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土地流轉也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地流轉能否有序、規范進行,直接關系到“三農”問題的解決。本文介紹了有關土地流轉方面的主要理論及學術討論情況。
關鍵詞:土地流轉 新農村建設
隨著對“三農”問題的深入研究,農村土地流轉也越來越引起理論界的高度重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土地承包制度的實施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戶之間開始了自發地進行土地流轉,到現在已經初具規模。很多學者都對這方面進行了研究,理論界涌現出大量關于土地流轉的研究文獻。
一、農村土地流轉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諸多的農村改革任務中,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關系到整個改革的成敗,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李明宇2006)。他認為加快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會在很多方面促進農村的發展。但是當前農地流轉也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必須從以下方面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建立土地流轉的法律保障體系;加強內引外聯,提高農業科技素質;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推動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村土地流轉中介服務機構。
黃海平、黃寶蓮(2006)也指出了目前我國農地使用權流轉中存在的問題,他們都認為目前農村的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操作隨意,而且政府“角色”失位,農地使用權管理滯后。為大力促進我國新農村建設,必須完善農地使用權流轉制度(黃海平、黃寶蓮2006)。
梁亞榮、劉安然(2006)研究了新農村建設與農地制度改革,認為這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新農村建設推動了農地制度改革,而農地制度改革特別是規范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會大大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二、農村土地流轉的經濟學分析
孫少巖(2007)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分析土地流轉。為促進土地流轉,他建議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土地承包權只有成為物權,才能表現為一種具有交換價值的獨立資產;第二,土地承包權作為物權的改革應當與社區的成員權聯系;第三,流轉土地的投資收益率提高是吸引更多的農戶參與土地流轉的關鍵;第四,政府或集體的介入,必須注意合理的邊界。第五,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盡快建立土地交易制度。
李曉明、茆志英(2006)認為制度是繼天賦要素、技術、偏好后經濟理論的第四大柱石,他們推崇用新制度經濟學來解決我國的土地問題,主要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交易費用進行分析:我國土地承包制度的供給與農民所期望的制度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即制度出現了嚴重的非均衡狀態。制度供給不足就要進行制度的調整、變遷和創新,進行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易。這種調整必須達到兩方面的目標:既能夠實現農民的經濟收益預期,又能實現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安全目標。
三、農村土地流轉的阻礙因素
(一)現行土地流轉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實際操作中的不規范性(張秉福2006)
相關部門還沒有出臺有關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和明確具體的政策,也沒有制定完善的相關制度。這樣土地流轉的主體就會不明確,出現地方政府強行干預的現象。
(二)農地流轉市場供需失衡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日益規模化,農村拋荒現象越來越嚴重,而需要土地的人卻苦于無地可租,造成市場供需的不平衡。覃美英、程啟智(2007)專門對農地使用權流轉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進行了研究,認為農業的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以及農業的經營收入呈下降趨勢,這兩方面導致了農業使用權流轉市場的需求不足。
(三)交易成本過高會打擊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農戶對于土地政策變化及土地承包經營期不確定的預期會使得他們的行為具有短期性。交易成本高,收益不確定,作為理性經濟人,他們往往選擇放棄土地流轉。這同樣導致農田拋荒現象逐年加重,再加之農業比較利益持續低迷,農民對農地轉移的熱情就不會很高(蔣滿元2007)。
(四)我國農地轉移不具備規模經營的條件
“農地普占”的原則致使農村土地零碎化程度較高,土地規模小難以流轉,又因為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要想實現規模經營必須支付較高的交易成本;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強于生產功能(許月明2006),目前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功能很不健全,土地仍然是農民的主要保障,農民在沒有一個穩定的非農就業崗位之前不會放棄土地的承包權。鑒于以上原因,規模效應難以形成。
四、農村土地流轉的主體
農民是農村土地流轉的主體,從農民階層以及保障農民利益方面分析土地流轉的文獻比較多。
從表面上看,農村土地問題只是個經濟問題,實際上這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也是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朱光2007)。他提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土地流轉關系。認為構建農村和諧土地流轉關系重在制度建設,必須堅持幾個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和堅持土地流轉以農民為主的原則。尊重農民的意愿,聽取農民的意見,維護農民的權益,保障農民的生活,這才真正是“以人為本”、“以農為本”。
