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環境污染和環境信息披露日益引起世界各國重視。該文以化工行業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研究結論表明: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總數逐年增長,重污染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內容和數量逐年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好,越傾向披露環境信息;大公司更有動力披露環境信息,減少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代理成本;公司發展能力與環境信息披露負相關,上市公司的負債程度與環境信息披露負相關,但不顯著。該文對提高環境信息透明度、規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提出了相 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財務狀況;環境保護;環境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 F2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5-0112-06
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各國政府越來越多地致力于環保問題,一系列的環境法規以及信息披露要求都相繼出臺。同時,隨著社會民主化與生態文明的發展,環境信息披露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國家發展的新趨勢。而2006年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不降反升,平均每兩天發生一起突發環境事故,群眾環境投訴增加三成,中央領導對環境問題的批示比2005年增加了52%。為此,中央在“十一五”規劃中要求我國每年節能4%,減排2%,并要求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履行社會責任[1]。深圳證券交易所2006年9月25日頒布《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首次倡導上市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鼓勵公司自愿披露環境污染信息。目前為止,世界大多數國家社會和環境信息披露是自愿的。
本文以化工行業2004-2006年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
1 文獻回顧
1.1 國外環境信息披露研究
環境問題正日益受到企業重視(Clarkson[2],2004; Blacconiere[3],199 7)。美國環境信息披露屬于法定披露項目,主要采取定量形式披露,定性描述為輔。美國要求上市公司在財務會計報告考慮環境問題導致成本增加對公司財務產生的影響,對企業環境成本和負債的計量有清晰規范的指導。
日本政府對于企業披露環境信息制定了許多規范,包括1999年3月頒發的《關于環境保護成本的把握及其公布指南(中間報告)》、2000年5月發表的《建立環境會計系統(2000年報告)》、2001年2月發布的《經營者的環境責任指標(2000年度版)》和《環境指導綱要(2000年度版)》。盡管日本企業采取自愿性披露環境信息,但企業非常愿意向投資者公開自己的環境對策信息[4]。
加拿大是較早研究和實施環境會計的國家,其環境會計理論和實務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還通過出版定期或不定期刊物,及時公布環境會計和審計的研究成果,其1994年發布的“環境績效報告”還提出了披露環境績效的建議。
荷蘭環境部一直主張建立強制性環境報告制度,強制企業進行環境信息披露。1999年,荷蘭環境部發布了適用于政府部門的“環境成本與收益的確認及計量方法”報告書,對宏觀范圍的環境成本和計量進行了規范。同年,還發布了“環境指南99”研究報告,規定大型企業有編制環境報告的義務[5]。
法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資料,規定所有員工在300人以上的企業都要提供包括環境信息在內的社會資產負債表,這些披露遠遠超過美國公認會計原則要求的FSB NO.5相關負債披露要求(Darrell,2005)[6]。
歐洲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歷史悠久,近幾年來,英國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研究取得較大進展。歐盟有關環境信息公開的主要法律是1990年6月通過的《有關環境信息公開自由指令》,由所有成員國在1992年12月31日前在自己國內實施。1993年歐盟頒布并實施“環境管理和審計計劃”(EMAS),鼓勵企業評估、報告和改進它們的環境業績。
1.2 國內環境信息披露研究
唐久芳等:環境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證券市場化工行業的經驗數據中國人口#8226;資源與環境 2008年 第5期耿建新(2001)以滬市冶金、化工、煤炭、建材、造紙、釀造、制藥和紡織等強 污染行業的30個公司為研究對象,查閱1992-1999年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發現上市公司環境信 息的披露程度與當時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基本吻合[7]。
王立彥(2004)采用回報模型研究上市公司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與股票超額回報之間的關系,發現在認證公告日,股票市場會產生正的超額回報,其余時間回報不明顯。最終結論為,ISO認證能夠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但影響范圍和作用力度有限[8]。
肖淑芳(2005)對中國上市公司的調查沒有發現2002年、2003年有公司編制獨立 的環境報告披露環境信息[9]。而周一虹(2006)研究2004年年報發現,寶山鋼鐵股份公司編制了獨立的環境報告披露,僅從重污染行業來看滬市A股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披露比例為60%,披露比例明顯偏低[10]。
魏素艷等(2006)就重污染行業環境保護和環境會計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特大型和大型企業環保意識強,中型企業次之。從企業性質來看,通過ISO14001認證體系的企業中,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比其他性質的企業環保意識強;外商獨資企業對我國環境問題關注程度低[11]。
2 研究假設和變量定義
2.1 相關假設
假設1: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強,越傾向于披露環境信息。
