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使我國大城市地區普遍實現了建成區空間的大 規模擴張過程。以2004年我國大城市的相關統計數據為基礎,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分析 我國大城市空間增長動力的現狀特征。研究認為,我國大城市在普遍呈現出建成區空間快 速增長的現象背后,隱藏著多元化的內在動力機制;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人口數量和城 市道路交通建設等各種因素共同驅動了我國大城市空間擴張的現實進程;在此過程中,城市 人口數量增長具有主導性的作用,道路交通條件改善也發揮著不可忽略的影響,而經濟發展 水平的作用影響較為復雜、尚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究探討。研究建議,致力于空間緊湊型城 市建設、適當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加強城市交通需求管理來促進城市空間的健康持續發展, 應該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大城市;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道路交通;空間增長
中圖分類號 F29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 編號 1002-2104(2008)05-0074-05
當今城市化的巨大力量將會重新塑造發展中國家,而且,在全球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城市必 將得到快速的發展,其地位和作用也將日益凸顯[1]。改革開放以 來,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的城市建設逐步進入穩步增長階段,成為世 界城市化進程的重要推進器。1980年以來 ,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趨向也是流入大城市,特別是那些沿海大城市地區,其次是流向靠近 航道和交通樞紐的城市(世界銀行,2004)[2];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傳統的大 城市規模限制政策的逐步消解,我國大城市的建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0-2005 年間,我國市區非農業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城市數量由31個增加至53個,建成區總面 積由4 169 km2擴張到12 740 km2。審視現實,全球化已經成為驅動經濟增 長與發展的強勁動力,城市必將為了獲得流動性強的投資展開競爭,從而為日益增長的城市 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并且為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提供安全保障、服務以及城市基礎設施。 在此過程中,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人口數量增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各種因素, 都已經成為推動大城市空間增長的基本驅動力。
在我國大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 中,城市經濟發展、城市人口增長和道路交通建設等因素對大城市建成區空間擴張的作用影 響究竟如何?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將有助于深入地認識我國大城市地區經濟發展、人口增 長、道路交通建設和建成區空間擴張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助于探究我國大城市空間增長進程 背后的動力機制,從而為制定科學的城市空間規劃政策提供切實有效的理論指導。 國內已有研究,盡管對空間動力機制的理論探討是較為充分的[3~8];但是,在實證研究方面仍主要是以微觀層面上特定地區和城市的案例分析 考察為主[9~14],而基于統計分析方法的宏觀層面定量研究則相對薄弱,特別是 缺乏對全國范圍內大城市建成區空間增長動力的實證研究。因此,論文在收集我國大城 市地區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道路交通和空間建設等方面統計數據的基礎上,運用計量經濟 學方法,旨在對我國大城市空間增長動力進行宏觀層面的定量研究。
1 理論基礎與概念模型
在理論方面,一般認為, 影響城市建成區空間擴張的動力因素包括了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兩 大類, 其中又以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為主。W.H.Form(1954)把影響城市土地利用變化的動 力分為2大類, 一是市場驅動力, 二是權力行為力;兩種力量共同作用于城市土地利用變化 的過程與模式, 市場驅動力通過權力行為力作用于城市空間, 前者主要揭示變化的宏觀過程 , 后者重在揭示變化的微觀過程[15]。P.C.Stern(1992)等則把土地利用變化的 社會驅動力分為人口變化、貧富狀況、技術變化、經濟增長、政治和經濟結構以及觀念和價 值等方面[16]。近年來,西方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城市空間增長是3種內在動 力共同作 用所造成的結果——即人口增長、家庭收入上升和交通設施的改善(Mieszkowski and Mill s 1993):即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必定會通過空間擴張來容納更多的人口;由于收入的提 升,日益富裕的城市居民會需求更多的生活居住空間,從而引發城市空間增長;另外,修建 高速公路等措施會使城市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隨之而來的交通成本降低也會引發城 市空間持續擴張[17]。
楊東峰等:我國大城市空間增長基本動力的實證研究——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與道路交通 中國人口#8226;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5期[HT] 在上述理論回顧的基礎上,論文認為,在我國現階段的特定條件下,城市的經濟發展、人口 增長和道路建設可以說是影響城市建成區空間擴張的3個基本社會經濟因素(見圖1)。首先 ,1990年以來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的城市經濟發展和大規模的城市人口增長已 經形成一個互促互動、互為因果的循環過程:即以二、三產業增長為主導的城市經濟發展 產生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需求,進而吸引人口從鄉村向城市大規模轉移,促進城市人口數量增 長;而大量就業人口在城市集聚所形成的高效、整合的勞動力市場優勢,又會吸引大量外來 企業投資,從而促進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其次,在上述發展循環的過程中,一方面,以二 、三產業集聚為主導的城市經濟高速發展進程,必然構成對城市產業空間的內在需求;另 一方面,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以大量的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為主導的城市人口增長進程 ,必然會引發對城市生活空間的內在需求。另外,城市道路交通建設的影響一方面 為城市居民與企業間的經濟活動聯系提供了空間可達性條件,另一方面為實現城市空間 擴張進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網絡。
根據上述理論基礎,在一般化的研究假設之下,論文認為可以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城市人 口數量、道路交通條件和城市建成區規模4個要素之間構建起一個概念模型,把城市建成區 空間規模變化描述成城市經濟發展、城鄉人口增長和道路交通建設的函數關系。這個概念模 型可以具體表示為如下的函數形式:
Urban=f(Economy,Population,Transportation...)
