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工作兩臺戲,計劃生育宅基地,宣傳也是生產力。”這句話形象概括了商丘市計劃生育協會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近日,面對記者的采訪,作為河南一個農業大市的最大的群眾團體掌門人,商丘市計生協干練的女會長李建璋言談中出現最多的也是“農村”兩個字。用她的話說:“計生協會要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生力軍,計生協會要在新農村建設中大發展。”
自1988年成立以來,商丘市計生協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現已發展為擁有5454個組織、794911名會員的商丘市最大的群眾團體,成為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紐帶。特別是在近幾年的實際工作中,他們創新工作思路,緊扣新農村建設主題,以“倡導新風尚、培育新農民、爭創新農家、建設新農村” 20字方針為指導,將協會工作滲透到農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堅持把參與、融入和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作為與政府工作零距離對接的平臺,在全市提出了“建設新農村,會員當先鋒”的響亮口號,協助、協調政府部門開展生產致富、村容建設、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生育保健、防病治病等一系列活動,實現由單純重視避孕節育服務向全面開展生殖健康服務轉變;由單純宣傳生育政策向普及生產、生活、生育科學知識轉變;由單純的行政制約管理向以服務為主寓管理于服務之中轉變。
榮譽對那些肯真抓實干的奉獻者從不吝惜。商丘市計生協的工作贏得了商丘市委、市政府有關領導的肯定和大力支持。河南省計生協會名譽會長林曉用“抓得緊、氛圍濃、動作快、思路新、效果好、有特色、有經驗”21個字盛贊商丘市各級計生協開展的“生育關懷行動”。商丘市市長陶明倫批示“群團組織作用發揮很大,很有潛力”,稱贊商丘市計生協的工作成績明顯。
經過不懈努力,商丘市計生協正成為歸德大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計生幫扶筑起農家幸福路
“黃瓜小,價值高,一年下來掙不少。”這是走進寧陵縣“大棚之鄉”程樓鄉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近年來,寧陵縣程樓鄉計生協會憑借人才多、聯系廣、信息靈的優勢,充分發揮每名會員作用,在深入群眾宣講計劃生育政策的同時,把助民增收作為重要一環常抓不懈。村計生協會會長楊文增是程樓鄉第一家種小黃瓜的農戶,也是當地有名的“黃瓜經紀人”,在嘗到了種小黃瓜的甜頭后,他還和鄉計生協會一起協調有關部門為缺乏資金的計生戶每個大棚貸款5000元,使程樓鄉小黃瓜種植很快發展起來。之后,他們又專門成立了“黃瓜協會”,規范運作,統一價格,統一銷售,使計生戶的收益越來越大。
同樣得益于計生協幫扶的還有夏邑縣郭店鄉朱雙廟村協會會員、獨生子女戶梁治國,鄉計生協幫助他協調小額貸款5萬元,并資助其愛心公益金5000元,使他辦起了成品板加工廠,現年創利潤達到100多萬元。梁治國致富不忘計生協,他許諾:凡獨生子女戶、雙女結扎戶均可優先進廠工作。在他的幫扶下,附近的一些計生貧困戶陸續走上了“少生快富“的路子。
實際工作中,夏邑縣計生協樹立“把能人發展成會員,把會員培養成能人”的理念,號召廣大會員開展各種幫扶活動,積極投身于經濟建設,在協助政府搞好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該縣車站鎮計生協通過“帶三戶,聯九戶”的幫扶計劃,從傳一個信息、教一項技術、帶一人跑營銷等切實可行的小事做起,扇形擴大幫扶面積,帶動群眾走規模化經營的道路。目前,該鎮已形成蔬菜、食用菌和優質雜果3個生產基地,其中食用菌遠銷日本、韓國,使全鎮1萬多人脫貧致富。
不僅如此,近年來,商丘市計生協還從提高農村育齡婦女素質和科技能力入手,以新農村建設為載體,充分利用人口學校、生育文化大院、新農村書屋等陣地,對育齡婦女進行計生知識和實用技術培訓,使這些丈夫打工在外的“留守婦女”一個個變成了“科技媳婦”。
精神文明之花盛開在希望的田野上
寧陵縣李七莊村黨支部書記、計生協會會長張振建,一個皮膚黝黑的漢子,說話快人快語,做事風風火火。2002年,這個從20歲就當村干部的中年漢子卻干了件當時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為了節約土地,厚養薄葬,時任村支部書記、計生協會會長的張振建要在村里推行殯葬改革。這在當時傳統殯葬習俗盛行的豫東農村,工作難度可想而知。委屈和挫折幾度讓這個身高一米八的大漢落淚,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畢竟,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他首先說服了自己的家人,并帶頭遷祖墳到村公墓。隨后,他又充分調動協會會員的帶頭作用,分戶包片分頭做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協會的良苦用心終于感動了村民們,僅7天時間,全村就相繼遷墳800多座,騰出土地20多畝。
如今,李七莊村專門成立了“紅白事理事會”“老年協會”“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群眾組織,他們把紅白事簡辦寫進村規民約,又籌集資金建立村民宴會大廳,規定白事花錢不超過500元,喜宴待客不超過1000元。為了配合工作開展,村里還建起了花園式公墓和骨灰堂,大力倡導人死火化的殯葬新風。村里還設立青年助學基金,解決了貧困生入學問題——凡村里學生考入名牌大學,村委就會請嗩吶歡送,并由村里解決學費,形成人人崇尚科學、熱愛教育的良好氛圍。
“院里臭,路上臟;晴天土,雨天泥;蚊蠅咬,牲口跑”曾是以前寧陵縣多數農村的真實寫照,李七莊也不例外。而今,這里不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而且村風文明,村容整潔,尊老愛幼,鄰里和諧,好媳婦、好妯娌、好婆婆層出不窮,顯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新氣象。為此,李七莊村也成了遠近有名的文明村、富裕村,先后獲得省文明村、省敬老模范村等榮譽稱號,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典范。