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向市場傳達企業重視環境保護,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信號,表明企業持續經營環境風險小。上市公司的每股營業利潤越大,越有動力嚴格執行企業內部環境管理決策,減少污染排放,變廢為寶,對資源循環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污成本。
假設2:上市公司發展能力越強,越傾向于披露環境信息。
為了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企業需要持續的投資和穩定的供應商。發展能力強的公司更愿意披露環境信息,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以減少融資成本。
假設3:上市公司規模越大,更傾向于披露環境信息。
規模較大的公司易受到公眾和管制的關注。為吸引投資者,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表明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大公司更愿意披露環境信息(Chow和WongBoren, 1987)[1 2]。
假設4: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越高,更傾向于披露環境信息。
投資者和金融機構是企業財務報告的重要使用者,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有利于金融機構了解企業的環境狀況。同時,資產負債率越高,越傾向自愿披露環境信息,滿足債權人要求,上市公司越有動力披露環境信息。
假設5:經濟發達地區的上市公司,更傾向于披露環境信息。
通常認為經濟發達地區的環境保護部門對公司環境污染問題的要求更嚴格。在經濟發達地區,社會公眾對環境的關注程度高,地方政府制定了較嚴厲的環保政策。在經濟發達地方的上市公司,更傾向于披露環境信息。
2.2 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為上市公司是否披露環境信息,披露則賦值1,否則取0。凡企業披露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信息則認為該企業披露了環境信息,如是否通過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是否存在環保費用、環保罰款、環保產品,或者相關金額等。
(2)解釋變量。借鑒國內外對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本文選取了公司盈利能力、公司發展能力、資產負債率(L.L.Eng and Mak,2003)[13]作為解釋變量。
公司盈利能力。本文選擇營業利潤除以總股本,作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衡量變量,研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對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
公司發展能力。市凈率是上市公司股票市價與每股凈資產的比值。本文選擇 市凈率作為上市公司發展能力衡量指標,研究上市公司發展能力對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
公司負債程度。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中,通常用資產負債率或產權比率指標來衡量公司的負債程度。本文選擇資產負債率作為公司負債率的指標,研究公司負債程度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
(3)控制變量。本文選取公司規模、上市公司注冊地作為控制變量,研究它們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
公司規模。在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中,通常都使用上市公司期末總資產金額來衡量上市公司的規模大小,本文用主營業務收入的對數衡量公司規模。
上市公司注冊地。上市公司注冊地是一個虛擬變量,如果上市公司在經濟發達地區,取值為1,反之則取0。本文規定:西部地區為經濟不發達地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10個省(市)、自治區。本文上市公司注冊地作為用上市公司所處地點的替代變量,研究上市公司所在地對環境披露的影響。
3 樣本選擇、數據來源與模型建立
3.1 樣本選擇
依據國家環保總局對污染行業的暫定范圍,環境污染突出行業主要有石油、電力、生物制藥、水泥、鋼鐵、化工6個行業,房地產行業對環境污染也有一定影響。化工行業擁有企業數最多,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也最多,符合大樣本要求。故本文選擇化工行業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年限為2004-2006年。剔除了停牌、重組、缺失數據和異常值的公司,如*ST寶碩、S*ST鑫安、*ST丹化、*ST得亨、*ST萬杰、ST科苑、*ST北京化二等,三年共取得樣本316個。根據本文所作環境信息披露實證顯示,環境信息披露比率逐年提高,重污染企業披露環境信息比率高于非重污染企業。
3.2 數據來源及數據處理方法
上市公司環境披露沒有現成的數據或信息,筆者只能從118家公司連續三年的年報中 手工搜尋相關信息,按披露內容進行分類,并進行相關統計。本文數據來源于深市和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年報,通過新浪財經網和中國證監會網站手工獲得。相關財務數據來源于取自國泰安數據庫和專業股票實時交易系統。本研究使用的統計軟件包括Manitable15、Excel等,其中基本數據的處理使用了Excel、Word等軟件。本文使用混合橫截面數據,把不同年份的橫截面數據混合起來,用以擴大樣本,增加估計的精度,借以消除殘差項與解釋變量相關的估計量有偏的問題。
3.3 模型構建
被解釋變量為二分變量,取值1或0;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是非線性關系,一般的多元回歸方程難以達到本文的目的。本文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化工行業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本文構建的模型為:
LnP(Y-1)1-P(Y-1)=β0+β1EPSi+β2GROWTHi+β3SIZEi+β4LEVi+β5PLACE(1)
其中,P為披露環境信息的概率,i代表2004年、2005年、2006年的上市公司。表1對因變量和自變量作了定義和表述。
4 實證結
果分析
4.1 環境信息披露的基本情況
(1)環境信息披露的企業數及披露內容。表2列示了樣本企業披露的情況,披露信息包括一切與環境污染有關的信息。剔除無年報和沒有任何披露的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企業數三年分別為63家、78家、102家。
從環境信息披露的形式來看,披露環境信息不規范,107家企業公布的環境信息,沒有兩家是完全一致的,同一企業前后的披露方式也不一致。有的企業在董事會報告、相關利益者、未來展望、在建工程中披露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有環保政策、環保方針、環保建設;排污費包含在管理費用中,預提費中計提排污費,將環保治理專項撥款轉入資本公積。僅有部分企業專門列出排污費、綠化費等項目。環境信息披露不規范,不方便環境信息使用者使用。
