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桂芬,河南新鄭市市直中學高級教師,鄭州市骨干教師。多次榮獲優秀輔導教師獎及全國化學競賽園丁獎。編著多本教輔圖書。多篇教學論文獲省級獎勵。
只有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學會總結知識規律,才能提高創新能力,在第九、十單元的學習中同學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理解基本概念的內涵,注意知識間的聯系
正確理解有關溶液的概念。生活中我們接觸到比較多的溶解例子,如食鹽溶于水,蔗糖溶于水,用汽油來溶解油污,用洗潔精洗滌油污盤子等。但只有物質溶解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才能稱為溶液,即溶液具有均一性、穩定性的特征。可見,食鹽水、蔗糖水屬于溶液,用洗潔精除油污形成的液體不是溶液而是乳濁液。水或酒精也不是溶液,因它們是純凈物而不是混合物。所以,同學們學習時要弄清概念的內涵,避免誤用。
一定溫度下,在定量的溶劑中不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時形成的溶液就是該溶質的飽和溶液,否則就是不飽和溶液。改變溫度、定量溶質、定量溶劑三個因素中的一個因素,溶液的狀態就會發生改變。
不同物質在相同溶劑中溶解的能力不同,這個“能力”的定量描述就是溶解度。而一定量溶劑里所溶解溶質的多少不同,又會表現出溶液的濃、稀,溶液的濃稀程度有多種表示形式,其中一種就是用溶質的質量分數來表示。所以,不能把概念孤立化,而應掌握其間的聯系規律。
思考一下(2008年河南)圖1是A、B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1)t1 ℃時,B物質的溶解度為_____g。(2)將t2 ℃時A、B的飽和溶液分別升溫到t3 ℃,A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假設升溫過程中水的質量沒有變化)。
分析:第(1)小題應填a;第(2)小題填“大于”就錯了,表面上是大于,但溶液是由t2 ℃升到t3 ℃,此過程沒有改變A、B溶液的組成,故二者的質量分數仍相等。
二、重視探究實驗,提高綜合能力
同學們要認真學習課堂上老師準備的探究實驗,并充分利用身邊的物質開展家庭小實驗,以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及靈活運用知識的創新能力。如:利用蔗糖或食鹽的溶解探究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間的轉化條件;利用廚房中的純堿和檸檬酸混合制汽水;用醋除水壺中的水垢;用潔廁精(含鹽酸)驗證蛋殼成分含碳酸鹽等。
三、學習物質性質,以點帶面
第十單元酸堿的性質是中考分量較重的一塊,且這部分內容又是一個學習難點,需要掌握兩酸、兩堿的性質及由此總結出的通性。由常見的鹽酸的性質學習總結出酸的通性,就是5條性質規律。堿的學習參照此路徑,為4條性質規律。同學們在應用中容易出現性質規律混淆、亂用的情況,出錯率較高,可采用列酸、堿、鹽圖表形式,簡化規律。如圖2,短線連接表示二者會反應。你能各舉一個實例嗎?
四、把握計算要求,莫忽視“化學”意義
溶液的計算是中招必考知識點。化學計算不等于純數學計算,在計算時要依據化學概念,尊重化學事實,明確溶解度的含義,溶液各成分之間量的關系,某溶質的質量分數只在一定范圍內有意義。如在20 ℃時,氯化鈉的水溶液最大質量分數不超過26.5%,而討論此溫度下更大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是脫離實際的,因此也是沒有意義的。
責任編輯/侯秀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