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5月18日18時,四川省已確認58例氣性壞疽病體。
5月20日,因防疫、防震與防汛形勢的需要,北川縣城包括老城區和新城區的救援被迫中斷,所有人員撤離縣城,全城自地震發生后,首次戒嚴“封城”。

手機直報:
搶修“最后一公里”
8級地震將汶川大地夷為平地,也摧毀了各縣的防疫站、網絡設施、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原本從鄉鎮到中央一路貫通的疫情直報系統,被切斷了最根本的疫情來源。
衛生防疫刻不容緩。隨著四川氣溫的升高,遇難者遺體開始腐爛,再加上水源被破壞,呼吸性、腸道性等傳染病,甚至狂犬病都有可能滋生。如何將疫情或隱患病癥快速準確地上報到防震指揮中心,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做出反應,防患于未然?CDC做出了大膽的決定: 將手機作為信息直報系統的新載體。CDC利用社會捐贈的400臺手機進行了專用功能的改造,緊急開發了基于手機報告方式的疫情應急報告系統。在網絡直報系統恢復前,手機報告系統能夠實現災后應急狀況下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
從5月14日開始研發,CDC僅用5天就完成了手機疫情應急報告系統的測試及使用手冊的編寫工作。CDC官方網站顯示出了工作的最新進展: 5月20日下午,CDC召開抗震救災小組例會,對即將開展的培訓和布點工作做出部署,要求各個環節密切配合,保證在5月22日完成第一批疫情信息的初步上報工作。
20日下午4時,CDC手機疫情應急報告系統技術指導工作組共7人飛赴成都。工作組將制定培訓方案,首先在有條件的地區部署應用,根據災后通訊和醫療機構的恢復情況,逐步擴大應用覆蓋面,力爭在10天內恢復1000萬人的疫情監測工作。
網絡直報:
為生命贏得時間
其實,CDC的手機疫情應急報告系統并不是孤立的信息系統,它是2004年建成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在手機上的衍生,是全國網絡直報系統的一部分。
而網絡直報系統則是2003年SARS時期,付出慘痛代價后得到的寶貴財富。
2003年4月,在SARS最嚴重的時候,當時的副總理吳儀來CDC信息中心視察。她問了時任信息中心主任金水高一句話: “一個月報告一次對于決策有什么意義?”
“吳儀副總理確實把我問住了。后來,衛生部很快明確提出建立暢通的疫情信息網絡。”金水高說。
2004年1月1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建成。系統覆蓋了全國97%的縣級及以上醫院、50%的鄉鎮衛生院。各級醫院可實時通過網絡填寫卡片,直接向CDC報告當日的傳染病病例,所有的數據都集中在CDC的中心數據庫里。
現在,全國每分鐘會有3張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絡進行直報,每日平均產生1.5萬多個監測病例的個案信息,數據中心除出具日分析報告外,還將對各類傳染病進行匯總,出具《全國傳染病與公共突發衛生事件監測專題報告》。
“網絡直報系統為手機疫情報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將為災區防疫應急反應提供快速通道。”金水高說。
在常規的網絡直報體系中,鄉鎮醫院通過電話方式向縣級醫院報告,縣級醫院則通過信息系統向CDC直接報送。而在災區,系統被毀的醫院、災民安置點可以實現通過手機無線上網向CDC或者防震指揮中心的疫情直報。這種由手機、計算機等載體支撐的直報系統,將在同死神的賽跑中,為生命贏得更多的時間。

報送體系亟待出臺
地震發生后,人們發現,救援行動展開的同時,已有多位衛生防疫人員在現場進行消毒、滅菌。截至5月19日零時,四川省已組織衛生防疫人員1380人在各災區進行衛生防疫工作,處理遺體7897具,處理動物尸體3.8萬只,處理糞坑27860個,消除蚊蠅孳生地49419處,開展消殺滅面積3622萬平方米。
“救援與防疫同時進行,災難一發生就密切關注并控制傳染病的流行,此次衛生防疫比2003年的SARS上了一個臺階,意識的提高也為疫情直報打下了基礎。”金水高欣慰地說。
然而,令金水高擔憂的是,疫情直報系統建立起來后,如何能夠保證系統正常地運轉?一套行之有效的疫情報送體系亟待出臺。
目前正處于抗災防疫的關鍵階段,傳統的傳染病直報體系已不能適用。需要建立起災民安置點、縣市醫院、防震指揮中心等多級應急響應機制。災民安置點、災難現場是疫情發生的“重災區”,需派駐專門的信息報送員,各醫院也需要有專人負責每日報送。然而,基層報送怎么劃分、報送什么樣的隱患癥狀?指揮中心如何響應?國家各部門又如何配合?在手機疫情應急報告系統開展培訓的同時,疫情報送體系規范也應該加緊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