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大地震,數萬同胞罹難,舉國同哀。
幾十年來,我們習慣了經濟高增長帶來的自豪感和順暢環境,反倒是很多重要的意識日漸淡漠。這慘烈而痛苦的一震,震醒了國人的良多意識。
一是國家和國民的應急保護意識。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我們經歷了冰災、地震災難的兩次大考驗,每次大災難都在提醒我們:應急響應體系的建設絲毫不可松懈。通信、電力、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應急保障平臺建設,人員調度指揮、衛生疾控、醫療搶救、物資供應和救援、難民安置、心理咨詢等應急響應平臺建設,需要一個協調運作的極其龐大的系統工程。如此復雜的工程,應該成為從國家層面主抓推進的系統工程、全民參與的戰略工程。由于應急的實質,是在對有關突發事件的各種信息做出判斷的基礎上實施系統而有效的應對措施。因此,信息的采集、監測、預警和有效傳遞,在各種應急平臺的設計和建設中,都顯得極其重要,這也意味著信息技術的不可或缺。
二是政府開展公共服務過程中的憂患意識。政府增強憂患意識,從信息公開的角度,在科學分析和決策的基礎上,主動加強對民眾的災害知識普及和信息指南服務,顯得尤為必要。與此同時,公眾的參與和監督,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推動力。針對地震災害的破壞性,有網友呼吁,希望建設部門能夠對居民各種房屋建設的抗震設計進行廣泛宣傳和普及。諸如此類的公眾呼聲,將是維護公共服務活力的基本源泉。
三是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此次災難發生之后,蘊藏在中國企業之中的社會責任感頃刻間全面爆發。中國IT企業更是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出錢出物甚至出動人力支援災區,在危難面前表現出極強的社會責任意識,表現出令人尊敬的企業公民風范。中國IT企業應該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發揮社會責任的功能,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和日常經營當中,從而在世界面前樹立中國企業誠信、負責的整體形象。
四是人文關懷意識。連日來的舉國致哀、網絡公祭等活動,不僅表達了華夏兒女對患難同胞的深刻同情和哀思,更體現出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下來的血脈相連的友愛、關懷精神。不僅如此,中國網民還成為了心理咨詢志愿者。災區的人們經歷了肉體、財產、感情的創傷,還在心理上普遍遭遇了創傷,他們還需要精神關懷,需要重建信心和安全感。網民們通過電話短信、網絡聊天等方式,與災區的親朋好友、同事同鄉等保持交流,以緩解他們心頭的緊張和焦慮。在余震不斷、謠言襲擾的最艱難情況下,很多人甚至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抽出時間來在網上陪伴災區的人們,幫助他們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