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是大量閑暇業集中的空間區域,是城市居民和外來游客最重要的閑暇空間。雖然已有相關文獻涉及到城市閑暇空間的研究,但多以宏觀尺度定性的描述為主。通過構建閑暇指數、多樣性指數、優勢度指數、均勻度指數四個數理模型,對鎮江市中心13條街區1 192家業態進行實地調研與量化分析,探索一種定量方法,來研究城市不同街區微觀尺度上所具有的閑暇功能、優勢閑暇類型及其空間分異規律和不同閑暇業類型在城市街區上的空間布局規律。研究突破了以往的概念描述和集中在RBD的研究方式,將閑暇研究拓展到定量化手段和一般城市空間分異格局的探索。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和分析結果對城市閑暇空間的規劃者、管理者與政策制訂者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城市閑暇空間;空間分異;閑暇指數;多樣化指數;優勢度指數;均勻度指數
中圖分類號 F5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8)05-0090-06
城市是大量閑暇業集中的空間區域,是城市居民和外來游客重要的閑暇空間。通過城市居民和外來游客對城市閑暇空間的共同參與,如購物、旅游、特色餐飲、娛樂等活動,一方面城市居民在這種閑暇體驗的過程中,展示著其城市獨特的文化背景與文化氛圍;另一方面外地游客通過這種城市閑暇的參與,切實接觸到當地居民,真正體驗到該城市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氛圍、歷史積淀與民風民俗等。因此城市閑暇空間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JansenVerbeke描繪城市內部的環境為一個總體上是閑暇功能的,由大量各式各樣閑暇設施集中的空間區域,是一個具有獨特性質的環境。(城市)吸引物不僅是一個活動的空間,也是一種閑暇的設施[1]。在已有文獻中涉及到的有關城市閑暇空間方面的概念有游憩商業區(RBD)、旅游商業區(TBD)、中央商務區(CBD)等。
游憩商業區(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以下簡稱RBD),這一概念于1970年由Stansfield和Rickert在研究旅游區的購物問題時,為描述這類旅游地的結構和功能特性首次提出的,他認為RBD就是為滿足季節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內集中布置飯店、娛樂業、新奇物和禮品商店的街區[2]。Smith在其《游憩地理學》中提出RBD是建立在城鎮與城市里,由各類紀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館、小吃攤檔等高度集中組成的一個特定的零售商業區[3]。保繼剛認為RBD是城市中以游憩與商業服務為主的各種設施(購物、飲食、娛樂、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區域,是城市游憩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4]。吳必虎認為根據美國的情況,商業游憩區是城市內自然形成的空間,它本身不是旅游點,只是為增加目前商業區的吸引力而設計的空間[5]。俞晟、何善波提出城市RBD的空間表現形式有步行街、游憩中心、自然風景游憩區、游憩型城鎮、環城游憩帶[6]。黃震方、侯國林則認為游憩區是城市中心最吸引人的地點,是以城市商業中心區為基礎,把多種游憩活動內容融合進去,使它形成的具有宜人的環境、良好的精神風貌、融洽的人際關系的休憩、購物、游玩的場所,其主要特點是與商業設施和商業活動有著高度的產業、空間共生性[7]。
中央商務區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最初由城市空間結構的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伯吉斯于20世紀20年代提出來的,是包括百貨商店和其它商店、辦公機構、娛樂場所、公共建筑等設施,是城市最核心的部分[8]。Burten shaw等(1991)在對歐洲城市的旅游業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央旅游區CTD(Central Tourism District),表示此區集中了 城市大部分旅游者的活動[9]。Getz (1993) 在Stansfield 和 Rickert (1970)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一個旅游商務區(TBD)的概念性模型,認為其本質是CBD(中央商務區)、旅游吸引物與必需的服務之間的相互作用。但Getz認為自己的這個模型只強調了功能而沒有描述TBD的空間類型和空間結構[10]。保繼剛認為在區位選擇上,CBD通常由商業的重要性、土地價格、可進入性和經濟地租的相互作用決定,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而RBD的區位則常常決定于自然的或歷史的景點,或一個歷史區域里[4]。
