業進行全面細致調查摸底,查找問題,對癥下藥。為加大對污染源的監控,王慶泉局長先后向全縣20家重點排污企業派出環境監察員駐廠辦公,對企業治污運行實行了全程監管。但他深知:要想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轉變,由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難”向兩者協調發展的“雙贏”轉變,必須變“堵”為“疏”,才能真正達到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的目的。
針對地處淮河流域沂河上游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沂源充分利用實施南水北調東線治污工程這一難得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先后為恒盛紙業公司等6家企業申請上級扶持資金6640萬元,使這些企業改寫了污染的歷史。
期盼動力
良好環境初現,沂源55萬民眾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2005年春天,沂源提出實施“環境興縣”的發展思路,創建魯中山水名城。這對改變城市形象來說是 次質的飛躍。
王局長深知,環保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一個環節都不可掉以輕心。作為執法部門首先就要苦練內功,外樹形象,王慶泉狠抓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組織干部職工學業務知識學法律法規,使執法人員所辦案件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程序合法,使用法律條例準確,使案件辦結率達率100%,且無任何單位或個人提起訴訟或申請復議,同時實現滿意100%。
一片彩云托起一輪太陽。僅僅幾年時間,來到沂源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驚嘆沂源的水和大氣環境質量的轉變。
“為子孫留下藍天碧水綠地。”正是王慶泉的心愿,也是他為了全縣55萬民眾對美好環境的企盼,為了藍天碧水和建設新農村的承諾。
治理污染是一項難事。為了破解這一難題,王慶泉跑工廠、進公司,就連節假日也很少休息,積極推廣實用技術,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他在全縣企業中倡導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目前,全縣已擁有上市企業3家,4家企業完成了清潔生產審計,4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銘刻本色
沂源的變化,帶給了人們太多的驚嘆。但驚嘆背后,人們總是想到付出汗水與辛勞的王慶泉。
王慶泉針對快速發展帶來的污染壓力以及原有的環境欠賬,始終堅持“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嚴格按照“環保門檻不能降、紅燈不能闖”的要求日以繼夜地操勞著。
“我是黨的一名干部,黨組織派我在這里工作,哪有干不好工作的理由?只要沂源的天藍了、山綠了、水清了,群眾滿意了,我這才對得起黨組織的信任啊。”王慶泉坦然地回答道。
目前,全縣已投入環保資金3.2億元,對20家水污染企業實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實現了企業的達標排放:對22家企業和污水處理廠發放了排污許可證,實現了持證排污;對9家企業和縣污水處理廠安裝了自動在線監測裝置,并與省市局聯網,進行實時監控,對20臺燃煤鍋爐安裝脫硫裝置,關停工業爐窯,取締水泥窯1座、工業爐窯2座,降低了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量。
2003年,全縣共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129.8平方公里,實現了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統一。
2004年,國家淮河流域檢查組對沂源縣環保制度創新給予了高度評價。在淄博市環保系統綜合考評中,沂源縣環保局從原來的倒數躍到了連續3年列全市第一名。昔日的沂河出境斷面COD為130毫克/升,如今沂河的出境斷面COD達到19毫克/升,連續5年實現了出境斷面水質優于國家3類水質的標準,穩定達到功能區劃要求,提前完成了全省淮河流域污染防治計劃的各項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