其中,Urban:城市建成區空間規模;Economy:城市經濟發展水平;Population:城市 人口數量;Transportation:城市道路交通條件。
對于特定的大城市而言,城市建設區的空間規模可以被視為因變量,它主要是由城市經濟 發展水平、城市人口數量和城市道路交通條件這3個自變量所決定的。雖然,通常還有很多 其它因素會影響城市建成區的空間規模;但是,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和道路交通從理論分析 來看更具有代表性。
2 計量模型與數據來源
論文根據上述理論基礎和概念模型,構建了城市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和道路交通影響城市建 成區規模的計量經濟學模型,作為論文實證研究的工作基礎:
lnyj=a0+a1lnx1j+a2lnx2j+a3lnx3j+u
該模型表明城市建成區規模y取決于城市經濟發展水平x1、城市人口數量x2和城市道路 交通條件x3,u為隨機因素;參數a1反映了經濟發展對城市建成區規模影響的彈性系數 ,參數a2反映了人口數量對城市建成區規模影響的彈性系數,參數a3反映了道路交通對 城市建成區規模影響的彈性系數。
論文以2004年我國城市人口數量(包括市區非農業人口和流動人口)超過100萬以上的全部5 1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論文研究所選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 建設統計年鑒”,分別提取了我國大城市建成區面積、市區非農業人口、市區流動人口和市 區二、三產業增加值等統計數據。根據實際獲取的統計數據資料,將計量模型中各項變量具 體定義如下:
yj?城市空間規模—2004年第j個城市的建成區面積(km2);
x1j?經濟發展水平—2004年第j個城市二、三產業增加值與城市人口數量比值(萬元 /人);
x2j?城市人口數量—2004年第j個城市的市區非農業人口和流動人口數量之和(萬人 );
x3j?城市道路交通—2004年第j個城市的人均建成區道路網密度(km/萬人 )。
根據上述變量定義,對2004年51個樣本城市各項變量的基本統計數據特征進行了歸納(見表 1)。論文接下來將基于上述計量經濟模型和2004年統計數據,對各個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 展開具體分析。
3 數據分析
論文基于普通最小二乘(OL S)方法得到了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變量參數估計值和各項統計檢驗結果(見表2)。在此基礎 上,進一步展開了各變量之間關系的分析探討。
(1)一元回歸分析。模型1-3是分別用經濟發展水平、城市人口數量和道路交通條件作為單獨的自變量,對城市 空間增長進行了一元回歸分析。首先,針對模型1的分析,從經濟意義來看,參數a=0.846表 明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推動城市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約0.85個百分點; 從統計檢驗來看,R2=0.248說明城市的經濟發展對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的解釋貢獻約為25 %;t=4.032顯示了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對空間規模影響的統計顯著性是很高的;F=16.184說明 該對數線性模型從整體上具有了很高的統計顯著性。
其次,針對模型2的分析,從經濟意義來看,參數a=0.842表明城市人口數量規模每提高1個 百分點可以推動城市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約0.84個百分點;從統計檢驗來看,R2=0.543說 明城市的人口數量對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的解釋貢獻約為54%;t=7.963顯示了城市人口數量 對空間規模影響的統計顯著性是極高的;F=58.234說明該對數線性模型從整體上具有了極高 的統計顯著性。
另外,針對模型3的分析,從經濟意義來看,參數a=0.455表明城市道路交通條件每提高1個 百分點可以推動城市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約0.46個百分點;從統計檢驗來看,R2=0.172說 明城市的道路交通條件對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的解釋貢獻約為17%;t=3。192顯示了城市道 路交通對空間規模影響的統計顯著性是較高的;F=10.186說明該對數線性模型從整體上 具有了較高的統計顯著性。
(2)多元回歸分析。模型4是用經濟發展水平、城市人口數量作為共同的自變量,對城市空間增長進行了二元回 歸分析。從經濟意義來看,參數a1=0.536表明在城市人口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城市經濟發 展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推動城市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約0.54個百分點;參數a2=0.74 1表明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城市人口數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推動城市建成 區空間規模增長約0.74個百分點;從統計檢驗來看,R2=0.635說明城市的經濟發展和 人口 數量二者整體上對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的解釋貢獻約為64%;t=3.467顯示了經濟發展水平對 空間規模影響的統計顯著性是較高的,t=7.130顯示了城市人口數量對空間規模影響的統計 顯著性是非常高的;F=41.742說明該對數線性模型從整體上具有了很高的統計顯著性。
