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AMD只要避免與英特爾正面交戰,從策略上認清方向,最終還是有機會上演以小搏大的翻身仗的。
英特爾上季度業績奇佳,而AMD的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連續7個財季的巨額虧損,讓AMD背上63億美元的債務,CEO Hector Ruiz(魯毅智)也職位不保,被Dirk Meyer替代。雖然幾年前趁英特爾迷失了發展方向之機,AMD攻城略地,大舉進攻,但處理器領域幾乎仍是英特爾的主場。
那么,AMD就此一敗涂地了嗎?不,至少現在AMD還有機會向英特爾發起反擊。下面,是我認為值得AMD一試的幾條計策。
第一計,轉換戰場。
防守方永遠有一個進攻方沒有的問題: 它害怕破壞了現有的收入模式而拘泥于現狀,不敢進行大的改變。但是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你能比優勢方更為積極地利用變化,就能逆轉形勢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微軟當年戰勝IBM、蘋果,還有現在Google對微軟的威脅,都是利用了這種方法。所以AMD也完全可以轉移一下戰場,從價格戰轉向注重價值,讓自己產品的一些性能超過英特爾。或者轉向共享資源的模式,也給予Windows特殊的多用戶許可,讓人們能夠分享個人電腦的資源。又或者,AMD能設計出更容易升級的新系統。
第二計,集中火力。
大企業往往同時運營多種業務,就可能導致力量過于分散。安迪#8226;格魯夫(英特爾前總裁)卸任后英特爾就出現了這種情況,突然之間,英特爾在消費者電子產品、主機業務、IT外包等領域都有所涉及,卻沒有專注于核心業務。
二戰中不可匹敵的德國就是因為力量過于分散而慘敗。在IT產業中,Google的火力比微軟集中,微軟又比IBM集中,而蘋果則比所有的技術公司都集中,所以它們獲得了成功。所以對力量尚弱的AMD來說,需要集中現有資源,并利用到極致。反之,妄想將資源分散到你強大的對手經營的所有領域,就是致命的錯誤了。
所以AMD要做的,就是讓英特爾分散去吧,自己則找出市場中更為公平的競爭平臺,比如,選擇平面設計、UMPC等英特爾最失于防范的領域,然后以此為戰略目標,投入資金,集中火力。
第三計,求質不求量。
看過《三百斯巴達勇士》這部電影嗎?他們是當時最訓練有素的戰士,在雙方人數懸殊的情況下仍能有效地牽制住數量占優的敵人。
再舉一個例子,蘋果競爭的基礎是價格還是顧客可感知的優質?我們常常用性能來定義產品,但有時另一些衡量標準更重要。也就是說,你不僅要設立高于對手的質量標準,還要讓市場認識到這種質量。
僅論處理器,AMD可能永遠也賣不過英特爾,但是它可以建立一個對部分人來說更好的平臺。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擴大這“部分人”的數量。蘋果在面對極大的劣勢時就是這么做的。
第四計: 在市場營銷上要舍得投資。
惠普在PC廠商中排名第一,但蘋果在PC營銷上的投資卻是惠普的4倍。這是因為惠普推向市場的產品種類和數量太多,分散了它用于PC市場營銷的資金。但正是市場營銷讓人們為蘋果瘋狂。
不過,市場營銷不只是肯花錢,技巧和能力也很重要。從摩托羅拉最近的遭遇就可以看出,依靠技術取勝的公司可能會被以市場推廣見長的公司擠出市場。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產品質量,無論你怎么努力,如果不能提升產品,還是早早退休吧。
總而言之,AMD不能繼續跟英特爾正面交鋒。英特爾財大氣粗,改正了以前的錯誤后變得更加強大。想要取勝,AMD就要有以小博大的意識,像斯巴達勇士那樣,向英特爾發出更強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