4.2 描述性統計
表4是對樣本數據的描述統計,被解釋變量的均值為76.27%,說明我國化工行業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中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樣本披露了相關信息,披露比例較高。
4.3 多變量回歸分析
解釋變量的篩選策略為強制進入策略,即所有解釋變量強行進入回歸方程。表5列示了強制回歸模型中各個回歸系數的指標。從表5中可以看出,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對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假設1和假設3通過了顯著性驗證,表明盈利能力和公司規模對上市公司是否披露環境信息具有顯著影響。市凈率、資產負債率和上市公司注冊地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假設2、假設4和假設5未得到驗證。但整個方程的P值為0.006,表明模型在整體上是顯著的。
預測模型為:
(1)盈利能力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回歸模式表明盈利能力與環境信息披露顯著正相關(P=0.024<0.05),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EPS每增加一個單位,公司信息披露概率提高1.2187%,與預期假設相符,公司盈利能力越好,公司越傾向披露環境信息。
(2)公司規模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回歸模式表明公司規模與環境信息披露顯著正相關(P=0.039<0.05),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表明企業規模提高一個百分點,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概率提高0.3452%,與預期假設相符,即規模越大的公司更有動力披露環境信息。
(3)公司發展能力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公司發展能力與環境信息披露負相關,與原假設不符,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解釋是公司為了獲得超額利潤,不愿意披露不利于公司發展的信息,以回避對公司的不利影響。
(4)資產負債率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上市公司的負債程度與環境信息披露負相關,與原假設不符,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我國上市公司債權人與股東對其利益的保護意識不強,現實中確實存在債權人對環境會計信息毫不關心的情況,而投資者則更看重公司的投機價值,不重視投資價值。
(5)上市公司注冊地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上市公司注冊地與環境信息披露負相關,與原假設不符,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我國高污染行業的上市公司上市是政府控制,缺乏競爭機制,所處地區的保護意識不強,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區別不大,投資者對環境信息關注不夠。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1)環境信息披露逐漸引起重視。2004-2006年三年間,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總數逐年增長。重污染企業環境信息的內容逐漸豐富,數量逐年上升,尤其2006年自愿披露環境信息化工行業的公司數占總數比達到95.33%,表明環境信息披露逐漸引起重視。
(2)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公司盈利能力對環境信息披露影響最大,重污染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自愿性隨其規模的增大而同步增強,主動披露環境信息,傳遞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信息;同時,公司注重環保同時也能取得良好的業績。上市公司規模與環境信息的披露顯著正相關,規模越大的公司更有動力披露環境信息。由此,披露環境信息能樹立公司良好的社會形象,減少政治成本。公司的發展能力、資產負債率和上市公司注冊地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不顯著。
(3)環境信息披露的不足。總的來說,化工類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情況較好,但披露內容、形式不容樂觀。
披露內容定性多,定量少。環境信息披露內容多以文字敘述,定性內容多,定量內容少。沒有單獨列支環保投資,也沒有單獨列支環保收入、支出,更沒有列出環保收益。
披露形式不統一。我國環境信息披露基本上是公司自愿披露,未規范環境信息披露的格式,更沒有單獨的環境信息報告表。環保費用五花八門,名稱有排污費、綠化費、污水處理費等多種,有的在在建工程中列支,有的在預提費用中列支。因此,披露的內容和格式缺乏規范,不利于投資者利用公司環境信息披露進行決策。
5.2 政策性建議
實證結果表明,盈利能力好和大型公司受環境信息披露壓力大,增加信息披露的自愿性,但披露內容并不理想。由于我國外部投資者對環境信息的要求不高,導致部分公司有機會回避對公司不利的環境信息,僅披露利好信息。同時,缺乏具體的強制性披露規范,環境信息主要是非財務方面的。因此,為了規范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定針對重污染行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準則勢在必行。具體建議如下:
(1)盡快推出環境信息披露指引。盡快推出《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指引》,可以對上市公司自愿性環境信息披露進行有效評價,強化公司治理和企業社會責任。
(2)加強政府環保機構的監管力度。政府環保機構應明確規定企業的環境管理責任,敦促企業進行高效的與績效掛鉤的環境管理。政府環保機構與證監會聯合執法,在界定企業污染程度的基礎上對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提出明確要求。
(3)規范環境信息披露格式。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是自愿性披露,披露形式不規范,不利于連續反映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更不利于投資者查閱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中國證券會應規范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如明確在財務報表披露哪些內容,在報表附注披露哪些內容,在損益表中如何列支環境投資的收益、支出,以便于核實環境投資成本、收益。
