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云見日、吹沙見金。
打假和監管,這對組合拳為規范和整頓農資市場秩序常見。全國農資打假活動歷時七年,成效不用贅述,除了聲勢浩大的例行檢查和突擊檢查等猛藥攻伐外,日常監督制度逐漸完善。一張“天網”已然織就,農業部、公安部、國家質檢總局、工商總局、全國供銷總社有關單位參加的協調小組成為天網之經線,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聯合執法體系和責任制度則構成天網之緯線,全國制假售假農資、坑農害農勢頭銳減。行政監督除了在農資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發揮各方尤其是民間的力量,以經濟手段購銷合格放心農資,“以良幣驅除劣幣”保障農民權益,填補監管死角,不失為新道路。
電子監管利器
農業部于去年年底啟動了全國農藥監督管理網絡聯動系統,這一覆蓋全國各省農業部門信息網絡可實現農藥監管信息共享、聯查聯辦、協查共管,將各地在日常監管和市場抽查中發現的問題產品和問題企業輸入聯動系統,進行重點監管,形成全國打擊假劣農藥的聯運機制。
國家質檢總局建立了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數據庫建立國家級產品質量追溯平臺。根據有關規定,所有產品100%加貼電子監管碼才能上市。農資中的復混肥、磷肥的重點生產企業須在2008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產品的入網賦碼。
農資備案貼標銷售
為從源頭防止假冒偽劣農資流入農村市場,目前,農業大省山東全面推廣農資“備案貼標”銷售制度。農民只要選購經登記備案的農資,就不會出現質量問題。
在山東糧食主產地之一的滕州市,到滕州豐谷農資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門店購買化肥的農民都會發現,每袋待售化肥的外包裝上都貼有一張特制的條形碼。
當農民付完款,銷售人員會立刻通過電腦登錄滕州市農資商品動態監管系統,選擇此批化肥的數量和單價,打印出農資商品信譽卡,同時數據自動保存在監管系統中。
山東農資商品備案銷售制度規定,農資經營者在銷售前,需持供貨單位的營業執照、生產許可證、產品質量檢驗證和“總經銷”“總代理”授權書等相關證明文件,主動到工商部門報驗備案。經檢驗合格的,加貼備案標記,準予進入轄區銷售。
滕州市工商局局長史學斌介紹,目前全市供銷農資超市鎮(街)中心店都與監控中心實現了網絡鏈接,經銷方每次購進農資,都要將商品規格、生產日期、購進數量等信息錄入微機,網上提交備案申請。經審查合格后,予以登記入庫,并隨機產生該批次農資的查詢碼和條形代碼。
農民購買農資后,只要上網或通過168信息臺、手機短信輸入查詢碼,就可直接了解此批農資的生產廠家、供貨商、進貨時間等信息,做到了心里有底。
滕州工商部門還專門購置流動監管車,配備GPS定位儀、電子地圖等設施。當監管車到達某一農資經營點時,車載電子顯示系統自動彈出該點的相關信息,監管人員手持巡查機就可現場抽檢。凡未經備案的,實行重點監管,大大提高了監管效能。
目前,農資商品備案貼標銷售制度已在山東省全面推廣。其中,滕州市已有40余家農資企業的170多種農資商品進行了備案,市場上八成以上的化肥實現了貼標銷售,確保農民買到放心農資。
農資銷售先行賠付制度
天津市正式啟動農資銷售先行賠付制度,以更好地確保農民買到合格農資,從根本上消除假冒偽劣農資進入銷售市場,規范農資市場秩序。截止到目前,工商武清分局率先在全市建立了農資自律組織11個,成員已近400戶,受到了商戶和農民的好評。
從去年開始,為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農資,武清從源頭上治理和規范農資經營行為。首先規范市場經營主體,將全區394個農資經營戶按轄區劃分,相繼召開農資規范經營現場會,引導他們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和內部管理制度,實行先行賠付制度和問題農資召回制度,并對經銷的種子、化肥等農資留樣備查。通過建立先行賠付制度和問題農資召回制度使農資銷售企業和個人進行嚴格的自律,督促企業銷售合格的農資產品,從源頭確保農資質量;另外,也從根本上消除了以往農民購買假農資產品后索賠難的問題,商戶提前交納的保障金確保了一旦發生索賠問題提供了索賠資金的保障。通過開展該項制度,該區農資市場得到了凈化。
化肥留樣備查
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使用后出現質量問題,常常因為“事出有因、查無實據”而不了了之。陜西省大荔縣工商部門最近對當地銷售的所有化肥品種實施留樣登記,以備將來可能進行的質量檢查,解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
大荔縣是陜西關中東部的農業大縣,年糧食種植面積達98萬畝,化肥需求量很大,但質量問題常讓農民放心不下。4月1日,在大荔縣許莊鎮農技服務站農資門市部,負責人董開信正向前來購化肥的農民說:“這里賣的復合肥在工商所留了樣品,如果將來有問題,可以化驗檢查。”
記者在許莊鎮工商所看到,來自全鎮48個經銷戶的35個化肥品種,每種抽取1公斤樣品,分別裝在密閉的塑料袋內,打上封條、貼上了標簽,留有經銷戶的簽字。許莊鎮工商所所長陳濤說:“抽取樣品的費用全部由工商部門承擔,這項工作得到了化肥經銷戶的積極配合。”
據悉,大荔縣工商部門已對52種質量可疑的化肥進行了送檢,發現有12種不合格,并已立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