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草原破壞和退化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其原因是人類活動違背自然規律導致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和“生態移民”政策作為治理草原退化的主要措施在各國已被推廣多年,但尚未得到顯著的成效。幾千年歷史的古老的游牧文明將會如何發展?能否找到保護草原的同時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方法?本文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對不同制度背景下的牧戶經營收入進行比較分析,以求得雙贏方法。
關鍵詞:牧場經營 牧戶經營收入 恩格爾系數
一、兩地的政策實施特征
蒙古國和內蒙古自治區在地理狀況、植被類型、氣候以及民族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著相近或相似的特點。然而兩地多年來執行的制度不同,蒙古國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實施了牲畜私有化,但草原并沒有分給牧民個人,仍在草原集體所有條件下繼續游牧生活。內蒙古自治區從1983年開始牲畜承包給個人,之后又把草場承包到戶,實行著草場的所有權歸集體,使用權歸牧戶的“雙權”一制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可以說,內蒙古的牧區已基本上放棄游牧的生產方式,走上定居或半定居的道路。
二、方法
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東烏珠穆沁旗烏里雅斯泰鎮額爾敦烏拉嘎查(以下簡稱額爾敦烏拉)、東蘇尼特旗塞罕高壁蘇木巴音圖古日格嘎查(巴音圖古日格)以及蒙古國的蘇和巴特省額爾德尼查干蘇木尼格都格日嘎查(尼格都格日)和東戈壁省額爾德尼蘇木都日布勒吉嘎查(都日布勒吉)為調查對象,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從每個嘎查抽取30個牧戶共120戶,對牧戶收入支出明細進行分析,試圖在不同制度條件下得出有利于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方法。
三、結果與分析
(一)收支結構分析
在不同制度條件下如何在保護草原的同時提高牧民收入,需要對牧戶收支情況進行剖析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比較蒙古國與內蒙古兩地區的收入與支出情況,可以獲得調整牧戶收支結構和提高收入的方法。

表1所示,首先,從所調研120牧戶的收入來源看,4個地區均屬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從分析得出,蒙古國的牧戶與內蒙古牧戶的收入結構基本相似,牧業收入均為80%以上,而非牧業收入所占比例很小,牧業收入來源主要是賣牲畜和皮毛等。內蒙古牧戶中賣綿山羊的比重最大,占總收入的64.38%,其次是山羊絨的收入,占總收入的11.76%。蒙古國牧戶由于牲畜出欄數量少,而賣山羊絨的收入最多,占總收入的25.83%;其次是賣綿羊的收入,占總收入的21.04%;賣馬和牛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13.09%和15.66%。除此之外蒙古國有老人和孩子的政府補貼,占總收入的5.29%。
其次,從4個地區的支出結構看,內蒙古兩個嘎查的平均生產性支出較高,分別為53.52%和61.75%。主要原因是內蒙古采取定居的生產方式,需要外購大量的干草和飼料等,購買飼草料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為29.51%,占生產型支出的比重為51.17%。定居所必備的棚圈、草場的圍欄等也需要很大的成本。另外近幾年連續的干旱,更加大了牧民的負擔,生產性支出明顯的增加。而蒙古國兩個嘎查的平均生產性支出的比重分別為9.4%和36.04%。原因是游牧生產方式不需要購買大量的飼草和特別嚴格的基礎設施,從而大大降低了牧戶的生產支出。他們得主要生產支出是獸醫費用和牧業稅。所以,內蒙古兩個嘎查總支出中大部分用在了生產上,而蒙古國兩個嘎查總支出中大部分用在了生活上,蒙古國蘇和巴特省尼格都格日嘎查總支出的90.06%用在了生活上。
再次,表1中所指的收支差額(平均收入減平均支出),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內蒙古的兩個嘎查比蒙古國的兩個嘎查高。人均收入最高的是內蒙古東蘇旗巴音圖古日格嘎查,達到了12817.08元。其次是內蒙古東烏旗額爾敦烏拉嘎查,10349元。蒙古國兩個嘎查的人均收入相對較低,分別為6277.42元和4866.46元。收支差額呈正比例關系,即人均收入越高,平均收支差額越高。
綜上分析,可得出蒙古國采取的游牧生產方式相對于內蒙古的定居生產方式收入來源都為畜牧業,在支出上,雖然蒙古國的生產性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小,但是在人均收入和平均收支差額上仍然很小,內蒙古兩個嘎查的平均人均收入為蒙古國兩個嘎查的平均人均收入的2.09倍。
(二)恩格爾系數分析
國際上常常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狀況。恩格爾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一定趨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

從表2可見,內蒙古的兩個嘎查和蒙古國的兩個嘎查的恩格爾系數在30%~40%,說明調查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大致相同而沒有明顯的差別。由于兩地消費品價格比價不同、居民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由社會經濟制度不同所產生的特殊因素以及牧民在醫療、教育等不確定因素上的支出較大,恩格爾系數不能完全準確的反映一些地區的實際生活水平。
(三)結論
從調查分析可以得出,內蒙古兩個嘎查的出欄率較高,從而牧戶收入較高。內蒙古畜產品加工業相對發達,尤其是近幾年來出現了不少加工、銷售畜產品的企業。比如:草原興發、小肥羊以及鄂爾多斯、維信等企業的發展使得牧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然而,蒙古國的出欄率很低,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該地區人口少,對畜產品的需求量少,又沒有相關的加工產業。蒙古國的畜產品來自于蒙古無污染,無破壞的純凈自然,符合高收人需求彈性條件,蒙古畜產品只有以此為特色,才能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然而蒙古國畜產品二次加工業規模小,技術落后。畜產品價格低,牲畜出欄率低,甚至有的牧戶不出欄牲畜,只是賣一些絨毛來維持生活。
(四)啟示與建議
第一,降低生產性支出。從上述分析中可得出內蒙古牧民的支出仍然很大,定居之后生產成本的增加對牧民的壓力很大。若要提高牧民的收入,降低生產成本是至關重要的;而降低生產成本只靠小規模的牧戶經營是很難解決的。通過建立合作經濟組織來統一批量采購生產資料,可以獲得較低的市場價格。或者需要國家加大扶持,國家增大畜牧業基本建設投入既可以緩解牧民的負擔有可以減輕草原的壓力,得到經濟與生態雙贏的作用。
第二,發展特色產品、綠色產品。調查區是著名的蘇尼特羊和烏珠穆沁羊的故鄉。所以要注重發展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根據該資源特點,積極發展特色產品基地。可按照優質、生態的要求,加強品牌建設,打造出更多的特色品牌。
第三,依托企業的畜牧業投資增加牧民收入。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看,企業是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提高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敖仁其.草原所有制制度與草原生態.內蒙古草原荒漠化問題及其防治對策研究,M.2002.P243.
[2]甦葉.中國內モンゴル自治區における草原破壊の被害加害構造の分析.環境社會學研究,L.VOL.9.2003.P209.
[3]鬼木俊次,根鎖.中國內モンゴルの牧畜の効率性と草地保 全活動.日本農業経済論文集,L.2006.P258.
[4]甫尓加甫,黒河功.中國遊牧経営の展開過程に関する研究.農経論叢,L.VOL.50.1994.P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