(4)提高投資者環境意識。投資者對公司環境信息的關注和公司對環境信息的披露是息息相關的。我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體系已日趨完善,但中國證監會未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披露公司的環境業績等相關信息。因此,有必要培育投資者的環境意識,將環境因素作為投資評判的重要標準,推動環境信息的積極披露。
5.3 研究局限性
本文僅對化工行業(包括基礎化工、化肥與農用化工、化纖、特種化工、輪胎與橡膠)提取樣本,三年(2004-2006年)內共取得樣本316個,樣本數量有限。本文研究意圖在于驗證公司的財務狀況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由于國家對化工行業環保門檻要求高,該行業環境信息披露比例應高于其他行業。本文未對其他重污染行業進行實證分析,以驗證其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這將作為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時,本文未研究獲得三證認證的公司,這些公司更有動力自愿披露環境信息,這部分樣本能提供三證認證的激勵程度的經驗證據,納入樣本范圍后將能提高環境信息披露的質量。
(編輯:劉呈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王義偉,潘岳.環保總局不是孤軍奮戰——稱環境信息披露將有法可依[N].中華工商時報,2007-02-06. [Wang Yiwei. Pan Yu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 on of China is not Alone:The Disclosur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will Abide[N].Chinese Business Times, 2007-02-06.]
[2]Clarkson P M, Y Li,G D Richardson. The Mark Valuation Capital Expenditures by Pulp and Paper Companie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79(2):149~178.
[3]Blacconiere, W G, and W D Northcu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marketreactions to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 d Finance, 1997,18:357~377.
[4]焦若靜.美國、日本兩國企業對環境信息的披露[J].世界環境,2001,(3):42~44. [Jiao Ruojing. Announcement of Company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 America and Japan[J].World Environment, 2001,(3):42~44.]
[5]魏素艷.西方國家環境信息披露:實踐、特點與啟示[J].財務通訊,2005,(7).[Wei Suyan, The Information Disclose of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Practice, Characteristic and Enlightenmen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5,(7):40~43.]
[6]Darrell L Brown, Jesse F Dillard and R Scott Marshall. Strategically Informed,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fo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Fall):79~103.
[7]耿建新,焦若靜.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初探[J].世界環境,2001,(4):37~38.[Gen Jianxin,Jiao Ruojing.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Listed Companies[J].World Environment, 2001,(4):37~38.]
[8]王立彥,李偉.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審核的成本效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 8):1~6.[Wang Liyan, Li Wei. Cost-Benefit Analysis on ISO14000s Certification[J].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2004,(8):1~6.]
[9]肖淑芳,胡偉.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體系的建設[J].會計研究2005,(3):47~94.[Xiao Shufang, Hu Wei. A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of Chinese Enterprises[J].Accounting Research, 2005,(3) :47~94.]
[10]周一虹,孫小雁.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實證分析[J].南京審計學院學 報,2006,(11):22~25.[Zhou Yihong,Sun Xiaoya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s of China Listed Companies[J].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Journal, 2006,( 11):22~25.]
[11]魏素艷,肖淑芳.環境會計:相關理論與實務[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Wei Suyan, Xiao Shufang. Environment Accounting: Corre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2006.]
[12]Chow C and WongBoren A. Voluntary Financial Disclosure by Mexican Corpor ation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7, 62(3): 553~541.
[13]Eng L L,Y T Mak.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licy,2003,22:32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