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電話線成為連接生與死、災難與希望的“生命線”。如今,在通信救援隊的艱苦努力下,地震災區所有縣城均已實現對外通信。

5月15日13時55分,汶川光纜打通,接通了從成都到汶川的第一個長途電話,汶川縣民到此可以通過固定電話、小靈通和互聯網與外界聯系; 18時,汶川縣映秀鎮開通了VSAT地面衛星通信站; 19時55分,德陽市孝德鎮的第一個電話被成功搶通。
16日,汶川、理線、茂縣的移動手機信號搶通。
17日,青川縣的CDMA網絡恢復,綿竹、理縣CDMA網絡恢復,茂縣搶通C網基站。
18日,黑水縣干線光纜修復,恢復對外通信。
19日,理縣打通了第一個GSM電話,恢復G網通訊。
20日,汶川水磨鄉開通首個由衛星傳輸的GSM M8206基站……
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電話線成為連接生與死、災難與希望的“生命線”。為了保住這條蜿蜒細長的生命線,通信界緊急出動了2.6萬人進行電信搶險。終于,通過對衛星通信、固定通信、移動通信等多種手段的搶修后,地震災區所有縣城均已實現對外通信。
接通爭分奪秒
相比年初的雪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給災區通信設施帶來的破壞性遠比想像的更嚴重。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5月19日的不完全統計數據表明: 有線交換局受損616個,無線基站積累受損16507個,傳輸光纜損壞10960皮長公里,四川7個重災區縣的眾多鄉鎮與外界通信中斷,甘肅省境內的5個縣通信受阻,陜西省內部分居所通信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由于余震不斷,很多縣城的光纜通了斷、斷了通,已達多次,一些損壞嚴重的只能重建。道路不通、環境惡劣、配給不足,給搶修造成了極大困難,很多設備要依靠部隊通過直升飛機運輸,而通信搶修工程師要徒步甚至空降進入災區。
“我是山區出身,走山路沒問題,絕對能夠支撐住!”中興通訊天津研究所技術人員劉忠鋒主動報名參加了“5.18空降突擊隊”。目前,中興通訊已有87人通過空降、徒步等方式進入青川、黑水、馬爾康等地的10多個鄉鎮,僅空降突擊隊就組織了20多名共10余批次的空降行動,每位隊員僅帶維持3天的食物,其中不少是自動請纓的志愿者。
“很多機房已經搖搖欲墜了,我們是撬開門進去的,墻好像隨時都會塌。”在一個臨時搭起來的指揮部里,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四川抗災小組正與運營商一道商討搶修計劃。
為了盡快完成災區盲點鄉鎮的通信恢復,截至5月19日,通信業已經出動搶修人員2.6萬人,391臺應急通信車,979部衛星電話,7422臺發電油機,2000多套其他應急通信和搶修設備,1000塊衛星專用電池,150套野外電源裝備,累計調用衛星轉換器資源超過500MHz,發送應急提示和搶險指導方面短信9億條。
如今,7個重災縣的對外通信全部暢通。“打通這些光纜非常不容易,由于道路不通,是我們的員工用徒步、用肩背,一點一點把線接起來的,途中還不斷遭到泥石流和滾石的襲擊,中國移動一位員工就是在這次搶通到理縣的光纜時遭到滾石的襲擊,英勇犧牲了。”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心痛地說,受災的151個鄉鎮中有109個通信中斷,現已搶修通了76個。
衛星設備擔重任
5月12日地震后,盡管工信部在第一時間啟動了通信應急預案,當晚即向全國調集各種應急通信設備,但仍遇到了很大的問題——道路不通。
“由于道路不通,致使我們預案中的部分措施沒有辦法實施,搶修過程非常困難。因此,我們在保障恢復中間采取了許多‘非常措施’,比較有效的是衛星移動電話。”奚國華表示,鋪設光纜、架設移動的衛星基站及小口徑衛星設備等都用上了。
越是災情嚴重的地方,通信越是不順暢,而阿壩州給了人們一個啟示: 互聯網和衛星電話能夠及時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通信搶修保障隊正跟隨救援工作隊一同向鄉鎮進軍,鄉鎮通信的搶修工作將主要依靠IDR衛星通信,輔以VSAT衛星通信設備,解決對外通信問題。
奚國華介紹,工信部已經做出部署,通信搶修分為三個層次: 縣城、鄉鎮、行政村,并繼續通過空降投放IDR移動設備和VSAT設備至救援到達的重點鄉鎮。“在成都,80套IDR移動基站設備正在待命,18日還成功空降了7套設備至救援部隊已到達的鄉鎮。同時,100套VSAT設備都已集結在成都,其中37套VSAT設備成功空降至鄉鎮周邊,有16套于19日已開通業務。”
邊搶修邊反思
空投、徒步、車運,冒著生命危險一邊搶修一邊總結,盡管通信業在這次救災行動中交出了一份尚算優秀的答卷,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我們的預案能力和通信設備在抗震能力方面都有待提高。
首先是應急通信協調機制的完善。應急通信不是各個運營商各自為戰,而是要形成一個協調管理機制,災害出現時統一由管理部門指揮,共同協調。
其次,多開發新技術的應用。萬國數據副總裁、災后應急預案專家汪琪認為,電信運營商經過多次災難的打擊后,應當增加技術手段保障,如衛星通信、微波和無線技術等,并對這些技術進行全面評估,形成全新的應急通信系統。另外,目前通過基站只能在200米的范圍內對用戶進行定位,而3G時代通過GPS定位系統,可精確到5米。
最重要的是,在設計通信解決方案時,應急指揮系統的通信手段一定要多樣化,并使這些通信手段盡可能融合,至少在災害發生后,能保障第一時間將災情傳出去,這樣才能增強我們應對災害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