模型5是進一步用經濟發展水平、城市人口數量和道路交通條件作為共同的自變量,對城市 空間增長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從經濟意義來看,參數a1=0.135表明在城市人口數量和道 路交 通條件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推動城市建成區空間 規模增長約0.14個百分點;參數a2=0.874表明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道路交通條件均保持 不變的情況下,城市人口數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推動城市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約0.88個 百分點;參數a3=0.508表明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數量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城市道 路交通條件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推動城市建成區空間規模增長約0.508個百分點;從統計檢 驗來看,R2=0.796說明城市的經濟發展、人口數量和道路交通整體上對建成區空間規模增 長的解釋貢獻約為80%;t=1.009顯示了經濟發展水平對空間規模影響的統計顯著性一般,t= 10.719顯示了城市人口數量對空間規模影響的統計顯著性是非常高的,t=6.078顯示了城市 道路交通條件對空間規模影響的統計顯著性是很高的;F=60.979說明該對數線性模型從整體 上具有了極高的統計顯著性。
4 研究發現
(1)城市人口數量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我國大城市建成區空間擴張現象。研究發現, 在包含城市人口數量因素的模型2、模型4和模型5中,城市人口數量變量的系數a估計值均在 0.7以上,明顯高于經濟發展和道路交通的系數a估計值;表明了城市人口數量增長因素對我 國城市建成區空間擴張的影響作用是非常顯著的。而且,從統計檢驗方面來看,模型1、模 型4和模型5的t統計量均高于7.0,顯示出城市人口數量變量始終處于很高的統計顯著性水平 。因此,可以認為,與經濟發展和道路交通等其它兩個因素相比而言,城市人口數量對我國 大城市建成區空間擴張具有更為重要和顯著的影響作用。
(2)城市道路交通條件改善對我國大城市建成區空間擴張現象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研究 發現,在包含城市道路交通變量的模型3和模型5中,城市道路交通變量的系數a估計值分別 為0.455和0.508,顯示出其對城市建成區空間增長的影響作用均處于較高的水平;而且,在 模型5中,城市道路交通變量系數a的估計值(0.508)盡管低于城市道路交通變量系數a的估 計值(0.874),但卻明顯高于經濟發展系數a的估計值(0.135),表明了城市道路交通對 我國大城市空間增長的影響作用程度大致上是介于城市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而 且,從統計檢驗方面來看,模型3和模型5的t統計量均高于3.0,顯示出城市道路交通變量始 終處于較高的統計顯著性水平。所以,隨著城市道路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我國大城市建成 區空間也必然會呈現出趨于擴張的現實發展態勢。
(3)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對我國大城市建成區空間擴張現象的影響作用似乎仍不太明確。研 究發現,盡管在包含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變量的模型1和模型4中,其系數估計值a分別高達0.8 46和0.536,影響作用較為明顯;并且t統計量均在3.0以上,具有較高的統計顯著水平。但 是,在包含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變量的多元回歸模型5中,在考慮了道路交通變量之后,城市 經濟發展水平變量的系數估計值a迅速降至0.135,這意味著在特定的城市人口數量和道路交 通條件下,經濟發展水平對建成區空間增長的影響作用是非常弱的,并且t統計量為1.009, 也顯示出較低的統計顯著水平。這也許是因為,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對建成區空間增長的 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道路交通條件的變化而間接體現出來的;即隨著城市經濟發展水 平的提高,必然使得城市有更強的能力來改善自身的道路交通條件,從而通過空間可達性的 增強來影響到城市建成區空間的擴張進程。
5 結論與反思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發展,在大城市建成區空間普遍呈現 出快速增長的現象背后,隱藏著多元化的內在動力機制。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提 高、人口數量增長和道路交通條件改善等各種因素共同驅動了我國大城市空間擴張的現實進 程;在此過程中,城市人口數量具有主導性的作用,道路交通條件也發揮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而經濟發展水平的作用影響較為復雜、尚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究探討。總之,我國大 城市建成區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呈現出由城市人口數量增長所主導的一種粗放式空間擴張局 面。
盡管近些年來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大城市地區普遍 在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城市內 部道路體系和市域高速公路網絡等大量建設項目提高城市空間可達性水平、改善城市交通擁 擠狀況的同時,也在客觀上為大城市建成空間無節制的快速擴張提供了現實條件。 目前我國大城市地區在經濟活動高度集聚的同時,已經普遍地面臨著建成區快速擴張、土 地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日益惡化等諸多壓力和挑戰,從而加劇了城鄉地區在人口、資源和環 境方面的矛盾沖突。因此, 致力于空間緊湊型城市建設、適當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加強城市交通需求管理來促 進城市空間的健康持續發展,應該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編輯:于 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世界銀行.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治理、績效和可持續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 06.[World Bank.Cities in Globalization World-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Sustai nable Development[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ublication, 2006.]