1 城市閑暇業分類
閑暇業是為人們提供娛樂消費產品、服務及設施的所有政府部門和產業機構或組織,它兼具經營性和公益福利性,可以包括旅游、餐飲、食品、娛樂經營、服裝、運動器材、出版印刷、戲劇影視、工藝美術及博物館等產業或事業部門[11]。發達國家休閑產業的構成包括盈利性組織、非盈利性組織和公益事業三類部門體系[12]。李江、顏波在《中國經濟問題報告》中指出閑暇產業的重點包括休閑旅游業、休閑體育業、休閑教育業和休閑參與業。毛冬寶將休閑產業劃分為休閑主體產業(包括休閑旅游業、休閑體育業、休閑娛樂業、休閑教育業、休閑農業、休閑咨詢業)和休閑載體產業(包括休閑物品制造業、休閑設施服務業、休閑媒體廣告業、休閑交通食宿業等)[13]。員疆將游憩產品按消費特征區分為商貿休閑、娛樂休閑、康體休閑、文化休閑四種類型,并提出隨該區域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范圍不斷擴大,該區域內各類產品有按商貿休閑→娛樂休閑→康體休閑→文化休閑依序出現的演進特征[14]。侯國林等將城市商業游憩產品體系劃分為觀光類、購物類、康體健身類、娛樂休閑類、兒童少年活動類、餐飲類、文化資訊類、科普類、工藝類共9類[15]。
本文從供給的角度,按照閑暇活動的性質可以將城市閑暇業分為以下六大類(見表1):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強調一般城市閑暇業態的分布,而不局限于RBD,提出城市閑暇商業區(Leisure Business District)是城市中以商貿、旅游、餐飲、娛樂、康體、文化等閑暇業相對集聚而形成的特定區域,一般擁有良好的環境和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是當地居民與外地游客共同進行閑暇游憩的場所空間。
2 研究方法
Pearce(2001)認為到目前為止的城市旅游主要局限于對單一空間尺度的分析,通常是將一個城市的旅游作為一個整體,但對于微觀尺度的分析卻很少[16],旅游空間結構的地理研究一直忽略了在特定地方尺度上的過程和現象(Pearce,1999)[17];過多的是地方案例研究,主要是關注需求的類型、發展的過程和不同的影響,而不是旅游在空間上是以怎樣的方式來組織的(Pearce,1999)[17]。基于以往的文獻中都是以定性的概念描述為主,缺少具體的定量研究手段。城市閑暇空間的研究以宏觀尺度、定性的概念描述為主,對城市內部閑暇空間的微觀尺度、微觀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少。本文通過構建四種指數模型,探索一種定量研究方法,從微觀尺度來分析城市不同街區閑暇業的類型與空間分異規律和不同閑暇業類型在城市街區上的空間布局規律。
2.1 閑暇指數(Leisure Index,以L表示)
閑暇指數是反映街區總體閑暇業所占比例的多少,用于說明街區閑暇功能的指標。
L=∑ni=1Nij/Nj(1)
式中Nij為調查業態中j街區第i類閑暇業的具體數目,Nj為j街區所有調查的業態總數,n為六類閑暇業總數。閑暇指數L越高,說明街區的閑暇業的數量越多,閑暇功能越突出;當L=1時為最大值,意味著該街區為完全的旅游閑暇社區。
2.2 多樣性指數(Diversity Index,以H表示)
多樣性指數是反映閑暇街區中所擁有的閑暇業種類的多少及其所占比例變化的指標。本研究采用Shannon-weaver多樣性指數,其計算公式是:
H=-∑ni=1Nij/Nj×Ln(Nij/Nj)(2)
多樣性指數H越大,說明街區擁有的閑暇業類型越豐富,閑暇功能相對越完善;相反,H值越小,說明街區擁有的閑暇業類型越單一,閑暇功能越相對集中于某一類型,形成特色閑暇街區。在Jansen-Verbeke和Ashworth的研究中主張旅游發展依賴于集中而不是分散,功能上聯合而不是分離,多功能而不是單一功能的環境[18]。目前大城市中心街區的閑暇功能有越來越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2.3 優勢度指數(Dominance Index,以D表示)
優勢度指數是反映街區構成中一種或幾種閑暇業類型占主導支配程度的指標,借鑒區位商專業化程度的計算方法,公式是:
D=Nij/∑ni=1Nij×∑ni=1∑mj=1Nij/∑mj=1Nij