陳成文(2006)分析了農村社會各階層對土地流轉的影響,對土地依賴程度低的階層其土地流轉的速度快,流轉規模也大。農村各階層構成特征、對土地價值的認知和土地流轉的動機是影響土地流轉速度和規模的主要原因。
趙陽、王賓、王明昊2006年6月對安徽省鳳陽和肥東兩個縣進行了一次農戶問卷調查。調查表明,農村土地流轉的范圍還比較窄,而且基本是無償的,也沒有任何法律手續,勞動力因素仍然是導致土地流轉的最主要原因。要真正賦予農民長期穩定的承包經營權,各級政府組織不要人為干涉農民的自主權、侵害農民的土地權益。
五、農村土地流轉的動力
陳永志、黃麗萍(2007)對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動力、條件及路徑選擇進行了研究,指出相對價格變動是農地使用權流轉的源泉,對潛在利潤追求是農地使用權流轉的驅動因素。
邵書慧(2005)分析了影響土地流轉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他認為內在動力有5條:非農就業率,每畝農業純收入,人均承包土地面積,政府干預,農民受教育水平。外部動力也有5條:WTO促進農地的流轉,農業新技術應用需要農地流轉,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使農地流轉,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需要農地流轉。
張文信(2005)以河南省為例探討了土地流轉的動力機制,簡單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理論宣傳、政策保障和技術支持。這三者相輔相成,只有做到這三點,才能做到土地流轉的合理高效。
六、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利益的保障
甘庭宇(2006)從農民利益保障入手分析了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問題,明確提出應確立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主體地位。土地流轉中農民權益受損的問題已經不容忽視,除上述觀點外,甘庭宇還提出要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轉費,農地的流轉費必須以農地價格為基礎,而不能以每畝土地種糧食的收益作為參照;選擇合理的流轉對象和確定合理的流轉期限。
韓俊(2005)指出,從全國來講,流轉的土地還占不到10%,土地流轉中政府不要瞎著急,這是農民的事,絕對不要代替農民,一定要尊重農民的意愿。社會保障是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公共品,農民應該有權利向城鎮居民一樣平等的享受社會保障,如果認為農民享受了社會保障,就必須放棄對土地的權利,讓農民拿土地換社保,這對農民顯然是不公平的。
七、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分析
現行土地法律制度存在缺陷,怎樣完善有關土地制度的法律法規,使之更好的為我國的土地流轉服務?
高漢(2006)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進行了法律分析。指出了《物權法(草案)》公布之前有關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制度缺陷以及《物權法(草案)》本身的缺陷,對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出了立法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取消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限制性規定。
曾新明、侯澤福(2006)從法律方面對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進行了研究。正確認識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途徑、原則和程序,有助于完善集體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的法律機制,實現土地資源的最佳配置。因為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不明確,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無法得到保護,所以應修改《土地管理法》及相應的法律法規,解決集體土地所有權的錯位、缺位或虛位問題。集體土地使用權人的土地權利得不到保障,經濟受損嚴重,故立法應嚴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圍。對進行文化、國防建設及興辦社會公共事業的,可以由國家進行土地征用、而對于進行經濟活動的,則不宜納入公共利益的范疇。
八、簡要述評
最近幾年,有關土地流轉的文獻很多,如上所述,這些文獻從各個方面對農村土地流轉這一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但總體來說,土地流轉中有關公平與效率問題的研究文獻較少,而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研究課題組對農地使用權流轉的公平與效率問題進行了研究,對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的幾種重要土地流轉方式從公平與效率上進行了比較與分析。筆者認為理論界應該加強農村土地流轉在公平與效率方面的研究,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必須在公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明宇.論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J].安徽農業科學,2006(10).
[2]黃海平,黃寶蓮.大力完善農地使用權流轉制度促進我國新農村改革[J].農業經濟,2006(6).
[3]梁亞榮,劉安然.新農村建設與農地使用制度改革[J].中國農史,2006(3).
[4]孫少巖.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分析土地流轉[J].稅務與經濟,2007(1).
[5]李曉明,茆志英.中國農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新制度經濟學思考[J].鄉鎮經濟,2006(1).
[6]張秉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問題與對策[J].經紀人學報,2006(3).
[7]覃美英,程啟智.農地使用權流轉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成因研究[J].理論導刊,2007(3).
[8]蔣滿元.農村土地流轉的障礙因素及其解決途徑探析[J].農村經濟,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