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在地處沂蒙山區的山東省沂南縣蒲汪鎮大于家莊村,風行起一種新興的塑料大棚種植農業,這就是經過“南花北移”而來的大棚玫瑰。大棚玫瑰先是在大于家莊村戶戶種植,隨后又擴展到全鎮的農戶,直到目前的全縣,乃至周邊的縣、鄉眾多農戶種起了“大棚玫瑰”,由此形成了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
追根溯源,沂南花農種植“大棚玫瑰”的引路人,緣自于“能人”——于世禮。十年前,大于家莊村青年農民于世禮外出打工,當他在云南昆明看到一枝玫瑰經過簡單包裝就能賣到兩三元的情景后,當即萌發了“南花北移”的想法。頭腦靈活的他經過仔細盤算認為,昆明氣候雖然四季如春,可山東老家除冬季外,其他季節的氣溫和昆明差不多。再說,老家冬季有種蔬菜的塑料大棚,估計種植玫瑰花也能行。想到這里,他決定回山東沂南老家嘗試種植大棚玫瑰。于是,他花1000多元購買了2萬余株玫瑰花種苗,費盡艱辛運回了沂南,并栽進了大棚里。
玫瑰栽上后,于世禮寸步不離花卉大棚,精心培育著這些幼苗。兩個月過去了,當初只有10多厘米高的小苗長出了粗壯的枝條,并長出了一個個像雞蛋大小的玫瑰花蕾。“南花北移”的試種成功,讓于世禮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可玫瑰花在大棚里試種成功后,賣到哪里去呢?
當時,北方城市里的花店多是從昆明等南方城市進貨,對于世禮這種用塑料大棚培育出來的鮮花還有些信不過。于世禮跑了許多地方,沒有一家花店愿意購買他的玫瑰。于世禮沒有氣餒,他身帶干糧,背上包裝好的玫瑰,跑遍了周圍的縣城及幾個大中城市。最終,省城濟南及煙臺市的幾家花店老板識貨,收下了他帶來的玫瑰花。從于世禮這里拿貨比從南方進貨省了近一半的錢!從此,于世禮與花店老板們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就這樣,一年下來,于世禮栽種的大棚玫瑰,每667平方米(1畝)收入1萬多元,比種大棚蔬菜多出1倍的收入。
村里人看到于世禮大棚里種玫瑰的收入比種蔬菜高,而且投資少、見效快,勞動強度較低,于是便紛紛找他求教種植技術,打算轉產改種玫瑰。熱心腸的于世禮一方面為了幫助鄉親,另一方面為了讓種花走向規模化,于是便認真為鄉鄰們傳授經驗和技術,并積極為農戶購買種苗幫助栽培。經過幾年的發展,大棚玫瑰由一個村到一個鎮,再到全縣及周圍的縣,一個新型的花卉種植產業漸漸形成了規模。如今,僅蒲汪鎮就栽種大棚玫瑰1200多個,每棚年收入1.5萬元左右,市場價格好時能收入2萬元以上。
隨著沂南大棚玫瑰種植規模的擴大及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眾多外地客商前來收購鮮花,但隨之也出現了一些不利于花農的問題:一是收購商故意壓低收購價格,讓花農吃虧。二是淡季時不來收購,讓花敗落在地里造成損失。為改變這種狀況,于世禮決定自己經營鮮花銷售生意。于是,他收購農戶的鮮花后,通過物流配送行業將花卉運往訂貨的城市花店,從而解決了花農的后顧之憂。從此,于世禮由一個最初引進花卉的花農搖身一變成了“花販子”。如今,在于世禮的帶動下,當地已有20多人從事販花生意,無論旺季淡季,花多花少,這里的玫瑰花都能及時銷往外地,既保證了花農們種花收入,又提高了當地農民種植玫瑰的積極性,使花卉種植規模越來越大。(山東 文志 彥湘 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