紅紅火火的生育文化大院
“敲鼓梆嘩啦啦,我和鄉親把話拉,生男生女都一樣,男是葉來女是花,有葉無花花不開,有花無葉算白搭………”,在睢縣白廟鄉單莊村生育文化大院,村計生協文藝隊正在表演由該村計生協會會長陳振業作詞作曲的《生男生女都一樣》。只要不是雨雪天氣,每周二、四、六的下午,單莊生育文化大院的舞臺上都能看到他們舞動的身影。
在大多數人的傳統觀念中,農村大院應該是一個枯枝作籬笆、黃土鋪腳下、雞鴨滿園走,外加兩幢破土房的模樣。但單莊村的生育文化大院卻寬敞明亮,不但文化大舞臺氣派,文化大院里還建有健身場、棋牌室、文藝室、談心室、農村書屋等,勞累一天的群眾可以到這里健健身、打打牌、聽聽戲、看看婚育電教片和科技書籍。
另外,為了宣傳黨的計劃生育政策,豐富群眾業余生活,該村計生協會會長陳振業帶頭組織了一支由20多名協會會員參與的計生文藝隊,其中年齡最大的會員已78歲。計生文藝隊自娛自樂,采用群眾身邊的事例,用腰鼓、戲曲、民間小調、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編成作品表演,其中許多作品已成為村民日常傳唱的經典曲目,為開展計生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作為睢縣計生工作的一個亮點,生育文化大院建設在這個中原水城開展得紅紅火火。站在長崗鎮南村占地2700 平方米的文化大院里,睢縣計生協會會長王松告訴我們,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睢縣現在村村都建起了生育文化大院。
透過這些面積不一的文化大院和各具特色的文化鄉村,我們看到了一個農業大市蘊含的巨大文化力量。
培育新農民建設新農村
“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把培育新農民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來抓,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力,為增產增收和改變鄉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這一點在睢縣計生協的工作中體現得尤為具體和鮮活。
睢縣長崗鎮南村計生協根據新時期對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要求,憑借生育文化大院的場地優勢,充分發揮各級人口學校的作用,結合本村人口工作實際,把新婚培訓、新農村建設、少生快富三個課堂辦得有聲有色。新婚培訓課堂幫助新婚夫婦從社會青年順利過渡到新婚家庭的行列,擔負起社會和家庭的雙重責任;新農村建設課堂通過以“知榮辱,樹新風,爭做新時期最可愛的人”為主題的宣傳培訓活動,使廣大育齡群眾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婚育觀念;少生快富課堂則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積極宣傳少生快富的先進觀念,使大家逐步摒棄多子多福的舊思想,接受少生快富的新觀念。
農民評職稱原來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如今在商丘各級計生協的幫助下,當地的能人卻拿到了標明自己本事的“金字招牌”。省人事廳《關于印發<河南省農村技術人員職稱評定實施意見>的通知》下發后,商丘市各級計生協充分發揮協會優勢,一方面配合人事、農業部門大力宣傳,一方面組織開展農民工技術培訓,發動符合條件農民技術員積極申報。截至目前,全市各級計生協共辦班培訓農民9242次,有力促進了農村技術人才的成長進步。
實施管理民主,鑄就和諧計生
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是農村實現管理民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建璋會長說,商丘市計生協積極指導基層協會把獎勵優撫和優質服務工作與村民自治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推薦協會會員參與村民民主監督小組,并建立完善了協會參與村內自治的各項制度,使基層協會的會長、理事、秘書長、小組長都成了村民自治的骨干。他們主動參與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經濟發展規劃、村務公開制訂等重大事務的討論和決策,廣泛收集會員和群眾意見,為村“兩委”出主意、當參謀、搞協調。廣大會員說:“計生協會就是咱群眾的家。”如今,商丘梁園區平原辦事處所轄的59個村民組就有54個簽訂了《計劃生育村民自治協議書》。
東風吹來滿眼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中原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在商丘這個農業大市,近幾年,作為一個由群眾積極分子組成的群眾團體,商丘市計生協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大力拓展服務領域,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形成了與政府部門互聯、互補、互動的良好格局,有力推動了商丘市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進展和協會的自我發展。
記者手記:2008年7月22日,當我們走出車站,雨霧中的商丘給人的第一印象全是那些古樸、厚重的文化積淀。而隨著采訪的深入,浮現在我們腦海中更多的則是商丘市各級計生協工作人員在新農村建設中奔波忙碌、出力流汗的身影——原因不言而明,這正是計生協人的努力與付出感染了我們。在睢縣白廟鄉單莊村采訪時,當看到村里的育齡婦女一見到李建璋會長就撲上去熱情擁抱的場面,我們更能體會李建璋會長常說的 “心里裝著百姓”那句話沉甸甸的分量。
社團組織雖然聽起來有點“虛”,但做起事情來還必須得“實”。當有一天,你聽到有人把商丘市計生協會秘書長王同高喊做“王協會”時,千萬不要奇怪。一個老計生工作者做協會工作十幾年,他對協會工作的熱愛已經融入自己的血液里。
如今,在商丘的農村,“有困難,找協會”已經不是一句口號,更是當地老百姓發自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