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由點點跳躍的燭光組成的“5·12”三個數字照亮了天蟾逸夫舞臺,天籟般的童聲回蕩在劇場的上空。在兩個多小時的“愛心點亮希望一上海越劇界聯合賑災義演”中,臺上臺下一次次被感動,淚水、掌聲匯聚成一股股愛的暖流,隨著歌聲與電波傳遞。當觀眾、聽眾被優美的越的所深深感染時,他們也許并不了解,在之前短短十余天的籌備過程中,所有參加義演的越劇界人士在幕后獻出了無言的愛。
愛心,凝聚你我
這臺匯聚了越劇界眾多力量的愛心盛事,最初只是在“上越”副院長趙志剛和一團團長許杰等人倡議下的一個小規模義演。然而,隨著籌劃的繼續,主動要求參加的人員不斷增加。考慮到部分老藝術家年事已高、身體欠佳,義演工作小組最初只邀請了王文娟、畢春芳、金采風、孟莉英等少數人。不料想,從各種渠道得知義演消息的其他老藝術家紛紛來電“請命”:“這么重要的活動,我們不能不參加,哪怕到臺上站一站,也是表達我們對災區人民的一份愛心!”
于是,數度住院的范瑞娟來了,裝著心臟起搏器的徐玉蘭來了,全院最高齡的“老祖宗”、88歲的周寶奎也來了。住院的尹小芳經過數度和醫生“斗爭”,最終瞞著大夫偷偷“溜”了出來。著名越劇丑角演員張小巧來了,鄭采君、邵文娟、朱祝芬、單林英等聞訊也堅決要求參演。因身體原因無法到達現場的袁雪芬、傅全香、張桂鳳等也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了對災區人民的關心,袁雪芬更特地在病榻前寫下了《給災區人民的一封信》。
得知許多退休演員都曾參加所在社區的募捐活動,同時考慮到他們的身體和經濟情況,“上越”善意地向他們隱瞞了這次活動。然而義演一經播出,劇院的電話就響個不停,許多退休演員都“埋怨”院里:“怎么不通知我們?我們也要獻愛心啊!”
愛心,承前啟后
在短短十余天的籌備時間里,主創班子創作了十幾個新節目。如此旺盛的創作熱情,是近年來越劇舞臺上少見的。唱腔設計陳鈞連續熬了4個通宵進行創作;作曲朱立熹48小時目不交睫譜曲;編劇蔣東敏、黃嬿用一個晚上寫出了越劇小品《一定要活著》及詩朗誦《你廢墟里的身軀讓我心疼》;青年導演吳佳斯、吳汶聰、高璇等火線受命,執導義演……
不少越劇名家、青年演員也為義演默默付出。鄭國鳳原已定好了前往北京的機票,臨行前接到義演通知,二話沒說取消了出行計劃,與王志萍一起排演了《風雨過后現晴光》;青年演員葉元蓓為能參演也悄悄作廢了早已定好的機票;裘隆在連排前一天踝骨受傷,卻依然拖著腫得像饅頭一樣的腳站到了舞臺上;徐標新、鄧華蔚、陳湜、王柔桑、張宇峰、齊春雷、顧愛軍、黃鶯等每人都準備了不止一個節目,他們既要參加大聯唱,還要在小品中出演角色。越劇小品《一定要活著》是臨時決定增演的,從拿到劇本到正式演出,排練時間不足兩天,兩天時間平時可能連背臺詞都不夠,但接到劇本的演員二話沒說、立即行動。
愛心,凈化心靈
在這場“上越”演員八代同堂的演出中,匯聚了眾多老中青著名演員。單仰萍、陳穎、華怡青剛參加完在北京的演出,顧不上休息就加入義演;劉覺、張國華這兩位越劇第一代男小生已年近七句,但他們說:“汶川大地震牽動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我們上臺義演,義不容辭!”章瑞虹在得知自己的節目因故取消后,依然極為認真地完成了屬于她的短短6句臺詞。活動主要策劃者之一的許杰整日忙前忙后,付出極多,卻是絕口不提,只在集體朗誦中充當一片“綠葉”。與他一樣為義演默默付出的還有孫智君、張承好等人。
眾多青少年演員的登場令人眼睛一亮。在開場節目《祈禱》中,33名入學還不到半年的戲校學生作了他們平生第一次舞臺亮相。此外,在“上越”實習的7位浙江藝校的07班學員也成了本次義演的生力軍,除表演朗誦、小品、聯唱外,她們把平時積攢下來的零用錢投入了捐款箱中。
在演出、捐款的同時,老藝術家和中青年演員們的精神也在時刻感動著周圍的人們。金采風的兩位弟子在演出現場慷慨解囊,她們表示:“老師的精神感動了我們,我們要學習老師,為災區同胞獻一份愛心。”金采風的另一位業余弟子主動承擔供應義演當天150名演職員的工作客飯。戲迷們在各自偶像的感召下,紛紛投入到獻愛心的行列——趙志剛、王志萍、鄭國鳳、王君安的“粉絲團”分別帶來了他們的捐款和祝福。一個年僅7歲的小戲迷在奶奶的帶領下到了現場,她捧著儲蓄罐說:“要把錢捐給災區的哥哥姐姐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如一道明媚的陽光驅散了人們心頭的沉重。大家相信,有了這么多的愛,汶川一定能戰勝無情的災難。
義演獲得巨大成功,當天籌集的善款達56萬余元。在一聲聲演唱、一筆筆捐款的背后,凝聚著大家對于受難同胞的深切關愛,這是一種民族的大愛和向心力。在奉獻愛心的同時,所有參加義演的演職員們得到了一次心靈的凈化。正如許多演員所說“在這特殊的時刻,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與責任感,每個人都不能不受到心靈的震撼,我們會加倍細心地呵護這份凝聚力——團結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