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2 年11月,中國與東盟達成了在10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議。本文以理論分析的手段,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雙邊貿易的動態經濟效應進行系統性的分析。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動態經濟效應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和世界市場的整合,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為了能夠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和市場利益,紛紛組織或者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也順應區域化的發展潮流,于2002年11月4日與東盟10國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并計劃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使得資源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了有效配置,同時也給雙方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效應。本文就雙邊貿易的動態經濟效應進行深入分析, 以期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起到一定啟示作用。
一、競爭促進效應
Devarajan Rodrik (1991)認為,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貿易自由化不但會帶來基于比較優勢的資源配置效應,還會有各種競爭促進效應,競爭促進效應的存在使得貿易自由化的福利影響大大增加了。大市場理論也認為,共同市場可以把那些被保護主義分割的小市場統一起來,結成為大市場,通過大市場內的激烈競爭,實現大批量生產的利益。并且大市場的建立會導致機器設備的充分利用、專業化、最新技術的應用和競爭的恢復,所有這些因素都會使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下降,再加上取消關稅所引起的價格下降,這必將導致購買力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的增長又導致價格的下降、工資的提高和購買力的增加。
在中國國內,盡管一些產品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大,但卻廣泛存在著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產品在這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消失,價格居高不下,市場陷入高利潤率、高價格、低資本周轉率、小規模生產的惡性循環中。中國加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后,可以把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國內市場整合成為一個大市場,從而以共同市場的模式打破市場狹小、廠商寡頭或多頭壟斷的局面,使得區域內一些行業的競爭加劇,使這些產品價格明顯下降,迫使生產廠商轉向大規模的生產。生產的逐步擴大又會使消費者實際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者福利增加,從而帶來了正的經濟效應,出現大市場——競爭激烈——大生產——大量消費的良性循環。因此,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會帶來為正的競爭促進效應。
二、規模經濟效應
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能夠將本國與其他成員國的市場結合成為統一的區域市場,而更大的區域市場會增加在經濟范圍內或產業范圍內實現規模經濟的機會。市場的擴大不僅可以使生產廠商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實現靜態規模經濟,而且能夠帶來累計產量的增加,實現動態規模經濟效應。中國與東盟結成自由貿易區后,可以把原來分散的小市場結成統一的大市場,使企業擺脫市場規模的限制,獲得穩定的市場,據以實現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實現過程如下:

圖中,Da和Dc分別代表東盟和中國對某種產品的需求曲線,Da+c為兩個市場的總需求曲線。假定東盟和中國該產品的平均成本曲線分別為ACa和ACc。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前,兩個市場分別實施PwPa和PwPc的進口稅,國內生產點分別為M, N。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后,中國由于低價格優勢占領了整個自由貿易區市場,產出擴大,引起平均成本下降,生產就在一個較低的價格Pfta下進行。由此東盟的福利收益就為消費者剩余的增加,即為生產效應A和消費效應B兩部分,而中國福利收益則包括C, D, E三部分,其中 C+D 是消費者剩余的增加,由于規模經濟使成本下降,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更多的產品,E是生產廠商從規模經濟中得到的收益。可見,中國這種福利水平的提高與傳統的貿易創造效應不同,它并不是來源于向更低成本供給國生產的轉移,而是來源于由于規模生產而使生產成本的降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規模經濟的效應表現為成本的降低。特別是對東盟這種市場較小的經濟體,可以通過與擁有龐大市場的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來擴大市場,增加出口,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最終形成完全專業化的生產,使得規模經濟效應更加明顯。
所以,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后,由于規模經濟的擴張,生產和技術效率的提高導致了產量提高、價格下降以及市場擴大,從而引起一國規模報酬遞增行業的國際擴張。又由于成本的降低,消費者可以在更低的價格水平上購買到該種商品,同時還可以通過伙伴國之間的貿易,享受到由于產品多樣化所帶來的福利效應。
三、投資刺激效應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擴大了雙邊貿易的市場規模,還改善了投資環境。2006年,東盟國家來華實際投資總額為419億美元,其中新加坡來華實際投資額達300億美元,占東盟國家當年來華投資的71.6%。截至2007年底,東盟國家來華投資累計達450億美元,同比增長50%。在東盟來華投資增長的同時,中國政府對國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也正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的投資額從1991年底的1.5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底的15億美元。
可見,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投資刺激效應方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消除雙方的投資障礙,實現投資自由化由此所形成的區域市場會對生產廠商產生巨大的吸引,他們將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資,以滿足區域市場的需求。另外,相互提供的投資優惠政策將促進雙方投資量的增加,進而完善投資結構。
同時,自由貿易區建立后,還能夠有效地規避區域內各個國家以及生產廠商為爭奪投資所進行的無序競爭。區域市場范圍的擴大與區域市場的協調也會使區域內的投資環境更為優越,可以有效地避免區域內資金外流。因此,在自由貿易區內,中國出于目前的投資優勢會吸引大量來自東盟國家的投資;而經濟的迅速增長也會使中國成為一個重要的資本出口國,大幅增加對東盟的投資額,從而使得中國和東盟國家獲得較大的投資刺激效益。
四、增加貿易額效應
自1990 年以來,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以年均約20%的速度遞增。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2025億美元)較加入WTO 之初的 2001 年(376.83億美元)增加了4.4倍,進口額增加4.2倍、出口額增加4.5倍;進出口總額較上一年(2006年)增長25.9%。同時,2007年中國對東盟的雙邊貿易中中方仍然持續逆差,但較上一年略有減少。至2007年底,東盟由連續多年成為的中國第5大貿易伙伴上升為第4大貿易伙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國也成為東盟的第4大貿易伙伴。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擴大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增加貿易額的效應。自由貿易區能夠促進雙邊貿易產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將資本和勞動力從邊際生產力低的地區流向邊際生產力高的地區,生產要素配置將更加合理,要素利用率也得以提高,從而增加產品生產產量。生產廠商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并實現規模經濟,更激烈的競爭環境將使生產廠商致力于更多的創新活動,從而促進區域內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的加速增長。
五、結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保持著穩定的增長,這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提供了現實的物質基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雙方帶來一系列正的動態經濟效應,競爭的加劇使得生產廠商擴大生產規模,帶來一定的規模經濟。而中國和東盟國家雙方投資額的增長都會對雙方經濟、貿易的發展帶來較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使得各成員國獲得比一國時更大的經濟利益。
參考文獻:
[1]保羅·R·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彼得·羅布森.國際一體化經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3]宮占奎,孟夏,劉晨陽.中國與東盟經濟一體化:模式比較與政策選擇.北京: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2003.
[4]許寧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京:紅旗出版社,2003.
[5]胡均民.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趨勢與效應分析.戰略與改革,2005(3).
[6]楊玉花.東盟國家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及其效應.東南亞縱橫,2005(10).
[7]Scitovsky,T. Economic Theory and Western European Integra tion ,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P32.
[8]史智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的實證研究.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