(3)
式中m為12條街區。當優勢度指數D>1,說明j街區在i種閑暇資源具有相對主導優勢。優勢度指數可以清晰反映特定街區在哪些閑暇業類型上占據優勢,是反映街區占主導地位的閑暇業類型。
2.4 均勻度指數(Evenness Index,以E表示)
均勻度指數是反映不同閑暇業在空間分布上均勻程度的指標,是用來描述不同閑暇業在城市街區上的空間布局規律。其計算公式為:
均勻度指數E是專門描述具體閑暇業空間分布規律的指標,E值越大,說明該閑 暇業類型的空間分布越具有普遍性,其布局受空間的制約小,空間布局比較均勻,在各街區都有分布;E值越小,則說明該閑暇業的空間布局制約性強,分布相對不普遍,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街區。
3 城市閑暇業態的空間分異研究
3.1 樣本選擇與實地調查
Pearce(1999)提出對游客參與的多用途的空間進行管理非常重要,并應特別重視街區等微觀的細節,以使游客的體驗得到滿足,同時對游客與其他使用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也應該予以重視,因為這些空間同時也是城市居民每天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17]。Judd(1995)強調組成一個游客空間的要素具有集中的特性,在研究美國城市旅游時,他主張“集聚經濟應用于旅游街區,不僅是因為集中可以減低成本,或增加商業交易效率,而且因為服務和商業的集中對空間最大可能成為吸引消費者的游客空間是必要的”[19]。
鎮江是一個典型的、正在發展中的中等城市,大市口既是其最重要的中心商業區,同時也是其主要閑暇中心。中心閑暇商業區往往與城市中央商務區相結合,知名度高,對城市居民與外地游客吸引力大,一般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共同使用,其閑暇資源結構更趨于完善,空間集中密度更大,閑暇業的發展水平更高,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與良好的環境,是一個城市的核心區域和最集中展示其城市魅力的區域。對鎮江大市口中心閑暇商業區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普遍意義上的城市閑暇業態空間布局的一般規律。調查組于2005年7月15~21日對鎮江市中心大市口13條街區進行了詳細的沿街業態調查,涉及1 192家沿街店面,著重對閑暇業態的空間布局進行分析研究。其中由于萬古路大部分正處于基本建設中,調查的業態不完整,所以不對其數據進行處理計算。
3.2 研究結果與分析
圖1反映出商貿閑暇不僅構成了城市街區閑暇的主體,而且也構成了整體業態的 主體,大約占城市街區所有調查業態的20%~60%,并具有集中布局的特點,往往占據城市中心的區位,尤其是城市中心和主干道,如在中山東路、解放路等,商貿閑暇占所有業態的比重高達60%左右。購物是對游客最具有說服力的閑暇活動之一,并被學者看作是度假者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心理和社會追求,有關研究揭示購物花費占度假者總花費將近1/3[20]。如在游客對新西蘭旅游地奧克蘭的旅游印象中,為首的旅游吸引設施和活動就是購物,占84.7%[7]。實際上,購物不僅是旅游的重要活動之一,同時也是閑暇的重要方式之一。
據江蘇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對南京市青年的業余時間主要活動調查中也發現,逛商店在南京市青年的戶外活動中占首位,達21.48%[21]。商貿閑暇業已經成為城市吸引當地居民和周圍郊縣、外地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到周末,城市居民與周圍郊縣居民或攜家帶口、或與親朋好友一道進城購物,購物已經使城市成為最重要的閑暇目的地。
其次是餐飲閑暇,約占街區整個調查業態的1/10~1/5,在有些專門的飲食一條街 ,所占比重更高一些,如鎮江市的剪子巷和雙井巷,比重接近一半。調查也發現一般餐飲閑暇相對集中布局在最接近中心街區的次干道上。
娛樂、康體、旅游、文化閑暇業在鎮江中心閑暇商業區內集中布局的趨勢不明顯,這與鎮江城市發展水平有關。根據Snepenger (1998)的零售空間生命周期理論,隨著城市經濟與閑暇旅游的發展和人們閑暇娛樂需求的改變,文化、康體、娛樂設施的比重將不斷提高[22]。國外一些步行街,如德國Mariemplatz市政廳,英國Covent Garden步行街,都將購物與娛樂、觀光結合起來,其純粹的商業功能通常只占20%以下,主要為多種多樣的休閑娛樂功能[14]。調研發現娛樂和康體閑暇設施的布局特點:一是在靠近市中心的次干道呈相對集中布局,如圖1中的演軍巷、剪子巷和南門大街;二是布局在主干道的高層或地下,這與城市中心較高的經濟地租有關。觀光旅游閑暇相對要求有獨特的景點資源,調研中發現在高效集約的市中心主要以商貿閑暇業、金融業為主,專門的旅游吸引物較少;而文化閑暇的消費群體相對有限,目前鎮江市文化閑暇業的數量較少且布局分散,相對集中在健康路和運河路。
