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演藝已是相當豐富,除了角力相斗的“角抵戲”和說、唱、表、舞的“優人戲”外,已出現了歌、舞、說唱、雜技混合演出的表演,叫做“百戲”。在張衡《西京賦》中,就記載有“吞刀”、“吐火”、“扛鼎”、“尋欄”、“沖狹”、“燕濯”、“跳丸”、“走索”等雜技節目,還有大型歌舞《總會仙唱》的演出。張衡對大型歌舞《總會仙唱》的演出場景作了動人的描寫:
華岳峨峨,罔巒參差;神木靈草,朱實離離。總會仙唱,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女峨坐而長歌,聲清暢而逶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襷。度曲未終,云起雪飛;初若飄飄,后遂霏霏。
1954年,在山東沂南縣西8里的北寨村發現的一座漢墓中,發掘出一幅石壁畫《百戲圖》,而四川成都西門外的一座漢墓中出土的磚刻畫《對舞圖》、《歌劇圖》,這兩幅畫就是對漢代表演藝術的寫照。《百戲圖》描繪的漢代“百戲”演出場景十分宏偉——左上角一人在表演“跳丸跳劍舞”,他邊舞邊要四把劍、五個球,舞蹈和雜技相結合第二人在表演“戴竿”,用一根十字形的長竿頂在額上,長竿上有一根橫木,兩頭各有一個小孩,全身倒懸,表演翻轉。竿的頂端有一個圓盤,一個小孩腹部抵在圓盤上旋轉,這顯然是一種十分驚險的雜技表演;另有一人面對著擺在地上的7個盤跳著別有風味的七盤舞。畫面右移,可以看到正在演奏的樂隊,另有爬竿、走繩索的三個女人、化裝成“龍”、“魚”、“鳳”的藝人跳著龍舞、魚舞、鳳舞,兩個女人騎在飛奔的馬背上表演馬術,3匹馬拉著一輛“戲車”,車上有擊鼓、吹簫的,車上豎著一根高竿,上扎彩帶等飾物,高竿頂端的一個方盤上,一個小女孩正在表演倒立……真是洋洋大觀,令人應接不暇。看整幅《百戲圖》,真有身臨漢代“百戲”場的感覺。
《對舞圖》和《歌居圖》中的舞蹈和歌劇,表演細膩入微、引人入勝。《對舞圖》的舞者分為兩組,上面一組是兩個對舞者跳劍瓶舞,一人持劍且耍弄花瓶,隨著音樂節奏舞蹈,另一人則徒手作舞伴;下面一組也是兩個對舞者,右邊的女人服飾打扮似仙女,上身細腰寬袖,下身倒大褲管,手持彩練飛舞奔跑,左邊彪形大漢伴舞,粗眉大眼,張牙舞爪,扮成魔鬼狀,在追趕“仙女”,情節富于神話色彩。《歌劇圖》中的兩個歌劇演員以“歌”代“說”,邊歌邊舞,彼此展開一場矛盾沖突、難分難離的“對話”,神態聲貌生動自然,扣人心弦。這兩幅磚刻畫中,對側、后座的音樂伴奏者亦各有神情風度,為整幅畫平添了光彩。
在漢代考古發掘中,還見到多件以特寫鏡頭描繪“百戲”的美術作品。河南洛陽出土的漢代彩繪倒立表演陶俑,可以使我們清晰地看見“百戲”演員的表演細節——兩人對稱地倒立于陶缸邊,而上面又有一人倒立在這兩位倒立演員的腿上,顯示出高超的平衡技巧。
漢以后的魏晉六朝一直到隋朝都盛行“百戲”,“百戲”的發展為戲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