[2]世界銀行.中國“十一五”規劃的政策(內部資料)[M]. 2004.[World Ban k. Report on Policy of Chinese 11thFive Year Plan[M].2004.]
[3]寧越敏.新城市化進程—90年代中國城市化動力機制和特點探討[J].地理學 報,1998,(5):470~477.[Ning Yuemin. New Process of Urbanization:Dynamics an d Features of Urbannization in China Since 1990[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1 998,(5):470~477.]
[4]張兵.城市規劃實效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Zhang Bing. UrbanPlanning Performance[M].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Publication,1998.]
[5]張庭偉.1990年代中國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及其動力機制[J].城市規劃,2001,(7 ):7~14.[Zhang Tingwei. The Urban Restructuring of Chinese Cities in 1990s A nd Its Dynamic Mechanism[J]. City Planning,2001,(7):7~14.]
[6]劉盛和.城市土地利用擴展的空間模式與動力機制[J].地理科學進展,2002,(1) :43~50.[Liu Shenghe. Spatial Pattern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Urban Land Us e Growth[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2,(1): 43~50.]
[7]石崧.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動力機制分析[J].城市規劃匯刊,2004,(1):50~52. [Shi Song.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 Spatial Form Evolvament[J]. Urban Plann ing Forum, 2004,(1):50~52.]
[8]丁成日.城市“攤大餅”式空間擴張的經濟學動力機制[J].城市規劃,2005,(4) :56~60.[Ding Chengri. Economic Mechanism For Urban Spatial Expansion[J].Cit y Planning,2005,(4):56~60.]
[9]陳彥光等.鄭州市分形結構的動力相似分析[J].經濟地理,2001,(4):389~393. [Chen Yanguang. Adynamic Similarity Analysis of Fract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o f Zhengzhou[J]. Economic Geography, 2001,(4):389~393.]
[10]陳波罛等.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動力機制[J].地理學報 ,2004,(11):1068~1 075.[Chen Bocho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 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 sinica, 2004,(11):1068~1075.]
[11]陳德寧等.廣東城市化的動力特征與發展方向探討[J].經濟地理,2004,(1):76 ~80.[Chen Dening. A Study on Dynamic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G uangdong Urbanization[J]. Economic Geography,2004,(1):76~80.]
[12]章波等.城市區域土地利用變化及驅動機制研究—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J].長江 流域資源與環境,2005,(1):28~33.[Zhang Bo. Land Use Change and Driving Mecha nism Reserch in City Region: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an Example[J].Resources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2005,(1):28~33.]
[13]王志強.江蘇省城市化發展現狀及動力研究[J].城市規劃,2005,(7):34~38. [Wang Zhiqiang.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es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J]. City Planning,2005,(7):34~38.]
[14]修春亮等.地方性中心城市空間擴張的多元動力—基于葫蘆島市的調查和分析[J]. 人文地理,2005,(2):09~12.[Xiu Chunliang. The Spatial Expansion Multi:Forceof Local Central Citie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Huludao[J]. Human Geography,2005,(2):09~12.]
[15]Form W H. The Place of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and Use.Social Forces[J]. 1954, 32: 317~323.
[16]Stern P C, Young O R, Druckman 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Understand ing the Human Dmensions[M].National Resear, 1992.
[17]Mieszkowski P, E S. Mills. The causes of metropolitan suburbaniz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3,7: 13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