從圖2可以看出閑暇構成中心商業區業態的主體,除正東路閑暇指數最低,僅0.54外,一般都在80%左右。正東路閑暇指數低的原因是其為鎮江市政府和其它政府辦公用地最集中布局的街區,使得其各種閑暇業態的比重偏低。閑暇指數的變化相對平緩,說明各街區閑暇業態的比重都比較高,反映閑暇是城市中心商業街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KG)]多樣化指數線相對比較曲折,說明不同街區所擁有的閑暇業類型區別較大。擁有閑暇業類型比較多的分別是雙井路、演軍巷、健康路、正東路、剪子巷和運河路,其中雙井路、演軍巷、剪子巷是最靠近市中心的閑暇街區,除各種閑暇業的類型比較齊全外,雙井路、剪子巷的餐飲與演軍巷的康體閑暇業態更為突出;健康路是電子產品和體育健身用品專營一條街,閑暇指數與多樣化指數都高,各種閑暇業基本都有分布,是鎮江市閑暇綜合發展水平較高的街區;運河路為鎮江市主要的市民閑暇街區,沿運河的河濱公園是一個年游客接待量百萬人以上的大型開放式旅游景點,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閑暇游憩地。
表2反映不同街區擁有的優勢閑暇業態,此指數模型可以用來確定各街區的基本閑暇功能。如中山東路以商貿、娛樂和文化閑暇占優勢;演軍巷的優勢是康體、娛樂和 文化閑暇業,尤其是康體閑暇業在各街區是分布最為集中 的;運河路觀光旅游與文化閑暇是12條街區中最突出的。
從圖3可以得出結論:六種類型中商貿閑暇業的均勻度指數最高,空間分布最為普遍,在各街區都有布局;其次餐飲閑暇業也是在各街區中分布最為普遍的;接下來是康體、娛樂和文化閑暇業,數量相對不多,空間布局也不像商貿和餐飲閑暇那樣普遍;觀光旅游業的均勻度最低,說明旅游觀光在空間布局上是資源指向的,仍然要依賴于特定的吸引物,既包括人造吸引物,如文化或歷史背景,或現代娛樂公園,也包括因自然資源而聞名的吸引物,如海灘、湖泊、森林、山體以及通常的景色[23],即“傳統意義上的具體化的資源依然是旅游開發和旅游活動的基本載體”[24],由此造成觀光旅游具有空間布局上的不均勻性。
4 結 論
按照閑暇活動的性質,本文將城市閑暇業態分為商貿、觀光、旅游、餐飲、娛樂、康體、文化六大類。強調一般城市閑暇業態的分布,而不局限于RBD,提出城市閑暇商業區(LBD)是城市中以商貿、旅游、餐飲、娛樂、康體、文化等閑暇業相對集聚而形成的特定區域,一般擁有良好的環境,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是當地居民與外地游客共同進行閑暇游憩的場所空間。
基于以往對城市閑暇空間的研究多以定性的描述為主,缺少具體的定量研究手段, 本文構建了閑暇指數、多樣化指數、優勢度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四種數理模型,研究城市不同街區微觀尺度上所具有的閑暇功能、優勢閑暇類型及空間分異規律和不同閑暇業類型在城市街區上的空間布局規律。研究發現:① 閑暇構成城市中心街區業態的主體,一般占到80%左右,閑暇指數反映了閑暇已經成為城市空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其中商貿閑暇不僅構成了城市街區閑暇業的主體,而且也構成了整體業態的主體,并具有集中布局的特點;其次是餐飲閑暇,相對集中布局在最接近中心街區的次干道上;娛樂、康體、旅游、文化閑暇業在目前鎮江中心閑暇商業區內集中布局的趨勢不明顯,這與城市發展水平有關。② 多樣化指數表明不同街區擁有的閑暇業類型區別較大,而優勢度指數進一步反映出不同街區所擁有的優勢閑暇業,由此可以確定各街區的基本閑暇功能。③ 六種類型中商貿閑暇業的均勻度指數最高,空間分布最為普遍,在各街區都有布局;其次是餐飲閑暇業;觀光旅游業的均勻度指數最低,說明觀光旅游在空間上仍然要依賴于特定的旅游吸引物,具有空間布局的不均勻性。
研究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概念描述和集中在RBD的研究方式,將閑暇研究拓展到定量化手段和一般的城市空間。定量化分析結果較好地反映了城市街區的閑暇業態空間分異規律和閑暇業類型在城市街區的空間布局規律,對城市閑暇空間的規劃者、管理者與政策制訂者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致謝: 陳友軍、孫青、王艷、王童、曹靖同學利用暑期,與筆者一起頂著炎炎烈日,為本研究做街區業態調查工作,在此深表感謝!
