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兩年前看“越女爭鋒”青年演員大獎賽時,我的心里就涌動著一個期待——何時我們評彈界的青年也能有這樣的一次比賽呢?
這個期待在今年5至6月實現了,那就是“評彈金榜”江浙滬優秀青年演員電視大賽,評彈界近百位年輕后生在上海有了一個相互切磋、嶄露頭角的機會。
作為此次比賽的全程主持,我為每位選手對于大賽的重視、對藝術的不懈追求而感動;而作為他們的學長,我又被他們的執著精神和忘我奮斗深深地激勵著。
我與進入復賽的32名選手大都熟悉,亦師亦友。作為上海評彈團青年隊的帶教老師,我曾應邀擔任蘇州評彈團青年培訓班的任課老師,還數次去評彈學校作示范表演,從而結識了這些可愛的“小朋友”。這些選手的年齡有著較大的差異,大的有1973年出生的,小的則1987年生人。通過與他們的交談,我知道一些年齡較長的選手在藝術上已顯成就,同時深知自己身上傳承責任的沉重與艱巨;而一些年輕選手則在激烈的比賽中更注重如何學習他人所長,用以提高自己。對這些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藝術修為的“小朋友”們的想法和做法,我深感欣慰,因為比賽本只是一種方式和手段,其目的是為了真正促進評彈藝術的發展。“出人出書走正路”,“出人”是第一位的,有了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評彈事業才會有長久持續的發展。
“評彈金榜”江浙滬青年演員電視大賽可謂建國以來首次大規模的評彈業界比賽,不僅江、浙、滬三地聯動,且有電視媒體的合作參與。由于種種原因,評彈的專業比賽較少,屬于青年演員的比賽就更少了。在我的記憶中,江、浙、滬三地文化廳(局)在上世紀90年代曾合作過一個青年比賽,然而規模和影響都不能與此次大賽相比。十幾年過去了,評彈界已積聚了一大批青年骨干力量,他們必將在不久的將來為評彈藝術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在上海賽區的初賽上,選手實力強勁,比分相近,而復賽名額只有7個,有的選手只能被忍痛割愛了;而江蘇賽區的初賽則可用“慘烈”來形容,評委常常為了誰晉級、誰淘汰而絞盡腦汁、取舍不下。我想,比賽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今評彈界青年演員的整體實力。
曾幾何時,同樣作為青年演員的我總感到有些落寞和惆悵。傳統藝術市場的不景氣,同學們的相繼轉業另謀他就,讓我一度產生猶豫。不過,從小對評彈藝術的喜愛給了我堅持和守望的信心。今天的青年演員是幸運的,近年來,國家對民族文化的大力扶持,社會大眾對傳統藝術的普遍關注,加上老一輩藝術家的極力提攜,給青年演員創造了一個較好的成長環境。然而,現在一些青年演員因忙于演出,忽略了自身學習和自我提高。作為傳統文藝工作者,不僅要精通本職業務,更需要了解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學習更多的現代文化。值得贊賞的是,組委會在復賽32強產生后專門組織培訓班,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為他們講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衷心希望他們在加強業務學習的同時,更注意各方面的兼收并蓄,爭取成為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家。這是叮囑他們的,同時也是鞭策我自己的,愿與學弟學妹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