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用來學習和思考的
想象中的大學,應該有個碧波蕩漾的湖,沿湖漫步,像踏進徐志摩的康橋,任我們自由的思想在星光燦爛的夜空里馳騁——這是一個再怎么做夢也不為過的年代。然而,在一切都可以被輕易復制的現今世界,流行像暴力裹挾著我們,浮躁與淺薄似乎已成了我們的通病。當年蔡元培先生大聲疾呼“教育者,養人格之事業也”,提倡大學里要培養學生的終極關懷,信仰、人格、思想的獨立,精神的自由,個性的發展,創造力的開發……今天的我們是否還秉承這種精神?
大學是用來學習和思考的,如果我們的大學只剩下“四、六級”“考研”“出國”“找工作”等蒼白的詞匯,只剩下“男朋友”“女朋友”的愛情游戲,只剩下“多塔”與“魔獸”的發燒友,那將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在我入學那年,正值“超級女聲”和“百家講壇”風靡全國之際。我想,每一種現象的流行都是有原因的。“超級女生,想唱就唱”,歸根結底是一次成功的民主操練,它宣揚敢于表達、平等參與、公平競爭、重視程序的現代意識。而百家講壇個性化、大眾化解讀思想文化的理念不也給國人提供了一條閱讀經典的好途徑嗎?
“超級女聲”和“百家講壇”的風靡讓我思考:平凡的我們能不能勇敢地自我欣賞,站在自己的講臺上,品文化、說歷史、談藝術,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于是,初進大學的我開始在心中建構“鑒湖論壇”的形態——讀書、思考、交流,活潑年輕人的話語系統。很多人覺得,那似乎是中文系同學做的事情,但我認為讀法學的我們更需要博覽群書,懂得思考和實踐。當時雖然對自己能否“振臂一呼應者云集”不太自信,但我還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摸著石頭過河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找到了當時的輔導員方老師,拿出了我的講稿《中國文化的鄉愁》,說出了我開辦論壇的想法。當時,方老師并不太在意,甚至有點警惕,但可能出于對我積極性的維護,他還是號召他輔導的各班同學前來聽講。
2006年9月20日晚,我永遠記得這個夜晚,我的講座如期在我們學院的學術報告廳開講,聽眾有45人,包括方老師。我甚至記得我當時投入的感覺,從王國維之死、余光中的《鄉愁》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淵源……我試圖用我所熟悉的那些中國文化獨特魅力的閃光點來告訴大家什么是文化的傳承。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支撐可能很容易被打倒,但如果沒有優質的文化傳承將不打自倒。”講座結束的時候,聽眾的沉思和靜默形成了一種濃重的文化氣場。一向不茍言笑甚至有點“兇狠”的方老師說了一句讓我至今感動不已的話:這場講座,對我們這些整天在電梯里來回上下的上班族,是一種心靈的洗禮——也正是這句話支撐著我和鑒湖論壇一直走到現在。
第一講的反響不錯,鑒湖論壇就此得以成立,成為學院的學工辦下屬的一個社團。由于我們是自發組建的,經費的籌措很困難,而且我們前期的聽眾很少,有時候連一篇校園新聞通訊都發不出去。到第二講結束的時候,原來和我一起創辦鑒湖論壇的兩名同學退出了,我成了“光桿司令”……但是,就像商界知名人物馬云說過的那樣,只要你認為你所做的事能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價值,你就一直向前——況且還有支持我的方老師和其他一些同學。于是,我決心重組一支團隊,把學生講座一直辦下去!
就這樣,我們一路摸索著走了近兩年,共舉辦22期講座和一些其他的學術活動。我們團隊的同學也成了大家喜愛的主講人。有時候,我們會在校園里聽到有人正議論著我們的觀點、我們的風格,那是我們最自豪的時候。也是因為這些寶貴的反饋意見,讓我們摸索出了我們的辦壇思路——堅持草根路線和活潑的話語系統。
少數派勝利
我們武漢理工大學事實上是一所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但“理工”兩字卻還是明白地告訴大家這是一所有鮮明的理工科背景的高校,我們學校最為人熟知的明星專業清一色都是理工科專業。這讓我們這些“少數派”文科生常常感慨:被淹沒在校園數萬理科生中,我們只能像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
但是,我們鑒湖論壇活動漸漸發展壯大起來后,這個理工科掛帥的校園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論壇的聽眾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理科生;我們幾個負責人的手機收到越來越多的理工科同學發來的詢問短信;校黨委、團委,甚至新來的輔導員老師都傾注了很大心血要幫助論壇的發展。
現在,論壇的運行已逐步走向制度化與多樣化。每臨寒暑假前一個月,我們會對新學期的活動進行公開征題;假期的時候進行主題歸類,并利用一切聯系方式與報名人員溝通,提供咨詢;一開學,召集報名人員開個茶話會,讓大家自由闡發自己的觀點。但這只是我們的初選,根據會場情況,我們留下60%的同學為新學期的主講候選人。最后,每次講座的前一周,我們會安排兩三人試講,最優者才能最終登上我們的講壇。就像我所學的法學專業提倡的那樣:平等參與、公平競爭、重視程序。
開辦論壇兩年來,我的生活也因它而悄然變化。我越來越清楚自己對教育和文史方面有深厚興趣,在開辦論壇的同時,我也在學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勤工儉學,得到很多老教授的指導和支持。已經大三的我決定要跨專業報考教育或文史專業的研究生,把我的“少數派”道路走到底!
生命終究是一場飛揚
很喜歡一句話:“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晚秋的一盞漁火,可能溫暖不了整個世界,卻可以溫暖一顆漂泊的心。生命的詮釋可以通過種種普遍的文化感覺,比如在一個美好的夜晚,多讀幾句李白,了解一下蘇東坡,觸摸歷史的脈絡,重溫經典的燦爛……
兩年來,鑒湖論壇常常帶給我溫暖和感動,和論壇一起成長的日子里,我頂撞過領導,反對過老師,甚至還痛斥過學生會的無所作為,但鑒湖論壇沒有因此倒掉,反而出現了一些原先不可能的支持者。來論壇講《識讀大學 體悟人生》的高老師告訴我們,大學之大,在于生命樣態的多元化。鑒湖論壇就是要讓每個人都看到自己性格中的獨特的一面,明白人生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物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