(編輯:于 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JansenVerbeke M. Innercity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ts andPromoter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13): 79~100.
[2]Stansfield C A, Rickert J E.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70, 2(4): 213~225.
[3]Smith S L J著. 吳必虎譯. 保繼剛校. 游憩地理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Smith S L J. Translated by Wu Bihu. Recreation Geography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2.]
[4]保繼剛,古詩韻. 廣州城市游憩商業區(RBD)的形成與發展[J].人文地理, 2002,17(5):1~6. [Bao Jigang, Gu Shiyu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in Guangzhou City [J]. Human Geography, 2002, 17(5):1~6.]
[5]吳必虎. 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 2001. [Wu Bihu. Principles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M]. Beijing: China Travel Tourism press, 2001.]
[6]俞晟,何善波. 城市游憩商業區(RBD)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2003,18(4):11~15. [Yu Sheng, He Shanbo. The Research of Urban RBD Distribution [J]. Human Geography, 2003, 18(4):11~15.]
[7]楚義芳. CBD與城市發展[J].城市規劃, 1992,16(3):3~8. [Chu Yifang. CBD and urban development [J]. City Planning Review, 1992, 16(3):3~8.]
[8]保繼剛,古詩韻. 城市RBD初步研究[J].規劃師, 1998,14(4):59~64. [Bao Ji gang, Gu Shiyun. Tentative Research on RBD of city [J]. Planners, 1998, 14(4):59~64.]
[9]Getz, D. Planning for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3, 16(3): 175~187.
[10]張捷,王淼,任黎秀等. 試論城市閑暇業及其持續發展[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171~178. [Zhang Jie, Wang Miao, Ren Lixiu, et al. TentativeDdiscuss of Urban Leisure Industry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1998,(2):171~178.]
[11]許峰. 旅游城市休閑服務業協調發展研究[J].旅游學刊,2001,16(5):70~74. [Xu Feng.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J]. Tourism Tribune, 2001, 16(5):70~74.]
[12]毛冬寶. 論我國休閑產業的發展及其文化建設.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D].2001:12. [Mao Dongbao.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Leisure Industry and Its Culture Construction [D]. Dissertation for Master's Degree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01:12.]
[13]員疆. 城市游憩產業系統分析[J].人文地理, 1998,(13):84. [Yuan Jiang. Analysis on Urban Recreation Industry System [J]. Human Geography, 1998,(13):84.]
[14]侯國林,黃震方. 城市商業游憩區旅游開發的原則與產品體系[J].城市問題, 2001: 18~27. [Hou Guolin, Huang Zhenfang. Principles and Product System of the Urban Business Recreation District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J]. Urban Problems. 2001: 18~27.]
[15]JansenVerbeke M, Ashworth G. Environmental Integration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17(4):618~622.
[16]Pearce D 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926~946.
[17]Pearce D G. Tourism in Paris Studies at the Microscal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1): 77~97.
[18]Judd D R. Promoting Tourism in US Cities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5, 16: 175~187.
[19]Snepenger D. Tourists and Residents Use of a Shopping Spac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3): 567~580.
[20]黃震方,侯國林.大城市商業游憩區形成機制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 2001, 17(4): 44~47. [Huang Zhenfang, Hou Guolin. Primarily Research on Form Mechanism of urban Business Recreation District [J]. 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 2001, 17(4): 44~47.]
[21]宋林飛.江蘇社會發展50年[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Song Linfei. Soial Development for 50 Years in Jiangsu[M]. Nanjing: Jiangsu People Press, 1999.]
[22]Snepenger D, Reiman S, Johnson J, et al. Is Downtown Mainly for Tourists? [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 36(4):5~12.
[23]Huybers T, Bennett J. Interfirm Cooperation at NatureBased Tourism Destinations [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2003, 32: 571~587.
[24]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2~42.(轉引自保繼剛,劉雪梅.廣東城市海外旅游發展動力因子量化分析[J].旅游學刊,2002,17(1):44~48.) [Xu Jianhua. Mathematics Approaches of Modern Geograph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6,22~42. (Bao Jigang, Liu Xuemei. An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actors of Urban Inbound Tourism in Guangdong[J]. Tourism Tribune, 2002,17(1):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