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是地震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中最危險的一種,各種高科技手段在防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震之后,首防洪水。水災本來就是地震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中最危險的一種,而此次汶川大地震發生在山區,除了地震造成大型水庫、堤壩出現裂縫、可能坍塌外,山體崩塌堵塞河道形成的33個大大小小的堰塞湖,隨時可能在外力作用下潰決。
如何從這些人員難以到達的第一現場獲取第一手信息?各種高科技手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遙感圖像保安全
地震發生兩天后,外界對于遭受地震的北川縣的情況還是一無所知。
由于地震引發了山體滑坡,使得道路受阻,救援部隊無法到達,抗震救災指揮中心特別關心北川縣城的房屋倒塌情況。5月14日晚上8點,中科院遙感所的“抗震救災遙感監測應急工作組”首次獲得了一張北川縣8米分辨率的光學影像。圖像打開后,這些工作人員驚呆了。他們發現,地震引發的滑坡堵塞了湔江河道,形成了堰塞湖,如果不及時處理,將危及下游北川縣老縣城人民的安全!
半夜1時,這條緊急信息層層上報,及時指導了在一線的中國地震國際救援中心有效開展對北川縣的救援工作。
遙感圖像的獲取,成為抗震救災、防洪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堰塞湖通常都在人員難以到達的地方,它的準確位置、流量及蓄量、形狀及特征等信息都依賴于專家對遙感圖像的分析。
5月14日,遙感所一支7人組成的無人機小分隊即奔赴抗震前線,3架無人機針對重災區居民點和堰塞湖狀況進行飛行作業,以獲取高分辨率的航空影像。
5月15日,無人機在綿竹市漢旺鎮進行飛行,獲取了0.2米分辨率的高清晰光學影像496幅,為抗震救災指揮部救援提供了第一手的遙感信息; 5月15日晚上,無人機首次獲取了地震重災區茂縣和理縣SPOT5~2.5米分辨率光學影像,重點對房屋倒塌、道路毀損和泥石流、山體滑坡進行了解譯分析。后方的圖像處理小組則迅速出圖,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根據這些圖片反映出來的災害分布和受災程度開展了有目標的救援工作。
5月18日,水利部也緊急成立了包括遙感組、水利工程組、次生災害組、飲水安全組、綜合組在內的新的應急工作組,特別關注災區遙感資料的收集分析、水庫大壩工程安全保障等工作。
截至到5月21日,在專家的緊密監測和及時疏散下,四川沒有出現一例因堰塞湖潰決而造成人員傷亡的案例。
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緊急啟用
地震發生后,四川省水文局緊急啟用了剛安裝調試完成的三峽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的遙測站,每天按時把水、雨情信息發送到上級中心,為抗震救災提供了決策依據。設在北川水文站的三峽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監測到該站地震后水位驟降了30多厘米,流量明顯變小,因此推測上游河段有塌方阻塞河道的可能,這一重要的水情信息引起了有關單位的高度重視。
據四川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水情預報處的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三峽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在長江流域從屏山到寸灘的區間段里修建了299個自動測報站,其中在四川境內的有185個,正好布置在四川地震災區的監測點有20~30個。
這些測報站分成兩類,一類是單雨量測報站,另一類是水位/雨量測報站,同時監測水位和雨量變化。這些設備不需要人工干預,采集到的數據通過多種信道發送到中心站。其中,單雨量測報站首選的信息發送方式是通過中國移動的GSM網絡發送短信,短信發送失敗后,則通過北斗衛星發送。水位/雨量測報站首先通過電話線PSTN方式發送,備選信道則是北斗衛星。
因為地震造成了通信線路的中斷,目前測報站反饋的信息都是通過北斗衛星發送的。在下雨的情況下,測報站每5分鐘就采集一個數據,整點就會把過去一個小時采集到的所有信息向中心站發送一次。雖然這個發送時間可以設置得更短,如10分鐘一次,但是,由于自動測報站的設備通過太陽能供電,發送太密則無法保證供電。在不下雨的情況下,測報站每天至少發送兩次平安信息,以便水文局的工作人員知道設備是否工作正常。
地震發生后,位于地震災區的大部分監測點設備都能正常工作,這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當然,這些監測站建立的時候,有關部門也并不知道哪里會出現堰塞湖,但是,此次地震形成的幾個堰塞湖恰好在北川測報站上游,這個測報站反饋的數據也有助于工作人員通過水流的變化判斷堰塞湖的情況。
據了解,這個系統前期的查勘、選點、系統設計工作早在2005年就陸續開展,直到今年4月底設備才陸續安裝到位,系統的很多功能還并未實現。目前,這一測報系統只是形成了數據庫,滿足了工作人員入庫查詢等功能,但是數據分析、預警等更多功能還沒有實現,這些都是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四川省也希望把四川600多個測報站全部建成自動測報站。